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業之道的文章分享
創業,顧名思義即創造一番事業。一般來說,創業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個人或團隊去創辦一個企業(如公司、工廠等)或其他經濟實體。二是指個人在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如創造發明等,即崗位創業。如我國眾多院士、專家即是崗位創業的典范。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劉箔院士結合工作崗位在魚類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貢獻;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院士在飛機剎車片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一舉奪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等,都是崗位創業。
本書所指的創業,主要指個人或團隊去創辦一個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的行為。是一種不僅為創業者本人,同時也為他人創造就業機會的行為。一般不包括自由職業者,如自由撰稿人、"提籃子"的生意人等,這些只是創業的積累過程。
創業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綜觀古今中外,從我們的祖先擊石取火到液化氣進人百姓人家;從電燈的發明到日光燈、節能燈的廣泛使用;從蒸汽機的發明到宇宙飛船遨游太空;從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到信息產業革命,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每一次人類的進步,每一次社會的變革,無不閃耀著創業者的智慧和靈光,無不凝聚著開拓者的艱辛和汗水。比爾·蓋茨、卡耐基、張瑞敏、丁磊、王志軍、張劍等創業大軍中的一代英豪,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是創業者的典范。創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動機,推動著人類社會滾滾向前,使之豐富多彩、繁榮昌盛。
創業在眾多西方國家是一種時尚和潮流。如美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70%以仁都是自主創業。眾所周知,隨著我國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幾乎是"三個蘿卜一個坑"。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就業壓力下,許多大學生和社會青年感到迷茫,感到困惑,一籌莫展。一些人在仿徨、在觀望,等待"上帝"的恩賜,夢想好運的降臨。
為什么我們總是習慣于在別人栽培的大樹下乘涼,而不能像一些西方國家的青年那樣親手種植一棵大樹讓別人來乘涼呢?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如此激烈的求職競爭,面對到處充滿誘惑的眾多商機,為什么我們總是習慣于乞求別人:請給我一個機會,請給我一碗飯吃吧!為什么我們不能勇敢地既為自己又為他人去創造一個機會?作為創業者的楷模,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所創造的財富相當于很多中小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甚至可以買下整個紐約!
一、六贏理念與杠桿理論
六贏,即大眾(顧客)、社會、代理、供方、公司、員工均受益。對于企業產品或服務來說,顧客就是上帝,如果不能讓顧客受益,讓大眾受益,就會失去市場,失去生命的源泉。一個好的企業、好的產品或項目,要能讓社會受益,就要符合社會的需要。如某類產品或項目雖然能給部分消費群體帶來某些好處或實惠,但嚴重污染環境或違反社會公德、倫理等,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抵制。像辦養老院、開荒造林等符合社會需要的項目,將受到社會的歡迎與支持。如果某產品不能讓供貨商、代理商受益,則會嚴重制約和影響貨源、銷貨渠道等,影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創業的重要目的.是讓公司和員工受益;否則,就會失去創業的動力,失去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杠桿理論:設想在杠桿上依次站了10個人。如果要利用杠桿去摘一個果子,最先摘到果子的一般來說是站在杠桿兩端的人:站在最前面的第一個人與站在最后面的第十個人,因為他們最容易搶得先機。那么,杠桿理論給我們什么啟迪呢?第一位代表勇于開拓創新者,往往能在市場經濟中掘得第一桶金,第十位代表思想保守,穩重老練者,在市場經濟中先按兵不動,等待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一旦機會來臨,時機成熟,就果斷出手,也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排在中間,瞻前顧后者則難以取得成功。
二、創業的最佳時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創造力最活躍的時期為25~29歲。處于創造心理的覺醒期,對創造既充滿渴望和憧憬,受傳統的習慣勢力束縛較少,因而敢想敢做,不被權威、名人所嚇倒。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并且在這個時候又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社會關系和創業資金等。因此,一般而言,大學畢業3~5年后去創業是較為理想的創業時期。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每個人的經歷、當時的社會環境、創業時機等具體情況不同,創業的時期有可能提前或推遲。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19歲時即離開哈佛大學,休學后創立了舉世聞
名的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的幾名創業者,創業時均已超過30歲。
三、創業必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
鮮花迷人的芳香固然令人陶醉,金燦燦的碩果固然令人喜愛,但都離不開優良的種子、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和辛勤的澆灌。創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如豪華別墅、汽車)和巨大社會效益(如各種榮譽接踵而至,創業者社會地位的顯著提高,以及為社會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等)的確令人憧憬,然而創業的過程卻充滿了坎坷,創業之路崎嶇不平。那么創業者需要什么樣的素質與能力才能披荊斬棘,去創造輝煌的事業?
【關于創業之道的文章分享】相關文章:
1.關于分享的文章
7.關于春天文章分享
8.關于創業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