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互文性的文學性分析論文
中國古典詩詞中頻頻出現以男女關系喻君臣關系的例子,用女子見棄于戀人或夫君來喻指男人不被君王重用的仕途失意和懷才不遇的情形和情感。用后批評主義的理論來說,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男女關系隱喻的互文性。下面將舉例加以佐證。
中唐詩人張籍有兩首詩——《節婦吟》、《酬朱慶余》,及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又作《閨意獻張水部》),廣為流傳。下面先分析五言古詩《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節婦吟》是張籍的名篇。詩中的“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一作“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司空是當時的平盧青節度使,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割據一方,權重一時。中唐以后,割據的方鎮用各種手段勾結和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依附他們以求榮華富貴。張籍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割據分裂。雖然李師道一再拉攏張籍,而張籍卻貧賤不移,始終不為所動。這首詩就是為拒絕李師道而寫的。從表面上,完全像是一首抒發男女之情的愛情詩,實際上是一首政治詩。詩以比興的手法,含蓄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樣寫既不得罪李師道,又能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可謂兩全其美。題為“節婦吟”,以“節婦”不侍二夫的忠貞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詩中“君”就是指李師道,“妾”則是指詩人自喻。
比張籍稍晚一點的詩人朱慶余有一首近體詩之七絕《近試上張水部》(又作《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代科舉考試姓名不密封,錄取也不完全憑考試成績。應試舉子除門第外,還要拉關系,有大官保薦(稱作“干謁”),才有錄取的希望。這種陋習在當時極為平常,一些很有才氣的人也這樣做。這首詩就是朱慶余在臨近考試時,獻給當時在朝野名望很大的張籍的。詩中詩人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張籍比作新郎,把舅姑比作考官,希望“丈夫”幫助自己通過“見舅姑”這一關。張籍得詩后也酬詩有一首:“越女新妝除鏡新,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酬朱慶余》)”一時之間傳為佳話并流傳千古。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時期,然大唐雄渾闊大的氣象之下仍舊充盈著眾多文人士子的懷才不遇和落魄之感,連瀟灑飄逸如仙人的李白也仍舊寫了一些此類的詩,如《妾命薄》:“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借陳皇后阿嬌見棄于漢武帝的典故,隱晦地表達自己被玄宗“賜金放還”的哀怨苦悶之情。
心憂天下的杜甫也寫了此類的詩歌。以《牽牛織女》為例,詩中也是借美人忠貞于丈夫之形象,表達自己對玄宗皇帝和大唐王朝的忠誠。詩的前半部分詠嘆牽牛織女相思卻不能相見:“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但很快由男女之情轉入君臣遇合之狀“明明君臣挈,咫尺或來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并表示自己即使遭君主疏離,也會對君王忠心耿耿的一片赤誠。
其實這種情況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不僅唐代詩詞中有,其他時期的詩歌亦有。如以豪放風格見稱的辛詞亦有此寫法。且看辛棄疾的《摸魚兒》: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哭,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表現傷春之情。此處的“傷春”作為一個比興意象它具有兩個方面的寓意。第一,它寄托了詞人的“美人遲暮”之感,也即是作者一再遭受政治風雨打擊而失去前途的無限痛心。第二,從深層寓意上講,它寄托了作者對狀若春殘花盡、江河日下的南宋國勢的極度擔憂和欲哭無淚的悲哀。
詞的下闋就美人遲暮的意思繼續拓進,寫美人遭妒的幽憤和沉冤莫白的痛苦——美人遭妒,正是美人遲暮的原因。作者用被漢武帝打入冷宮的陳皇后自喻,以專寵一時的趙飛燕、楊玉環比喻阻礙他的抗金復國大業的政治得意的政敵,寫盡蛾眉遭妒、冷宮幽怨的政治失意之情。“千金縱買相如賦而此情誰訴”的措辭是極度哀怨的語言,其中隱含了詞人對大宋皇帝昏昏度日的極大的悲憤和不滿。同時詞鋒一轉,痛斥誤國誤君王之小人——玉環和飛燕之輩,縱使權傾一時,也難逃時光的制裁。
提到這種古典詩詞常見的寫法,不得不提屈原,因為這是對屈原在楚辭創作中的“香草美人”的寫作手法的繼承和發展。試分析屈原楚辭的代表作《離騷》(節選):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穰兮,又申之以攬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遙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屈原生活在楚國由盛而衰的時代。他年輕時胸懷興盛楚國的美政理想,也曾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然遭到奸佞之臣的排擠最后被流放于汨羅江畔。流放時期,詩人始終承受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沖突造成的痛苦。一方面,面對政治理想的徹底破滅的殘酷現實,詩人陷入了無法排遣的猶豫彷徨之中,曾一度考慮激流勇退以獨善其身,另一方面,剛正不阿的個性和他對祖國的熱愛使得他不愿逃避現實,以致陷入欲進不能欲罷不忍的彷徨苦悶之中,甚至詩人最終做出以生命殉理想的價值選擇。《離騷》一文正是詩人一生的政治歷程和心路歷程的寫照。
在《離騷》一文中,屈原首創了以“香草美人”來寄托政治感慨的抒情傳統,以美人自喻,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對國家的忠貞,而眾女則喻指阻撓詩人實現理想的奸佞小人,如鄭袖、公子子蘭之輩。對于楚懷王的疏遠和政治上的搖擺不定的態度,詩人也給予了強烈的譴責:“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以一個女子的角度去譴責丈夫的背信棄義。
屈原開創的這種香草美人的抒情傳統對中國后世的詩歌的抒情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以男女關系喻君臣關系的方式,后世爭相效仿。還如曹植的《美女篇》亦是以美女自喻,詩中的美女有令人羨慕的美貌:“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同時又有堅貞的品格:“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然而美女卻盛年難嫁,正如詩人自己懷才不遇,不得君王重用的現實,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郁之情。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現象表明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在對男女關系的描述上存在一個互文的語義場,其所指都是相通的。以此類推,古典詩詞中必然還存在其他的互文的語義場。因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若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適時引入互文性理論,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從整體著眼,宏觀上縱向把握中國古典詩歌,具體教學時可根據詩歌的題材、其內在表達的意義及詩的喻指來講解,這樣既可以擴大詩詞教學的容量,還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素養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國榮 著《唐詩三百首譯解》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第524頁
2.〔宋〕朱熹 《楚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45頁、第35頁、第37頁、第97頁、第103頁
3.朱德才、薛祥生等 主編《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 第151—158頁
4.吳建國 主編《文學名著精品賞析》 中南大學出版社 第6—12頁
5.李東升 注 張籍 著《張籍集注》 安徽古籍出版社 第41—42頁、第60—61頁
6.林育《古典詩詞中男性作家自喻“美人”的情結》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
7.楊金梅《古典詩詞中“美女”意象的文化考察》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第5卷第3期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互文性的文學性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回憶論文04-01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空間變化05-07
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戲劇元素分析論文03-26
古典詩詞中的唯美愛情05-11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梅花形象作文550字04-30
關于愛情的中國古典詩詞05-11
中國書法與古典詩詞的關系05-07
古典詩詞賞析技法舉要的論文05-03
中卷·麗品 的古典詩詞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