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八節在哪一天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臘八節是哪一天
臘八節是哪一天1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顧名思義,臘八,就是臘月初八,也就是每年臘月初八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臘八節,20xx年的臘八節是什么時候?帶您一起了解關于20xx年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20xx年臘八節就是20xx年1月8日,星期三,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歷臘月中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也就是俗稱“臘八節”。“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臘八節是幾月幾日”的`全部內容,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優質最實用的板報素材!
臘八節是哪一天2
臘八節,俗稱“臘八”,指的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的“臘”是什么意思
《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結語:臘月是一年之中歲月的終點,進入臘月之后就意味著今年即將過去,我們要盤點一年的收成,祭祖供奉神靈。祈禱來年能順風順水,平平安安。
臘八節是哪一天3
農歷20xx年臘八節的日期:
20xx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丁酉年(雞年)臘月初八,距離農歷20xx年臘八節還有1天)
民間習俗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
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飲食文化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
臘八蒜
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節是哪一天4
臘八節節日歷史: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于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并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于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后來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干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雜糧以及各種干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后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舍。
臘八節是哪一天5
20xx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幾日20xx年1月5日(農歷 臘月初八臘八節)星期四
臘八節的傳說臘八節由來傳說一: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節由來傳說二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
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臘八節由來傳說三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臘八節臘八節由來傳說二:
四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臘八節由來傳說五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臘八節由來傳說六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臘八節是哪一天6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更為講究的家庭,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臘八節特產
臘八粥
臘八節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蒜
地道的北京家庭,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臘八面
我國北部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是哪一天7
臘八節是農歷哪一天?
答: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習俗:
1、陜西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一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一家人一起吃。
2、甘肅臘八節的習俗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寧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和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4、西北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5、寧夏臘八節的習俗
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一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6、北京臘八節的習俗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節是哪一天8
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幾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是幾月幾號:01月05日 (星期四)
臘八節放假嗎
臘八節不是法定節假日,因此不放假。
臘八節起源
臘八節,原為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活動外,巫術活動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臘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祝福語
1、思念路,漫漫無邊;雨后虹,美麗瞬間;空中云,隨風飄散,心中舟,以愛為帆;無星夜,有燈為伴;沒見到你,只有思念!臘八節想你
2、不知道今年臘八節你好不好,我情況可不妙。只覺得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腦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嗡嗡都是你——你想我嗎?
3、臘八節到了,愿你每天用大海胸懷面對;用小豬感覺熟睡;用南非陽光曬背;用蓋茨美元消費;用布什千金買醉;用拉登方法逃稅。天天開心!
4、從未做過賊,卻想偷個幸福給你!從沒坑過人,卻想騙個快樂給你!從未害過誰,卻想拐個開心給你!從沒賴過誰,卻想搶個平安給你!祝臘八節快樂!
5、祝你臘八喜氣洋洋,滿面陽光燦爛,愛情揚眉吐氣,事業洋洋得意,晦氣揚長而去,萬事陽關大道,來年一旺向前!
6、歲末甫至,福氣東來,鴻運通天。否極泰來時重伸鯤鵬之志,惜時勤業中展君無限風采。祝新年吉祥,財運兩旺!
7、酒是溫好,菜是熱好,工作是樂好,錢包是鼓好,同事是鐵好,上司還是你最好。祝臘八愉快,來年旺財,步步高升!
8、臘八到來喜事多,闔家團員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體健康快樂多;一切順利福氣多,來年吉祥生意多;祝愿您好事多!多!多!
9、臘八節日好!衷心祝福你,上帝保佑你,真主關心你,菩薩愛護你!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花天酒地,黃金遍地!
10、你看到這條有魔力短信時,已經是臘八了,收到這條魔力短信人都會在20xx年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11、我代表地方,代表邊疆,還有廣大電線樁樁,春天白菜邦邦,夏天西瓜秧秧,秋天菠菜湯湯,冬天篾簍子筐筐提前向您致以親切問候:祝臘八節快樂!
臘八節是哪一天9
傳統節日臘八節:20xx年1月24日 農歷 臘月初八
臘八的含義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傳統節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有關傳統節日臘八節的傳說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節日歷史
《說文》
記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傳統節日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傳統節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于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并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于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傳統節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干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雜糧以及各種干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后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舍。
歷史傳說
傳說一: 臘八
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 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傳統節日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傳統節日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三:傳統節日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傳說四: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五: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是哪一天】相關文章:
臘八節在哪一天201712-05
護士節是哪一天12-09
母親節是哪一天12-09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的來歷12-06
臘八節與臘八粥12-04
2018父親節是哪一天12-09
萬圣節是哪一天11-30
父親節在哪一天12-09
每年的感恩節是哪一天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