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人生的境界文章的講解

時間:2018-07-16 20:45:40 文章 我要投稿

人生的境界文章的講解

  一、課文內容說明

  本文旨在從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論述哲學的任務。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于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于“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圣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后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于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圣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二、質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么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于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于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于增加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覺解”是什么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意義的有無決定于覺解與否?

  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了解。

  說對于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么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于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了解嗎?

  所謂“了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

  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里所說的“宇宙”是個什么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么概念?

  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于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于社會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為什么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么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

  11.“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兩個概念有什么區別?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是行為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有道德行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為。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沒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或不是在道德意識支配下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

  道德習慣,也稱“道德行為習慣”,是個體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指個人的某種道德行為已經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貫性、穩定性等特點。

  12.什么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么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3.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這樣說來,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實際上還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義呢?

  人不但有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義。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會,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樣理解中國的圣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為什么說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會斗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里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15.馮友蘭先生把哲學的任務單純地界定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過于簡單了?

  馮友蘭先生一再提到“中國哲學的傳統”,確實,“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來看,中國哲學的內容也不能說不偏狹。拿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提高人生境界確實是哲學的一個任務,但是把哲學的全部任務說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說“哲學的任務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適當。

【人生的境界文章的講解】相關文章:

1.感悟人生的境界文章

2.關于人生境界的文章

3.人生的六大境界勵志文章

4.文章的境界散文

5.優秀文章《人生境界三悟》

6.生命的境界決定你人生的高度哲理文章

7.成就人生的十種極致境界哲理文章

8.人生的境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