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

時間:2022-12-09 10:57:33 元宵節 我要投稿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

  選自: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起源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時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原本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因為這一天是新年之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人們也在這一天祭月和賞月,祈求上天讓莊稼豐收。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實際上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一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火把尋天神燃燈度元宵

  選自:

  民間傳說中說,二千多年前,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于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后,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后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

  另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開始于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后,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后,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恒登基,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博采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漢文帝都會微服出宮游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也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元宵團圓節東亞同慶賀

  元宵節是東亞地區通用的節日,其具體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略有差異,但也有一些習俗是各地相通的。除了中國不同地區皆常見的掛燈籠、鬧花燈外,還有其它一些與燈、火相關的習俗。中國西南地區流行點燃篝火,朝鮮半島流行燒月屋、鼠火戲,日本很多地區會舉行一種稱為左義長的火祭。閩南、廣東、臺灣等地在元宵節前后祝賀添丁的開燈儀式,也有些地區在元宵節前由娘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或親友送給不育之家祈求添丁。也有不少地區有放天燈(也稱孔明燈)祈求平安的習俗。

  作為元宵習俗的最初發源地,中國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最悠久。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青年男女會出外賞燈,也是結識的機會,因此有“中國情人節”之稱。在臺灣,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里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里,以偷蔥來討個 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語發音)。即使在日治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歷元宵節時,民間仍自行過農歷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躦燈腳的信俗。

  日本的元宵節稱為小正月,明治維新后改為西歷1月15日,習俗有迎年神、祖靈,祈求豐收,有在早上吃紅豆粥的習俗。不少地區皆有舉行稱為左義長的火祭,祭祀年神。現代日本把小正月定為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著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稱為成人節。琉球的元宵節由正月十四開始,也稱為小正月,這一天會吃醃漬的豬肉和番薯餅,在正月十六,稱為十六日祭,主要是祭祖。

  朝鮮半島的元宵節又稱為正月大滿月,或簡稱“大滿月”,有踏銅橋、盜福土(到田里偷泥)、咬堅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獅等活動。也會以月亮的顏色和位置占卜農事。有些地區會有石戰,吃藥食和五谷飯。越南的元宵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會一起吃飯,并且會去寺廟祈福。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選自: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時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原本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因為這一天是新年之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人們也在這一天祭月和賞月,祈求上天讓莊稼豐收。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實際上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一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火把尋天神燃燈度元宵

  民間傳說中說,二千多年前,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于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后,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后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

  另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開始于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后,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后,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恒登基,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博采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漢文帝都會微服出宮游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也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元宵團圓節東亞同慶賀

  元宵節是東亞地區通用的節日,其具體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略有差異,但也有一些習俗是各地相通的。除了中國不同地區皆常見的掛燈籠、鬧花燈外,還有其它一些與燈、火相關的習俗。中國西南地區流行點燃篝火,朝鮮半島流行燒月屋、鼠火戲,日本很多地區會舉行一種稱為左義長的火祭。閩南、廣東、臺灣等地在元宵節前后祝賀添丁的開燈儀式,也有些地區在元宵節前由娘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或親友送給不育之家祈求添丁。也有不少地區有放天燈(也稱孔明燈)祈求平安的習俗。

  作為元宵習俗的最初發源地,中國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最悠久。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青年男女會出外賞燈,也是結識的機會,因此有“中國情人節”之稱。在臺灣,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里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里,以偷蔥來討個 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語發音)。即使在日治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歷元宵節時,民間仍自行過農歷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躦燈腳的信俗。

  選自:

  日本的元宵節稱為小正月,明治維新后改為西歷1月15日,習俗有迎年神、祖靈,祈求豐收,有在早上吃紅豆粥的習俗。不少地區皆有舉行稱為左義長的火祭,祭祀年神。現代日本把小正月定為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著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稱為成人節。琉球的元宵節由正月十四開始,也稱為小正月,這一天會吃醃漬的豬肉和番薯餅,在正月十六,稱為十六日祭,主要是祭祖。

  朝鮮半島的元宵節又稱為正月大滿月,或簡稱“大滿月”,有踏銅橋、盜福土(到田里偷泥)、咬堅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獅等活動。也會以月亮的顏色和位置占卜農事。有些地區會有石戰,吃藥食和五谷飯。越南的元宵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會一起吃飯,并且會去寺廟祈福。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從宋代開始,民間即流行一種專在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選自: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 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古代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選自: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迎紫姑

  在古時,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間重要的習俗。紫姑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間傳說中的廁神。傳說紫姑原是一大戶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婦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天帝憫之,命為廁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迎之祭之。

  據載,古時迎紫姑的儀式十分隆重。彼時,人們用稻草、布條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擺供祭奠。婦女們更是站在紫姑像前,像對待自己的親姐妹一般說體己話,或安慰于她,或向她傾訴委屈。

  送花燈

  元宵節期間,除了觀賞燈會,各地民間還盛行送花燈的習俗。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愿,送花燈大有講究。宵節給新嫁女送燈的習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燈與“丁”諧音,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添丁”。

  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于正月初十送一盞“觀音送子燈”,是謂送“丁”;第二年則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如女兒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如未生育,則送“橘子燈”。在福州方言中,橘與“急”諧音,意為催促生育。泉州等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蓮花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燈內點有蠟燭,花燈失火,通常視為喜事,叫作“出丁”。

  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選自: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逐鼠

  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

  本來,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輕易得罪,但又擔憂老鼠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討好它。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用以祭祀門神,保佑平安。

  走百病

  中國古代一些地方還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走橋”、“摸燈”等,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身著白綾衣裳,在正月十五這天結伴相攜,越走水橋,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驅病除災。其時,走在最前面的婦女舉香開道,其他人緊隨其后,依次過橋,謂之“度厄”。

  據說,這樣能保一年腰腿無病,健康長壽。過橋后,婦女們還要到各城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銅釘,謂之“宜男”,說是這樣可以多生男孩。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05-02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作文04-21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及習俗05-02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小學作文04-30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作文范文04-16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和起源05-04

節日禮儀之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解析05-02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四年級作文04-14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