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的由來中文版
端午節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中文版,歡迎來參考!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身為一個楚國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楚國百姓得知,紛紛前來憑吊屈原大夫的死,漁夫劃起漁舟來打撈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團拋向水中,說就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糯米可以粘住魚的嘴,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就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賽龍舟,就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此時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匯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群眾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
端午節來源六說:
端午節就是我國民間五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之一,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它的別名很多,有端午、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種: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此時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后逐漸演化為端午節。這就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2.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云:“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此時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自殺。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此時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6.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尸被拋于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端午節的由來中文版】相關文章:
端午節由來的作文04-24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04-20
端午節是雞蛋的由來05-07
端午節名稱的由來05-08
端午節名字由來05-09
端午節的名稱由來05-09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04-03
端午節的由來用英語05-07
關于中國端午節的由來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