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威廉布萊克的兒童詩歌戲劇諷刺研究性論文

時間:2022-12-09 12:03:30 兒童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威廉布萊克的兒童詩歌戲劇諷刺研究性論文

  摘要: 威廉·布萊克,叛逆詩人,卻總是心系普通人民的生活起伏,呼吁社會對人民疾苦的關注。作為詩人,他以戲劇諷刺為利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性。他的詩涉獵題材眾多,但兒童詩始終是其作品的一大特點。且通過戲劇諷刺反映兒童生活的水深火熱,使讀者更易于感受普通人民的苦難。

威廉布萊克的兒童詩歌戲劇諷刺研究性論文

  關鍵詞: 威廉·布萊克 兒童詩歌 戲劇諷刺 殘酷

  威廉·布萊克,生活在英國社會急劇改變的時代,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崇敬《圣經(jīng)》,卻對教會充滿敵意。他與眾多社會激進分子為友,共同批判社會的不公。他認為,正是社會的殘酷統(tǒng)治使兒童夭折,良女為娼,人民失業(yè)。因此,他的詩中多帶有對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諷刺與反諷。本文集中從戲劇反諷的角度,以威廉·布萊克的兒童詩為文本,間接反映整個社會人民的疾苦。無辜兒童的生活尚且如此,普通成人的痛苦無以言表。

  一、戲劇反諷的含義

  “戲劇反諷”也有人稱“嘲弄”或“揶揄”等,是戲劇及其他文字樣式常用的手法。《百年版布留沃文學詞典》對“戲劇反諷”的解釋是:“有觀眾領會舞臺上某個場景或某句話的含義與意思而劇中人卻沒有領會。”即“觀眾知道,劇中人不知道”,但是在有些時候“不知道”的并不是在臺上的全部劇中人,而是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而在這種場合,“戲劇反諷”的效果往往更明顯、更強烈。伏恩的《戲劇手冊》對“戲劇反諷”的定義進行了改進,他認為,“戲劇反諷”是一種戲劇技巧,它使觀眾擁有劇中人物所不知道的知識,因此,觀眾們便覺得有時比劇中人物更加高明,他們能看出某一行動的含義而劇中人物卻不能。

  二、反諷中的殘酷

  (一)生活的痛苦

  威廉·布萊克的詩中有相當一部分都選取兒童作為敘述的中心,而這些本該是天真爛漫的兒童,更是成為控訴人民痛苦生活的代言人。這些兒童本該無憂無慮,快樂生活,但生于這樣的年代,卻不得不背負這個社會所帶來的苦難,成為當時底層人民民不聊生的證據(jù)。

  “Pipe a song about a Lamb!”

  “Piper,pipe that song again;”

  “Drop thy pipe,thy happy pipe;

  Sing thy songs of happy cheer!”

  “Piper,sit thee down and write

  In a book,that all may read.”

  根據(jù)上述《天真之歌》引言中的詩句,其主題是一個兒童讓吹笛人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一首牧羊的曲子,并請求吹笛人將曲子寫入書本,以便其他孩子也能欣賞,感受與他一樣的快樂。然而,事實上,笛聲盡管悠揚,但也普通,唯一的特別之處是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So I piped: he wept to hear. ”

  “While he wept with joy to hear. ”

  “Piper,sit thee down and write

  In a book,that all may read.”

  然而,從以上這個詩節(jié)看孩子聽完曲子的反應,在我們看來,卻過于夸張,重復欣賞之余,更是懇求記錄下來。事實上,兒童的簡單語句,卻絕非只是其表面含義,對于一首笛曲所帶來的小快樂,尚且如此珍視,更能說明孩子生活中快樂的匱乏。因此,詩人是借一個無辜孩童之口,控訴人民對社會的不滿。戲劇諷刺的效果溢于言表。

  《經(jīng)驗之歌》中的《掃煙囪的孩子》整詩反映了對兒童的奴役。其第二詩節(jié)更是運用戲劇諷刺的亮點。

  Because I was happy upon the heath,

  And smiled among the winter’s snow,

  They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

  And taught me to sing the notes of

  天真的孩子,只是在這一詩節(jié)中將其生活的窘境歸咎于他的生活過于快樂,而這顯然不是事實。孩子們“被迫穿上死亡的外衣”應當歸咎于社會的黑暗。因此,孩子們語調無辜的對于自己死亡命運的推斷,更是讓讀者們都隨詩人沉浸于對他們痛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對社會強烈的憎恨。

  上述兩首兒童詩的無疑在于兒童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痛苦生活。孩子們,如同成人一般,被剝奪了幸福生活的權利。相反,他們幼小的心靈也裝滿了種種憂愁。詩人以戲劇諷刺的角度,以及孩子們天真的口吻,正如一面明鏡,人民的愁苦,現(xiàn)入眼前。

  (二)精神的愚弄

  在威廉·布萊克的詩中,上帝不再是仁愛的父親,人民生活痛苦正是由于教會,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不公與虛偽。教會,本該慈善如上帝,但布萊克詩中的教會卻是無惡不作。然而,事實是人民身體遭受饑餓,精神同時遭受教會的愚弄。

  在著名的詩歌《天真之歌》中的《掃煙囪的人》中,詩人依舊模仿孩子天真的言語,

  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

  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

  Could scarcely cry ‘weep! ’‘weep!’‘weep!’‘weep!’

  So your chimneys I sweep,and in soot I sleep.

  在第一詩節(jié)中,孩子娓娓道來:母親早逝,他被父親賣作煙囪清理工。孩子對煙囪清理工的危險顯然一無所知。但讀者對他即將到來的悲慘命運卻已可預知。

  第二詩節(jié)中“白發(fā)”二字將戲劇諷刺發(fā)揮到了極致。當時很多掃煙囪的小孩因為長時間呼吸煤灰,最終患癌癥而死,根本沒有機會活到長出“白發(fā)”。

  隨后,湯姆做了個可怕的夢:所有的小清理工都被鎖入了一個黑色的棺材,最后天使趕來釋放了他們。夢醒后,湯姆非常開心,因為天師對湯姆說:“只要你做個好孩子,上帝會做你的父親,你永遠快樂。”此處,戲劇諷刺再次被詩人運用,“做個好孩子”意味著順從地完成煙囪清理工的工作,毫無怨言地走向死亡。事實上,當兒童被迫做煙囪清理工時,上帝早已遺棄了他們。因此,湯姆夢中“善良”的天使,與他虛假的安慰,都只是讓孩子們服從不公命運的幻覺。天使,仿佛是慈愛、拯救萬物的上帝的象征,但“黑黑的棺材”卻又是不爭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當然,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無力感知這人世的殘酷。

  而在《經(jīng)驗之歌》中的《掃煙囪的孩子》中,當作為煙囪清理工的孩子被問起:“父親和母親去哪了?”“他們都去教堂做禱告了。”孩子回答。孩子們被迫成為教堂的煙囪清理工,父母卻依舊忠心誠心地來到迫害他們子女的教堂進行禱告,畫面何其諷刺。也許牧師會依舊坦然地安慰父母:“上帝會保佑你們的孩子,一切都會好的。”這樣的謊言由牧師傳遞給父母,父母傳遞給孩子,代代相傳,人們紛紛甘于被宗教愚弄,卻依舊為它唱詩頌禮。孩子們無法意識到父母前往感謝宗教對他們的迫害,無知的父母也忽視了教堂對孩子們的迫害。詩人通過這樣幾近荒誕的對比,抨擊了宗教所營造的“人人都生活在圣光下的天堂”的謊言。

  3.結語

  戲劇諷刺,威廉·布萊克詩歌中的一枚利器,他借助此表達了自己對資本家和貴族統(tǒng)治者的切齒痛恨和對勞動人民的巨大同情。他以浪漫的筆法把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黑暗社會的恨都以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威廉·布萊克詩集[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9.

  [2]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3]尚必武.簡單和復雜的完美結合——淺談威廉·布萊克的詩歌.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3):74-77.

  [4]吳培洪.從“天真”到“經(jīng)驗”——簡論布萊克詩歌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12):61-64.

  [5]孫小寧.布萊克詩歌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08,(6):108-110.

【威廉布萊克的兒童詩歌戲劇諷刺研究性論文】相關文章:

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戲劇元素分析論文03-26

兒童勵志詩歌05-11

兒童優(yōu)美詩歌04-27

留守兒童的詩歌05-05

兒童校園的詩歌04-19

兒童愛國的詩歌04-21

兒童詩歌05-12

兒童詩歌精選05-09

詩歌朗誦兒童詩歌大全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