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愛情文章大全
感人愛情文章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感人愛情文章
在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數的母親,用女性的寬廣、堅韌和博愛,演繹了一曲曲慈母教子的故事,讓我們滄桑多難的歷史,充滿了無邊的溫暖。
在山東鄒城市北20里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僅僅是幾千年以來中國教育文化的典范,也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母親樣板。幾千年以來,沒有另外一個母親的教子故事超越她。盡管這個故事已經越過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但是,至今依然在人類的思想文化殿堂熠熠生輝。
田稷子之母教育兒子拒絕賄賂、為官廉潔的故事被收入《列女傳》中。兒子田稷子做了齊國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因此那些欲升遷的下屬紛紛想辦法給宰相送禮。一天,田稷子收了一個下屬送的百鎰之金,高興地回家讓母親放起來。母親看到怎么多金子,對兒子說:“你當宰相三年了,我從來也沒有見到你拿回家這么多的俸祿啊,你這次怎么拿來怎么多呢?”兒子說:“是我的下屬送給的。”母親頓時氣憤地質問兒子:“我只是聽說為臣者應該廉潔勤政,注意修身,不貪身外之財。要竭情盡實,不行詐偽。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設官以待子,厚祿以奉子,言行則可以報君。夫為人臣而事其君,猶為人子而事其父也。盡力竭能,忠信不欺,務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潔公正,故遂而無患。今天你卻做著相反的事情,已經遠離忠良了。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這樣的不義之財,不是我所喜歡的,你這樣的不孝之子,也不配做我的兒子!”
聽了母親的訓斥,田稷子慚愧萬分,主動把金子歸還送禮的下屬,并主動到宣王面前請罪,請求君王降罪。宣王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非常贊賞其母的大義德行,不僅僅免去了宰相田稷子之罪,讓其繼續擔任宰相,并且下令賞賜田稷子母親。
一般來說,做繼母很難,孩子一般對繼母有一種天生的敵意。但是在戰國時期的魏國,卻有一個這樣的繼母,她做五個孩子的繼母,不僅贏得這些孩子的真誠愛戴,而且受到國君的稱贊。這個母親是孟陽氏的女兒,丈夫病逝后留下三個孩子。芒卯喪妻,留下五個孩子。芒卯和她結為夫妻,他們有了八個異父、異母的孩子。五個孩子年齡都不大,他們都不喜歡繼母。繼母并不介意,主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去撫愛他們。但是,他們還是本能地常常給這個繼母制造一些惡作劇,故意找她的麻煩,還聯合起來欺負她原來的三個孩子。但是她并沒有灰心。有一天,她把自己親生的三個孩子叫到跟前,對他們說:“他們兄弟姐妹5個沒有了親媽媽,我今后要在生活上多多關心照顧他們,你們三個不要與他們爭多論少。好嗎?”孩子們都很懂事,理解母親的心意,紛紛點頭答應。她從各方面特殊照顧那五個孩子,有了好吃的先給他們吃,有了好的衣服先給他們穿,兄弟姐妹之間發生了矛盾,總是先批評自己親生的孩子。
有一次,那五個孩子中的一個孩子觸犯了魏王的法令,要被。繼母非常著急,顧不上吃飯睡覺,成天東奔西忙,千方百計一心要營救這個孩子。
鄰居們都知道芒卯前妻留下的那五個孩子不怎么喜歡她,不聽話,也不尊敬她。看到她如此誠心要搭救那個孩子,很不理解。有人就對芒卯的后妻說:“芒卯前妻的孩子那樣不喜歡你,你何必為他們的死活瞎忙乎呢?”她說:“假如我親生的`孩子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一旦他們遇上了災禍,我管不管呢?我肯定要管,一定要想方設法解除他們的災禍。唯獨芒卯前妻留下的孩子有了災禍,我不聞不問,置之不理,這和他們沒有母親又有什么兩樣呢!他們的父親把我娶過來,要我做他們的繼母。繼母也是母親呀。做孩子的母親,不是真心愛他們,怎么能稱得上是慈母呢?做繼母的,只是偏愛自己的親生兒女,而疏遠那不是親生的兒女,這能符合道義嗎?這些孩子雖然還不喜歡我、不尊敬我,但我作為母親,絕不能背棄做母親的職責。”
這位繼母一心為營救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而奔走,這件事被魏王知道了。魏王高度贊揚這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對官員們說:“作為繼母,能如此懂得義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原諒她的兒子呢!”魏王當即下令,赦免她兒子的罪過,釋放回家。那五個孩子都深受感動,從內心里愛戴母親。從那以后,八個孩子都像一母所生的親骨肉,母子之間親密無間。在這位母親的精心培養教育下,八個孩子都很有出息,都成為有用的人才。
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被后世尊為“三大賢母”之一。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兒子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暗投,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
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歷史故事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教子故事之一。岳母為了讓兒子終生報效國家,在兒子的背上刻下“盡忠報國”,因此而成為千百年以來教育兒子精忠報國的母親楷模。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后,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個“畫荻教子”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
今長沙市天心區的禮賢街,相傳是為紀念陶侃的母親湛氏禮下士而定名的。陶侃乃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母親。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并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后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里,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干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仆也覺得大過所望。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腌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后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蘇軾的母親 程夫人,出生名門,世居眉山。自幼熟讀詩書,深知禮儀,頗具遠見卓識。18歲嫁到蘇家,安貧持重,敬老愛幼,團結同輩,遠近都稱贊她的賢淑。一次,有人問她:“你娘家有錢,何苦自甘過此粗糲的生活,不向爹娘開口?”她回答:“我去求父母,當然不會遭拒絕,但被別人說我丈夫靠人養活,又將如何解釋?”
蘇洵不刻苦讀書時,她誠懇勸勉丈夫。當蘇洵發憤讀書后,程夫人看他作的詩文,指出:“讀書是深入探討古今天下興衰成敗之理,用以治世。學習圣賢之道,用以修身。”于是蘇洵焚毀舊時詩文,重新研討六經百家之說,抑而不發,到非發不可時,才下筆成文。從此,詩文一出,便驚朋輩。蘇洵很感謝夫人的幫助,在《祭妻文》中沉痛地說“寡居終日,有過誰箴!”
蘇洵認真讀書時,膝下已有一女二男,即5歲的女兒八娘,3歲的蘇軾和一歲的蘇轍,教育子女的任務落在程夫人身上。因程夫人治家有方,蘇家漸漸富裕起來。她接濟窮人,樂善好施,卻不為兒女蓄積錢財。她非常注重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有一天,程夫人教兒子讀《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名士,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因黨錮之禍,范滂牽連其中而被殺。蘇軾問:“兒若為范滂,母親允許嗎?”她答道:“兒若能為范滂,娘難道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嗎?”(范滂母親為成全兒子的志愿而自殺)。有人在宅內發現前人的窖藏金銀,她重新埋好,不許挖取,并教育子女:“非分之財,分文不能妄取。”如此精辟的回答,值得我們每個人特別是我們每一個做母親的人深思。蘇軾少年時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今后的偉大人格。雖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其人格的力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卻大放光芒。蘇軾兄弟一生做官清正,這與程夫人的勉勵教育是分不開的。程夫人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對世間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愛惜。蘇家庭院,竹柏叢生,雜花滿樹,許多鳥雀都來這里筑巢、棲息。程夫人嚴禁家人捕鳥取卵,天長日久,來蘇家庭院安巢的鳥兒越來越多,而且都不怕人,有的甚至把窩筑到低矮的枝丫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視,給小鳥喂食。程夫人從細小事情入手,培養兒子的仁心慈念,對于蘇軾一生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中,無數偉大的母親,把自己的人生信念深藏在細膩入微的生活當中,她們的思想,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著一代代華夏兒女。
【感人愛情文章大全】相關文章:
1.感人愛情文章美文
3.感人愛情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