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而教我的散亂思緒經典文章
我覺著我離自己的初衷愈來越遠了,以前最厭惡的事,自己卻要大力的去推動。當短時間內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堅持一定是最難的。以“成績”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絕對不是一個真問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看起來就像個“笑話”,連高中都考不上何談終身、何談發展、何談奠基!
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難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教育呢?有沒有一個支點,可以支撐起成績和育人的這跟平衡木。朱永新教授倡導的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生,理想畢竟只是理想,他永遠在前面的某一處靜靜地看著你,能不能到達,卻是一個未知數。
說實話,我是有點真迷茫了!我們為何而教?
最初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學校教育的原點是教好學生,教好學生需要好的老師,那么我只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就可以了。于是,一直堅定地行走,想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切入,從而盤活學校的整體工作。事實上,我們真的去做了,并且堅持了一些東西,但教師的專業發展何其漫長的一項工程,當他遭遇了短視、功利、挫折之后,就只剩下無力、無奈和無助。于是,我們從專業發展的系列活動中,又邁進了一步——課堂與研究。
課堂教學的改革給人一種“一入侯門深四海”的感覺,紛繁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并不一定適合自己,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想抓住課堂的.根,方法有的是,但根本在“學”。全面診斷課堂存在的問題就是太過于注重了教,太過于重視自己預設分解的那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太過于重視講,忽視了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忽視了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等著灌輸的木偶,他們是有思想、有活力、有生命的個體。于是,以規范的名義要求老師從備課的時候就要主備學生個體學習清單,每個環節學生的學要注明白、寫清楚。將近一年了,聽課,還是在原來的地方踏步。
外出學習了兄弟單位的集體備課模式,一人主備,形成共案,個體復備,形成個案,課后反思,補充完善。這是我05年初任副校長的時候就提出來的一個備課的方式,我承認我缺乏了堅持。現在重新把他當做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再引進來再去實施,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當課堂這種學術,降低到了技術層面,肯定就缺乏了靈魂。但,真正本著學術的出發點,做富有靈魂的課堂者,有幾人?
昨天學校里唯一的四位英語本科畢業的年輕教師在一起議課,我給了她們一個建議:從課堂觀察的角度,找一節共同聽過的課,去一起分析一下,看看能得出什么。評課議課最忌就是缺乏一個整體的把握,按照聽得次序從頭說到尾。于是我就讓她們通過聽課記錄還原課堂架構,按照沒個環節或者版塊教師做什么?學生做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有沒有訓練和反饋?學生的參與度、達成度怎么判斷?如何補救等多方面來思考,旨在讓老師先建立一個宏觀的課堂,再到課堂的細節。
越來越發現課堂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進了,越細發現的問題越多。于是感覺自己活回去了,找不到自己的路。越來越感覺自己只靠教師專業發展來提升育人質量有點偏頗了,因為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大循環、大周期,教育是等不起的。沒有哪個或者哪一級學生停滯在那里,等著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起來后再去教他們。我們的老師一邊成長一邊教育才是常態的。于是,我提出了學風建設年的意見。
還有就是家長培訓。我把張文質先生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一書中的經典語段,做了六塊版面,全部放了校門口的院墻上,希望接孩子的家長能夠不經意間領悟一二。我承認,我有點理想主義了。越來越感覺,教育水平與經濟水平是成正比的,經濟水平越發達,家長素養越高,對學生的重視程度越大,相反更多的農村家長需要謀求生存。某小學開家長會,家長到校后就問“啥事呀,我還得攤煎餅,要不就酸了”。今天我家閨女的家長會,孩子讓我去參加,反正就在本校,于是就去了。一是聽聽閨女的班主任準備的如何?二是看看家長的狀態和他們交流一下。于是我在后面角落里找了個空座坐了下來,結果跟前兩位家長自始至終的電話沒怎么斷,就是不接電話的時候也是在那里玩自己的手機。兩個人還針對學校和老師滿臉鄙夷的神態,說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承認我很能忍,也很虛心的反思了他們說的一些觀點。我更承認,聆聽他們的交頭接耳我的確怒了,但我還是忍了。班主任最后請我給家長談幾句,然后我從容自若的從角落里站起來,走上臺,談了幾個有關家教的觀點、談了幾個家長關注學生和不關注學生的例子。其實內心里很不想講,從使小性子的角度來講,孩子是你的,你都不上心,我何苦?但,咱要顧大局嘛!
前兩天無意中看到了一首小詩:“不是秋風誤此生,百花何須怨凋零?我心凄涼如楓葉,不嫁秋風不肯紅。”是一個網絡寫手網絡小說中的一個橋段,原意是說對愛情的堅持和哀怨。其實,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有更寬泛的思考。沒等到秋風至就先紅了可能就是一個悲劇,若秋風來了紅了也是沒有幾天的停留的。那么,我呢是紅的早了?還是紅的遲了?
說實話,近些日子的思緒夠散亂的,大亂才有大治,先亂著吧。
【我們為何而教我的散亂思緒經典文章】相關文章:
4.我為何而生文章
5.為何拼搏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