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復習教案
學習目標:
1、復習說明文的一般常識。
2、掌握中考說明文閱讀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教 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說明文的一般常識
1、什么是說明文?說明文的目的是什么?
說明文是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功能等或闡明事理的文章。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2、常見的說明文有幾種類型?
A、根據說明對象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B、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點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生動性說明文(也叫文藝性說明文)。
3、閱讀說明文要抓住幾個方面?
A、指說明文對象及其特點。 B、理清說明的順序。
C、掌握說明的主要方法。 D、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4、說明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的特點,什么是事物的特點?
事物的特點是事物相互區別的標志。是一事物區別另一事物的本質屬性。
5、指出《中國石拱橋》、《核舟記》、《蘇州園林》的說明對象及其特點。
A、《中國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
B、《核舟記》:核舟:體積小、雕刻內容多、技藝巧。
6、我們學習過的說明順序有哪幾種?每種還有哪些小類?以學過的課文為例說明。
(1)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是建筑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記》:頭—艙---尾---背。《故宮博物院》由南到北的空間順序。
(2)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多在事物的發展變化。比如說明一件物品的制作過程。
(3)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在說明事物的內在聯系。如《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具體包括: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征——用途、
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標準化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說明順序對__________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 注意:(1)時間順序:有表示時間的詞語,如:朝代、數字等。
(2)空間順序:有表示方位的詞語,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等。
(3)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幾種不同的說明順序,應分別指出。
7、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1)下定義: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等邊三角形是三邊相等的三角形。
(2)舉例子:舉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或事理。
(3)分類別:按一定的標準,不能有從屬或交叉關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內容都分完。如 人分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辭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的深入淺出,具體生動。
(5)作比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說明的事物相比較,一定有兩個方面。
(6)列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點,最準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
(7)引資料: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語。
(8)作詮釋: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紹。
(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10)配圖表:使說明更簡明直觀。
注意:
1.說明方法一般用三個字表達,不要與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混淆,表述要規范。
2.下定義和作詮釋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前后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句話,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是人”,意思不變。“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種固態降水物”這句話,如果改為“云中形成的固態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別,前一句是下定義,后一句是作詮釋。)
8、這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說明事物的特征。
A、作比較:能夠更加突出強調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成因、結構等)。
B、下定義:能夠科學地、準確而簡明地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內涵),使說明更加嚴密。
C、配圖表:能夠直觀形象地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理,給人以清晰明了地認識,便于比較和記憶、理解。
D、舉例子:使說明的對象更具體、更形象,便于讀者理解和認識。
E、分類別:使文章說明的條理十分清楚(條理清晰)。
F、打比方:能夠想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G、列數字:能把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的更準確無誤,令讀者更信服。
H、作詮釋:能通俗地介紹或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性質與特點。
二、復習說明性語言的特點。
1、說明語言的特點:準確,嚴密。體現在修飾、限制性的語言運用,同義詞的選擇上。
2、方法:(1)、修飾、限制性的語言:用刪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2)、同義詞的選擇:用置換法,換了有什么不好?
典型試題:
“在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部分灘涂地區,生長著一片片常綠灌木和小喬木”“部分”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詞從范圍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說明不是所有的沿海灘涂地區都能生長紅樹林,刪去不符合實際,表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方法:1表態:不能刪。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詞或解釋句子。3若刪去,句子意思就成了?不符合實際。4、ⅩⅩ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事例解析:
例①:“作為中國館區的主體建筑,中國國家館總建筑面積大約2.7萬平方米”一句中“大約”一詞有何作用?
【“大約”表示估計,更切合實際的說明了中國國家館的總建筑面積,“大約”一詞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例②:分析“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一句中“幾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不能去掉。因為“幾乎”表示程度,是接近的意思,說明我國石拱橋分布很廣,但不是到處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絕對了,不夠準確.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性】
例③: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句中的“極少”能否刪去?為什么?
【不能刪去,因為“極少”一詞表范圍,說明使用彩繪很少。如果刪去,就表示全部,
不符合實際。“極少”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三. 試試你的身手
1、分別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說明順序。
(1)、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旁有6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子木版上,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簡或牘,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帛書?()
(3)、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因為海水的咸度很高,據統計,死海水里有多種礦物質;有134.5(4)億噸氯化鈉;有63.7噸氯化鈣,有20億噸氯化鉀,另外還有溴、鍶等?( )
2、分別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說明方法。
(1)、我國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當推河北省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 )
(2)、永定河上的盧溝橋,橋長23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
(3)、松鼠是一種片漂亮的小動物,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有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智。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
(4)、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 )
(5)、燒開水
洗茶壺
洗水壺 洗茶葉泡茶 ( )
洗茶杯
拿茶葉
(6)、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愈強。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就是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 )
(7)、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量大約有5噸,而縮微以后的膠片只有15公斤。( )( )
(8)、綠色開花植物通過龐大驚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等原料,經過運輸干線---莖,源源送入葉子里。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在陽光下,一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
【 說明文閱讀復習教案】相關文章:
說明文閱讀復習教案05-05
說明文閱讀復習的教學教案05-05
中考說明文閱讀復習03-01
說明文閱讀復習案例反思05-11
中考說明文閱讀復習課的教學反思04-07
中考說明文閱讀復習課的教學反思心得04-23
說明文的閱讀05-10
說明文閱讀05-02
考研閱讀怎么復習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