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揚州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日。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端午節便被染上了愛國主義的色彩,那么,揚州端午節的有什么風俗?
揚州端午節的風俗
吃
提到吃,就不得不說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揚州的粽子和嘉興的粽子有所區別。嘉興粽子松軟可口,而揚州粽子卻緊實有嚼勁。
揚州人包粽子喜歡用鮮肉、香腸、紅豆、蜜棗等,形狀也有斧頭、小腳、三角等類型。
揚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紅”,代表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月月紅火。
燒仔雞、紅燒肉、紅燒魚、炒長魚、炒蝦子、炒莧菜、炒蠶豆、拌黃瓜、拌涼粉、拌西紅柿、咸鴨蛋……
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龍蝦也算“一紅”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喝
雄黃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黃、朱砂、蒜頭、生姜泡成雄黃酒,在端午的陽光下爆曬,正午時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黃酒灑在室內戶外的各個角落消。“賞午”時家人同飲雄黃酒。因為只有在端午的午時才用雄黃,所以揚州人有一句俗話:“過了午時不賣雄黃”,以示時過境遷。
穿
端午節當天,大人會給家里的小孩掛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還有“鴨蛋簍”,也是用五色絲線,編織成盛放鴨蛋的簍子,掛在胸前。甚至還有將蠶豆煮熟,串成珠鏈,也是懸掛用的。
“百索子”和“鴨蛋簍”
為了辟邪,小孩子們還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玩
吃完“十二紅”,喝過雄黃酒,是不是該劃龍船賽龍舟了呢?
端午節劃龍船賽龍舟是舊時揚州最熱鬧的風景。清人《望江南百調》中說:“揚州好,午節賽龍舟,蟹足八支爭打漿,豬脬幾個比拋球,奪標鬧中流。”揚州人還有一句俗話:“又吃粽子又劃龍船”,用以調侃那些“魚和熊掌兼得”的人。
洗
一天的活動圓滿結束后,是不是該享受下揚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過去揚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節這一天,就應時推出香草洗浴,將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讓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預防在夏天害皮膚病、生瘡生癤子。
江蘇端午節的風俗
【蘇州——紀念吳將伍子胥,斗草施藥百姓忙】
蘇州端午節與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紀念伍子胥的端午節是蘇州極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伍氏后人會在端午聚集蘇州。蘇州還會舉行龍舟競渡比賽來紀念伍子胥。根據記載,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端午時,蘇州民間還有斗草的游戲,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之句,可見斗草之盛。所謂斗草,一種是互答花草名,《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比答,誰能答到最后為勝。另一種是到野外采集莖草,二人草草相絞,斷者為敗。
早年蘇州的端午,藥店施藥也是一個重要習俗。因為端午前后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被毒蟲咬傷。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舍蒼術、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南通——家家都有一盤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豐盛,幾乎家家都會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絲、蝦仁等和起來炒的一只菜,謂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傳說:相傳明代通地屢遭倭寇騷擾,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來侵犯,抵御的青壯年們倉卒之間,混和著肴菜飽食一頓,然后奮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飛膽喪。為了紀念這次大勝,吃“和菜”的風俗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淮安——女兒節還得吃餿粽子?】
淮安人不僅在端午當天吃粽子,還會在五月初六帶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餿粽子(當然不會是真的餿粽子啦)。
因為隔了兩宿才回家吃,故稱吃餿粽子,古稱“接女歸寧”,所以端午節在淮安又稱女兒節。關于女兒節,古文中有不少記載。蔡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述道:“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紅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說:“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
【鹽城——東臺人民對紅蘿卜愛得深沉】
鹽城東臺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于清朝的農民起義。同治元年,李鴻章旗下有一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橫行無忌。一天,詹以安在東臺十字街游蕩,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美麗俊俏,頓生歹念,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也慘遭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縱身投河自盡。沈母見狀,痛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到縣衙擊鼓鳴冤,知縣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臺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月初五,東臺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鎮江——雄黃酒和《白蛇傳》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會給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額頭用雄黃酒畫“王”字,而這些習俗,都與起源于鎮江《白蛇傳》有關。
流傳民間的故事《白蛇傳》,是以雄黃酒解蛇毒,現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鎮江,因此這種習俗,在鎮江十分盛行。
鎮江人也有“過端午,吃十二紅”的習慣,“十二紅”均為五月應時蔬菜和瓜果,樣樣帶紅:有枇杷、紅果、拌黃瓜、熗蝦子、熗蘿卜、燒鴨湯、涼粉皮、咸鴨蛋、炒莧萊、燒黃魚、紅燒肉、雄黃酒等。這不僅是一頓簡單的午飯或晚餐,同時也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美好愿望——團圓、健康、幸福。
【泰州——蘆葦蕩里,采葉會船】
端午粽子不僅餡料千差萬別,連粽葉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葉一般是箬葉和竹葉。江蘇人多用蘆葦葉。在泰州,農家裹粽子,必須得去蘆灘采摘新鮮的蘆葉。人們三五成群,將一片一片葦葉采下扎好。回家將葦葉放鐵鍋里用水煮沸,再撈出來放在水桶內待用。
泰州還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諺語,告訴人們,只有端午以后天氣才真正炎熱起來,不必擔心突然降溫,可以放心地將棉衣收藏起來,粽子也因此有了時令象征意義。
舊時的泰州不僅會在端午賽龍舟,里下河一帶從春天開始還有“會船”習俗,延續相當長時間。姜堰、泰興某些地方上的人們會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葦蕩里泛舟,舟上之家,則要在船上進行一些以貨換貨的商品交易。
【揚州端午節的風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4-04
端午節的風俗簡介05-08
北京端午節的風俗05-08
端午節的合肥風俗05-08
端午節的風俗活動05-08
端午節的稀少風俗05-08
江蘇端午節的風俗05-07
有關端午節風俗05-08
端午節的風俗簡短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