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手抄報資料
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的。下面陽光網小編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手抄報資料,希望你們喜歡。
生態文明手抄報欣賞
生態文明手抄報1
生態文明手抄報2
生態文明手抄報3
生態文明手抄報4
生態文明手抄報5
生態文明手抄報資料1:生態文明標語
1.保護碧水藍天 營造綠色家園
2.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
3.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豐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藍天。
4.善待自然千秋業 平衡生態萬代功
5.誰道群生性命微一樣骨肉一樣皮。
6.貫徹科學發展觀 創建綠色生態社區
7.爭做環保使者,共創生態文明。
8.人人參與環保 共創綠色世紀
9.環境關系你我他,保護環境靠大家。
10.環境就是你的“臉”,人人要學會愛護。
11.人人播撒綠色愛 處處享受環境美
12.打造生態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13.保護環境是責任,建設生態是美德
14.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
15.手拉手創建生態區,心連心關愛新家園。
16.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17.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18.仁愛及物慈悲為懷。
19.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20.改善生態環境 營造綠色家園
21.傳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
22.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民共建綠色生態縣。
23.讓大氣更清新,讓天空更蔚藍,讓河山更碧綠。
2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5.生態是資源,生態是財富,生態是競爭力
26.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樹立環保消費觀念。
27.保護生態環境 倡導文明新風
28.保護碧水藍天,營造綠色家園。
29.全心全意保護生態環境,同心同德創建清潔鄉村。
30.青山綠水藍天 共創美好人間
生態文明手抄報資料2: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梢哉f,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并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于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于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么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本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
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于“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并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1.文明生態手抄報
3.文明生態城手抄報
5.文明手抄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