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活動反思范文
反思一:
“我與祖國共奮進”國慶節詩歌朗誦會已經結束了。為了更好地反思,用聯系的普遍性和發展的方向性來分析其效果。
詩歌朗誦與什么有關呢,我想其與班級管理有關,與誦讀教學有關,與競賽有關等。當然如果進一步深究其聯系,我想詩歌朗誦應該與當學期的主題教育一以貫之,而且與其它活動相互配合,比如剪紙藝術,比如櫥窗板報,比如其它的比賽等。當然每個環節也應該有其聯系,比如除了學生自身的活動,校長講話,社會各界的參與其中,學校少先隊的展示,興趣小組的展示,老師的展示,都可以蘊涵其中。
詩歌朗誦本身也是不同聯系的中介,本次詩歌朗誦的亮點是小主人教育突現,比如小主人的獻辭,小主人的舞臺劇,小主人的表彰,小主人的倡議書。還有就是老師的參與,孫老師慷慨激昂,張老師戴著紅領巾,完全融入活動之中,后面袁老師的音樂,把全場推向了高潮。要把這次活動當成中介,我想在建隊日,我們可以搞一次大隊活動,其中有給老師佩戴紅領巾,還有如何做老師的助手的活動設計,和現場老師的提問。我還想組織一次“愛國從愛校做起”的征文,把在國慶建立起來的感情延續下去。
要搞好這個活動,本身是有條件的,我覺得條件之一就是老師本身對于活動目的的認識,和活動的策略。詩歌朗誦的訓練讓班主任老師很累,原因是訓練本身很辛苦,包括選詩歌,學生的練習,加動作,配音樂,隊形的訓練等。而這些都是有策略的,可以和教學本身結合在一起。選詩歌,每冊語文書上都有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那么老師選的詩歌可以是語文課上的拓展閱讀,也可以是品德課上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練習,可以提出要求,然后給班干部,放在早讀的時間甚至是升旗儀式的準備時間,集會的準備時間。當然這個前提是每個老師都應該知道詩歌朗誦是學校的傳統項目。而配音樂可以放在音樂課上。
愛國主義詩歌朗誦會,在不斷變化發展,其也會由低級向高級運動,甚至會成為學校校本課程的一部分。比如學校每天7:50有國歌的播放時間,來背誦愛國主義詩篇。同時安排每月一詩。
反思二:
七天時間,不長也不短。之前一個勁盼著放假,但還是怪我不會珍惜節假日,度日如年瞬間變換成光陰似箭,祖國誕辰61周年的紀念日就這么輕而易舉從我眼皮底下淌過。有如一片雪花落在手里,你還沒來得及欣賞她的美麗,她就在你手心逝去了。
放假了,不用起早、冒著遲到的危險奔向學校,生活一下子松散下來。這個對我有一定的危險性。我的神經是樓房的根基,一旦松懈,整個人就散架了。要說別人散了,假期結束前還能再拼湊起來,馬馬虎虎也就算了;我的自身科技沒那么高,而且散得海比較徹底。這樣一來,假期結束到學校,還是滿地零件的我跟已經是成品的同學比,啥都比不過。此種情況要持續至少半周??中秋節就是典例——過了個假期比沒過還要累!估計國慶節之后也要如此了。
節假日的效果若是和我怎樣過節比較,那可是小巫見大巫的說??相信很多大朋友們提到過節,第一想到的,不管學校布置多少作業、多少張卷子,應該都是“放肆”——男生跑到電腦前面high一下,女生則結伴去到外面爽。本人也不例外,貪玩是人的天性嘛,呵呵??第一天玩爽了,問題接踵而至。系統報警:剎車失靈!!第二天,繼續放肆;第三天,繼續!有幸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理想的基礎之上的,在不可避免的阻力作用下,我終于停了下來。看看日歷,天哪,已經4號了!蛋疼之下,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寫作業,杜絕游戲!
不過話說早了,我忘了家里的一個傳統——每逢黃金周必定去外地旅游一次,這個沒得談。出發時間恰好定在4號下午,(當時真想哭??)我的寫作業計劃泡湯。作業只得再往后推。但可想而知,黃金周后幾天寫(或是趕)作業,不論心情還是效率,都遠不如中間或前幾天。
我對外出旅游一直持一種觀點:能欣賞到美景,受罪便值得。這次去的是安徽的太平湖景區,觀賞祖國的美妙容貌,慶祝慶祝祖國的生日,還是很不錯的。問題在于時間有限,很多景點都被舍棄,5號下午我們就踏上回家的路。(這還是我要求的,因為作業??)
這里的“受罪”其實不包括后患,我也顧不得后患。5號夜里到家,6號起早開始趕作業,力求恢復假期前的生活規律,我可不想再拖著一堆零件去學校。
一個黃金周就如此吊兒郎當地晃過去了,作業是搞定了,但也只做了這么一丁點事。文學擴充就不談了,除了出去旅游,這幾天也沒有任何時間是在戶外活動的。到最后,只能說這個國慶節過得不好??
現在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現有的解決方法也只剩一個——和電腦“嚴正交涉”。從高二開始,老爸老媽就和我談過這個問題,當時我很天真地置之不理,現在后悔啊!
【國慶節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國慶節活動反思05-07
國慶節活動總結04-19
國慶節的活動總結04-19
國慶節的活動總結05-20
國慶節活動總結07-21
國慶節活動方案07-15
國慶節日活動方案04-26
國慶節活動策劃03-28
國慶節活動方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