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美文
5月13日,也不知哪年哪月興起了母親節。想想自己,母親離開我們整整三十年了,沒有母親的母親節,我只好回憶有母親的那些日子……
母親是滿族人,當過幾年小學代課老師,拿現在的話來說,大齡女青年嫁給了父親。一過門,未生兒育女,卻先當上了母親,原因是父親的第一個妻子因病去世了,有我的四個姐姐,三個大姐那時都出嫁了,只有最小的四姐才五六歲的樣子。由于父親在外地供銷社工作,加上二大伯家有兩個兒子,沒有閨女,就托付給我的二大媽暫時扶養。母親結婚后,和父親一商量,又把我的四姐要了回來,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把四姐從小帶到大,以至于出嫁成家。后來,母親又養育了我們五個兄弟姐妹,把一個個養大成人。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從來不知道累。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吃母親奶水最多的孩子。母親天不亮就起床,早早做完一家老小的飯菜,便一個個地叫我們起床上學,之后,她喂完家中的雞呀豬呀,便下地忙農活了。母親夜里睡得很晚,那時村里沒有電,在昏暗的油燈下,不是給我們納鞋底,就是給調皮的我們補衣裳。常言道“花不花,四十八”,由于長期熬夜,上世紀八十年代,母親剛四十多歲,眼睛花了,但她依然戴上老花鏡,點著電燈,忙這忙那。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從來不知道苦。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沒有分田到戶,由于子女多,勞動力少,分的口糧少,我家的糧食總不夠吃。尤其在青黃不接的三四月,更是寅吃卯糧,可母親從不向親朋好友家借糧,別人問及此事,總是笑呵呵說,“夠吃,夠吃,家里糧食可多著呢”。母親善于做飯,一開春,滿樹的榆錢掛滿枝頭,母親叫上七歲的我,摘滿一大筐榆錢,洗干凈,再撒上玉米面,滴幾滴香油,上鍋一蒸,香噴噴的榆錢飯出鍋了。有時剛下完雨,到山上挖野菜,把菜切碎,撒上芝麻面,把紅薯干用碾子壓碎,用篩籮過細,開水一燙,做紅薯面野菜蒸餃,一出鍋,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就吃,那叫一個香啊!至今,再也找不到童年的飯菜滋味了。
在夏季三伏天,莊戶人閑了,可母親卻更忙了,和我的大娘、嫂子們一起,合伙織老粗布,先經線,再染色,后裝到土織布機上。土織布機就放在我家,母親一有時間,手腳并用,就“叮咣,叮咣”地織個不停。頑皮好奇的我,看了幾遍織布過程,悄悄趁母親不注意時,也歪歪扭扭地織起布來,可母親再次織布時,看見我的橫豎不成行“杰作”,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又得重新返工,接著又“叮咣,叮咣”地織起布來。我本來想替母親干點活,可卻幫了倒忙,后來我也不干織布這個技術活兒了,沒事拿起籃子割豬草或者砍柴火了。母親為我們六個兄弟姐妹每人織了三鋪三蓋老粗布,也就是被面和褥面,也不知熬過了母親多少個日日夜夜。如今,每當看見家里客廳沙發上的老粗布墊子,我便仿佛看到了母親那“叮咣,叮咣”織布的身影。
人生苦短,歲月如歌。我上初中一年級那年,早就分田到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了。生活的艱辛,家務的操勞,四十九歲的母親明顯老了,鬢角多了幾縷白發,背也微微有點駝了。由于我小學畢業考了全鄉第一,母親硬是求人托關系,把我送到一個教學水平好的中學讀書。那時每星期只休一天半,往返六十公里的山路,由于沒有通班車,十三歲的我只能步行,有時半個月回一次家,母親變著樣為我做好吃的飯菜。臨行前,心靈手巧的母親,用芥菜、黃豆、豆腐、碎粉條炒一大罐頭瓶咸菜,帶到學校再吃,在那物質匱乏、生活困難的年代里,這也是改善我在學校生活的最好食物。每每周日下午返校的日子,母親總是送我到村口,扶著路邊的白楊樹,望著我很久很久,有時我猛一回頭,走了很遠了,母親依舊站在那里,只有我走到了山路拐彎處,她才肯回家。可惜這樣幸福的日子,才過了半年。在這一年的寒冷冬天,母親為一大家人蒸了好幾鍋粘豆包,凍到外面,為來年春天再吃,一家人說說笑笑,很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母親再也沒有醒來,就這樣悄悄地離開了我們。
如今,我早已娶妻生子,為人父母了,早已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又從內地支援新疆。在這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日子里,但愿母親下輩子還做我的母親,更愿天下母親快樂平安,幸福安康!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美文】相關文章:
母親節美文12-03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的詩歌03-10
母親節經典美文欣賞12-09
傷感的母親節美文08-24
有關母親節的經典美文12-01
沒有媽媽的母親節12-09
母親節的幸福美文11-21
感恩母親節美文03-09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傷感散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