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民間有氣象知識的諺語

時間:2022-12-09 18:34:36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民間有氣象知識的諺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氣象類的諺語多數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民間有氣象知識的諺語,供大家參閱!

民間有氣象知識的諺語

  民間諺語中的氣象知識

  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透光高積云)

  棉花云,雨快臨(絮狀高積云)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鉤卷云)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卷積云)

  南風不過午,過午連夜吼。

  天上掃帚云,三五日內雨淋淋(密卷云)

  云自東北起,必定有風雨。

  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火燒烏云蓋,大雨來得快(積雨云)

  云從東南來,下雨不過響。

  處暑雷唱歌,陰雨天氣多。

  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惡劣天氣下的碎雨云)

  西虹跨過天,有雨在眼前。

  處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

  天上花花云,地上曬死人(毛卷云)

  處暑晴,干死河邊鐵馬根。

  蚊子聚堂中,來日雨盈盈。

  月亮生毛,大雨沖壕(毛指暈或華)

  久雨冷風掃,天晴定可靠。

  春吹東風雨咚咚,冬吹東風雨無蹤,秋吹東風毛毛,夏吹東風雨漰漰

  古代故事中的氣象知識

  皇帝與蚩尤的“氣象之戰”

  黃帝戰蚩尤是中國上古神話的典型代表。這場戰斗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風、雨、旱、霧等氣象要素和氣象環境則成了雙方相互進攻的利器。

  雙方開戰之初,蚩尤憑借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后來,黃帝請來龍和其他猛獸助戰。蚩尤敗逃。黃帝領兵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如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和“雨師”助戰。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黃帝也不甘示弱,立即請來天上的“女魃”幫忙,制服了“風伯”和“雨師”。頃刻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不料,蚩尤又用妖術制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寸步難行。黃帝通過天上的北斗星找到北極星,確定了南北方向,迅速制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沖出迷霧。

  黃帝與蚩尤的“氣象之戰”雖然是個神話故事,但是從中折射出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呼風喚雨”的.夢想。經過后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呼風喚雨”的夢想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工增雨、人工增雪、人工防雹和人工消霧等人工影響天氣已經成為現實。人工消雨、人工抑制閃電和人工削弱臺風等難度更大的人工影響天氣實驗,在美國等國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李愬雪夜襲取蔡州

  李愬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是一次成功利用氣象武器制勝的典型戰例。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十月,唐憲宗決定對淮西用兵,討伐叛軍首領吳元濟,并以名將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為西路軍統帥。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敵軍放松警戒、利于奇襲的天氣,突襲蔡州直取吳元濟。

  彼時,天氣條件惡劣,不僅刮大風還下大雪,軍隊的旗子都被吹破了,人馬凍死隨處可見。四更天,李愬的軍隊到達蔡州城下,城內無一人知曉。城門打開后,官兵順利入城。吳元濟被抓。李愬大勝。

  蔡州在今日的河南省汝南縣,從李愬雪夜襲取蔡州這一案例來看,當時的天氣應該是一次冷鋒過境給汝南縣帶來的寒潮降溫降雪過程。河南省農歷十月出現寒潮降溫天氣是正常的,李愬正是利用這一惡劣的氣象條件掩蓋自己、麻痹敵人,攻其不備,巧取完勝。

  古代氣的象觀測機構

  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先民們便注意到了天氣氣候對人類生存、生活的影響,陰晴寒暖,風霜雨雪,電閃雷鳴,洪澇干旱,為了生存、繁衍、生產、生活,迫使著先民們不得不對萬千氣象予以關注。伴隨著黃河流域大河文明的初始,為了掌握天氣氣候變化的規律,做到趨利避害,黃河流域中原的原始氣象科學開始萌芽。

  河南省安陽殷墟甲古文中涉及旱災、下雨、打雷、冰雹、刮風、祭云等氣象方面的骨片很多,多是卜問未來天氣氣候,希望風調雨順,以利于農作物的長勢,使他們有豐收的年成,生活平安幸福。進入農耕社會,尤其是到了漢代,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氣象觀測的進步,用作天文和氣象觀測的觀象臺,便成了歷朝歷代必不可少的`建筑,司天也便成了常設機構。周代有太史,秦漢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設立太史監,唐代設立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監,明初置太史監,后改為太史院,后又更名為司天監、欽天監,沿襲至晚清。

  夏代便有了司天的閼伯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西周時期有了周公測景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是周公姬旦研究天文的圭表和觀測日影的地方。漢武帝劉徹于太初元年建有建章宮,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建有靈臺,是兩處測天觀象場所,前者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為王者親自觀天所用,后者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偃師縣,是天文氣象專職人員的觀測處。東晉、隋代都設有內外觀象臺,晉代內觀象臺對外觀象臺負責監督,隋代外觀象臺由太史令親自統轄。唐代更進一步加強了對天象和氣象的觀測管理。河南省登封有一處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是華夏古代測量日影、驗證四時和計年的人文遺址。

  歷朝歷代均有氣象觀測,南宋首創測雨驗雪,明代已有氣象觀測,清朝定期上奏晴雨錄,各地報告雨雪糧價。古代已經有了氣象觀測,并在觀測物候、氣候、天氣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于受到政治文化和科學水平的局限,發展是緩慢的,一直到清朝前期,對氣象的認識很少有理論性的突破。

【民間有氣象知識的諺語】相關文章:

氣象民間諺語05-02

關于氣象知識的諺語05-09

諺語中的氣象知識05-09

小暑的民間諺語有哪些05-11

春天的民間諺語有哪些05-04

天氣氣象的諺語有哪些04-08

關于氣象的農業諺語有哪些05-05

處暑節氣民間諺語有哪些-處暑節氣相關諺語04-14

有關于小暑節氣的民間諺語有哪些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