關于講述給孩子一個可以信任的空間的文章
一個讀高一的學生曾發短信向我求助:老師,不知為什么,我現在十分苦惱,無論說什么,爸爸媽媽都會追問一句“真的假的?”我都16歲了,他們還不相信我。有一次,我給同學補習數學,晚上8點多一點就回了家。可一進門,媽媽就問我去了哪里,像審犯人似的。我跟她解釋,她也半信半疑,還說:“你們這個年齡的男孩就愛拉幫結派,說不定還會捅什么簍子呢。”老師,連父母都不相信我,還有什么意思啊。我該怎么辦?
這位學生的心里想法,代表了像他這個年齡層的一大群同齡人。我曾把這個例子在一次家長會上與到會的家長們做過一次互動,問在座的有多少人相信過自己的孩子。結果發現,到會的55位家長中,僅有15人舉了手,也就是說,還有40位家長對孩子不信任。我問他們為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大家邊說邊笑,有說被孩子騙的,有說孩子不經大人同意偷過錢的,也有說孩子的思想復雜看不透的,還有人說自己平時很忙與孩子溝通交流少,是真是假分不清的。總之,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總會找到理由。
其實,父母這樣想違背了教育的一個原則,即缺少溝通和交流的原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來自于彼此的了解,而了解的前提就在于溝通和交流,沒有溝通和交流,僅憑表象來評判一個人是否可以信任,失之偏頗。正如上文那位家長在討論中所說的,由于自己平時很忙,與孩子溝通交流少,便分不清孩子說的話是真是假,也就無所謂信任不信任了。
父母作為過來人,對孩子的想法多少應該有些了解。因為孩子的所思所想,也許就是我們年輕時的所思所想,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交友的范圍,于是渴望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獨立而自由的天空。但由于父母太在乎孩子,總認為他們還沒有長大,還需要大人的呵護,故時時處處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生活,這樣才放得下心。而孩子們又是怎樣想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應該給自己一個可以信任的空間。這就像重慶市永川中學高二學生在成年前夕向父母寫信訴說的那樣,自己已經長大,明白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而作為成長中的孩子,應該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我們,他們想知道我們的一切,想了解我們內心的想法。我們期盼父母的愛,同時也應該多一份對父母的理解與尊重,而這種理解與尊重包括對父母的'嘮叨和批評。人的成長需要引導,父母是過來人,他們所經歷的就是我們即將要面對的,他們所遭受的種種磨難和挫折,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能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如果不能理解這些,父母的關心和我們的渴望就有可能形成一對矛盾,而矛盾一旦產生,便在我們與父母之間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要知道,愛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我們正是在父愛和母愛的滋潤下漸漸長大的。
學會換位思考是取得信任的前提,而多疑,猜忌,彼此缺少理解,則是互信的大敵。如果父母疑心太重,懷疑這,懷疑那,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也會導致事態走向另一種極端。比如孩子跟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人來往,總懷疑他會變壞,只要孩子回家晚一點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謾罵。慢慢地,孩子便會想,反正我在父母心目中已經不是好孩子了,結果因為父母的不信任而使孩子變得沒有自信,自控能力也越來越差,最后他真的就結交了一批壞朋友。這樣的教訓在生活中不勝枚舉。
信任孩子關鍵在于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支持,給孩子一個可以信任的空間,讓孩子通過家長對他的信任來肯定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提升自我。如果父母處處不信任孩子,總是說“你的話是真還是假,不要糊弄我”之類的話,孩子便會從心里感到沮喪,從而產生消極心理。如果選擇信任孩子,孩子的內心會感到輕松和愉悅,其自信就會樹立起來,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融洽,因為父母的信任可以讓孩子在邁向人生的旅途中毫不猶豫地一路前行。
1996年,美國有一位身無分文的青年,他特別看好電子商務,并下決心在這個領域發展自己,可是他遇到一個最大的難題——資金問題如何解決。他首先想到了父母,當時他父母有30萬美元的養老金。當他向父母說明用意后,他的父母只商量了一會兒,就把錢交給了兒子,并說道:“我們對互聯網不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電子商務,但我們了解、相信你——我們的兒子!”這位青年就是當今個人財富達到105億美元,享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書店——亞馬遜書店的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1999年,他被當選為《時代》周刊風云人物;名列美國2000年《財富》雜志全美40歲以下巨富排行榜第二;成為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
這個案例不能說貝索斯的成功完全歸功于他的父母,但他父母所起到的作用卻非常重要。除了先期的資金支持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貝索斯的信任給貝索斯帶來了無窮的精神力量。由這個創業成功的案例聯想到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在為孩子做了那么多物質貢獻的同時,是不是要問一下自己:“我給了孩子多少鼓勵與信任?”
孩子不信任父母并不是因為父母不愛他們,而是因為父母過于嘮叨的話語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比如孩子老毛病重犯,父母不是以真誠的態度予以正確誘導,而是以“不信任”的話語去刺激:“你總是說改掉壞毛病,可是已經好幾次了,卻一點沒變,讓我怎么相信你?”這種“不信任”的話語雖說是父母不經意說出,卻對孩子有著極大地傷害。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就失去了重要的自信心。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樹立自信的催化劑,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孩子得到了父母的信任,覺得自己是對的,從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樹立起自信。孩子有了這種自信,便會在自己生活、學習的范圍內,不斷完善自我,從而改掉自己的錯誤,彌補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小時候曾讀過一篇《小馬過河》的故事。老馬媽媽認為孩子小馬已經長大,要他馱著一袋麥子去磨坊。然而一條小河擋住了他的去路。正在他為難的時候,老牛告訴他:“孩子,河水很淺。”等他準備過河時,突然,一只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說河水很深,會把你淹死的。毫無主張的小馬又跑回家。媽媽對他說,河水是深是淺為什么不自己試試呢?他相信了媽媽的話,等他過河之后,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世間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親自去嘗試。作為孩子,盡管父母的話有時很嘮叨,但嘮叨里有寶貝,嘮叨里有學問,嘮叨里有見識。而作為父母,雖然經歷了很多,也有經驗,但孩子的世界在兩代人之間無形地劃開了一道鴻溝,這道鴻溝需要彼此間的了解才能慢慢填平,需要彼此間的磨合才能慢慢消除,因為沒有了解就沒有信任。做父母如此,做兒女更應如此。
故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放手,拋開“一切不放心”的雜念,大膽地給他們一個信任的空間去磨煉,去實踐。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在精神上已萌發了成人意識,不希望父母干預得太多。如果我們對孩子予以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孩子就容易形成友善、真誠、合作的品質,并會很快適應社會,在與人交往上更能建立起互信的人際關系。如若不然,孩子的反抗意識便會增強,甚至逆反,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關于講述給孩子一個可以信任的空間的文章】相關文章:
2.關于信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