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文章《人生境界三悟》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運用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描繪了古今實現人生理想成大事業者必須經歷的三種境界。
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層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對此做了闡述。要成就人生的理想,達成事業的成功,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要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進入第二層境界,要堅定信念、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執著追求,盡管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要堅持奮斗,敢于創新,善于等待。到了第三境界,經過無數次的挫折,多年的苦旅自我積淀不斷豐厚,逐漸成熟,最終達到成功。
世人知人生三境界者很多,懂人生三境界者太少,以人生三境界立身者更是少有。最近,我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角度,又一次翻閱了岳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和唐浩明的《曾國藩》,對人生三境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李鴻章在談到他的老師曾國藩的《挺經》時,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在鄉下有這么一戶人家,老父親臨時請了貴客到家里來,中午要留客人吃飯,就讓兒子趕緊到集市上去備辦果蔬菜肴。兒子一聽立刻去了,可過了半天,眼看都大中午了,兒子還沒回來。老爹急了,讓家人陪著客人,自己出來找兒子,看看兒子這菜到底買到哪里去了。
結果才出村口,老爹就瞧見了兒子,眼見兒子挑了一擔子菜,卻立定在田攏上,動彈不得。
為什么動彈不得呢?
在水稻田中間一條很窄的田埂上,老翁兒子和一個挑著京貨擔子的貨郎狹路相逢。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看來兩人都是勇者,互不相讓,就那么僵持著。
老翁一看,上前對這個貨郎說:“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老哥行個方便,往旁邊水田讓一步,待他過來,你也好過去,豈不兩便么?”。
貨郎一聽不高興了,說:“你叫我下水田,他怎么下不得呢?”
老翁忙解釋說:“他身材矮小,下水田會沾濕食物,你老哥長得高大,貨物不會沾水”。
貨郎一聽反駁道:“我貨擔里是值錢的京廣貨,萬一浸水,就一文不值。你家的擔里,不過是菜蔬果品,就是沾水,還能吃。這擔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讓避”。
你看,老翁說貨郎個子高,因此可以站到水田里先避讓一下,而貨郎說自己的貨貴重,應該是挑菜擔子的下田避讓。這么糾纏下去,還是和原來結果一樣。
老翁見抵說不過,乃挺身就近曰:“來來,待我老頭子下田,你老哥將貨擔給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岔過,再將擔子奉還。何如?”當即,老翁俯下身子,要脫鞋解襪。
貨郎見老翁如此,心里過意不去。便讓步說:“不必老丈費事,我下水田好了”。
原來解決辦法不過是老翁挺身而出,主動要求下田頂擔子,并且當即脫鞋脫襪子,貨郎看到不好意思,就按老翁原來的意思下田避讓了。
結合這個故事,我們來看人生三境界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層境界,我們可稱其為“入乎其內”。意思是說人生要取得一定的成就,一定不能只在局外旁觀,首先要有入乎其內的精神,要能挺起胸膛負起責任。入乎其內可能艱難、可能困苦、可能未必得到好結果,但它都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會有后來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出乎其外”得成正果了。
當一個人用本能來認識理解客觀事物時,由于所處的角度不同,而又面對紛繁復雜的世事,他的認知是會存有缺陷的。遇到事情容易產生直覺,而直覺往往會造成想當然的判斷。同時,懶惰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會有圖安逸、忌艱難的`思想,喜歡空發議論、庸碌無為,總在為逃避現實尋找借口。只有克服自我的本能,克服自我認識上的局限,克服臨事時的直覺判斷,才能提高正確理解和處理事物的能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感悟到別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人生三境界,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建功立業的奮斗里,在追逐出彩人生的精神啟迪。我們要讓克服自我,成為自身強大的機能。煉就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堅強意志,去解決現實中的一個個難題,戰勝一次次困難,最終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