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哪些習俗
元宵節哪些習俗1
導語: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元宵節哪些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習俗,多在元宵節吃,也有當點心吃,一般有多種餡料,其中豆沙餡的最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還有酒釀小圓子等種類。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觀燈是元宵節期間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漢族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漢族舞蹈。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元宵節哪些習俗2
百獅爭霸賽
南海千燈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燈湖舉行“百獅爭霸賽”,邀請珠三角地區獅子參賽。在順德的10個鎮街,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風俗,在10個鎮街推出的節目榜單中,不少蘊涵著濃郁的傳統和年味。細數各鎮街,主題多元化,學校、公園、廣場等場所成為了活動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動將迎來一場精彩繽紛的歡歌喜舞,倫教的元宵燈謎活動正等候著才子佳人相會,容桂的春節籃球邀請賽也將火熱上演。
行通濟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漢族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游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但是后來政府改為正月十五。行通濟是反映漢族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動。
元宵節當晚,幾十萬人齊集佛山通濟橋前,呼朋喚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風車,匯入擁擠的人潮,施施然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時來運轉。這種習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元宵行通濟習俗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行通濟已成為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據說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行通濟歷史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后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行通濟的習俗。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侍問回到佛山時,發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征求了鄉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鄉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眾人。
元宵節哪些習俗3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長的百余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
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游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游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元宵節哪些習俗4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谷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
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瑯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制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并東市西坊搭臺,上,坐觀,臺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
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后,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元宵節一些地方的習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XX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XX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XX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XX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XX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XX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元宵節哪些習俗5
南方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東莞元宵節吃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節吃湯圓已經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在的“團”了。
二、在廣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進行樹元宵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舞火龍。是香港元宵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煮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我們常吃的湯圓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三、深圳元宵節吃什么
“吃圓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戶討紅包。”傳承人陳淦忠想起了小時候,他說,米餅、雞仔餅等小吃,大人們在春節前就已經做好,到了元宵節,“孩子們會拿著一個小竹籃,裝上這些小糕點串門,趁著元宵抓緊討紅包”。
60多歲的英姑則說,作為長輩們來說,這種串門實際上是一種“結緣”,人與人之間,互相招呼,以歡喜心相見,保持良好的關系。并且有鄰里之間互相做傳統小吃的習俗,“你家做米餅,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農歷五月的量,做好了之后禮尚往來,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
舞龍、點花燈、猜謎語、唱粵劇,也是深圳人過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還有吃大盆菜的習俗。據介紹,大盆菜的烹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蠔、雞、鴨、豬肉、冬菇等15種菜,一層一道菜,意為“百鳥歸巢”。吃法也較為講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層越鮮美,稱之為“尋寶”。
元宵節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8]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6]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哪些習俗6
習俗1:賽燈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上元節賽燈的習俗,人們在上元節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燈擺出來比賽,比比誰做得最好最巧。人們不僅是互相賽燈,還要跟月亮比亮爭輝,各式各樣的燈或掛在樹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斕的夜景。這些燈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無數根香以形成星星點點的光,當燈或香火自然熄滅后,即表示為期15天的春節圓滿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習俗2: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節吃湯圓已經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在的“團”了。
習俗3:偷青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十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湯圓,當晚,各家各戶煮了湯圓,全家老幼圍坐在燈下吃湯圓,意取團團圓圓。
在博白這天各家要殺雞燒“完燈”紙,祭祀諸神及祖先。當晚人們到野外菜地,摘別人幾兜青菜回家,謂之“偷青”,表示好“兆頭”。沙河、頓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還在種青麻的地上翻滾,認為可治腰痛。
習俗4:舞龍
舞龍在富川瑤漢各族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游藝活動,尤其是東山五源瑤寨頗負盛名,亦是瑤族人民龍王崇拜的遺風。除春節舞龍之外,逢喜慶、廟期(會)和佳節亦舞龍。瑤家舞龍節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舉行,時值元宵佳節,故又稱為“上元宵”。上元宵是走村串戶進行,一般一個村寨一天,每年走10多個村子,要把五源瑤寨都走過,一般要3年,叫一屆,3年以后周而復始,一屆接一屆,連續不絕。龍燈隊伍壯大,一般有11、13或15節式長龍,也有9或5節式短龍,金、黃、白、綠龍等款式。舉舞時牌燈、龍珠先行,金龍飛舞而至,龍后有絢麗多姿的燈籠,如象征如意吉祥的麒麟燈、吉慶富裕的鯉魚燈等等。大年初一早,龍隊先給村人拜年。到了年初二就敲鑼打鼓向鄰村舞龍拜年,鄰村男女老少傾家出動村郊迎龍,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表演項目有“黃龍出洞”、“金龍纏柱”、“鯉魚戲水”、“鯉魚跳龍門”,等等,在舞雙龍表演過程中,尤以“雙龍搶珠”、“雙龍獻寶”最為精彩,場面蔚為壯觀。
元宵節哪些習俗7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北方為“滾”元宵,南方為“包”湯圓。
2、賞花燈:是元宵節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燈之外,還可以放煙花助興。
3、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于上古時代。
5、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6、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7、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元宵節哪些習俗8
潮州元宵節的習俗1:食竹蔗
陳俊粦向記者介紹, 在潮州民間有“正月十五食竹蔗不會蛀牙”的說法。由于潮汕平原盛產甘蔗,而甘蔗汁是上等的甜飲料。潮州人有生食甘蔗的習慣,但潮汕的甘蔗有竹蔗和臘蔗之分,由于臘蔗糖分多,性熱,多食容易上火,臘蔗多用于榨糖;竹蔗性涼味清甘,在潮州,蔗農種竹蔗也是專門供元宵節食用的。因此,每年到了元宵前后,竹蔗大量上市,家家戶戶買竹蔗、食竹蔗。民間更流傳著小孩子要在元宵夜“食蔗”才不會蛀牙,這個習俗延續到今天,只不過由于竹蔗產量低,加上經濟價值不高,蔗農紛紛改種為臘蔗,如今市民元宵節“食蔗”也只能買臘蔗來代替竹蔗。
陳俊粦說,潮州人“鬧元宵”可謂形式多樣,富有特色,除了以上五大主要傳統民俗之外,還有燃放煙火、弄獅舞龍、英歌舞、看木偶戲、以及“蕩秋千”、“斗畬歌”、“抱大豬”、“求喜物”、“榕竹插門”、“吃粿”、“擺桌碗”等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不勝枚舉,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有趣的習俗已逐步簡化甚至消失,但在這個古老的節日里,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卻永遠不會消失。
潮州元宵節的習俗2:游花燈
陳俊粦說,在元宵夜,游花燈是潮州民俗活動的重頭戲。游行隊伍以一盞神氣的龍頭燈開場,隨之而來的是各樣各式的掛燈、屏燈,結尾則是一盞絢麗的鳳凰燈,寓意著“龍頭鳳尾”“龍鳳呈祥”。“游花燈的時候,一定要有潮州大鑼鼓,隊伍所到之處鼓樂喧天,到處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整個村子里都沸騰起來。”陳俊粦告訴記者,游行的花燈樣式也是多姿多彩,有金鱗閃閃的鯉魚燈、有新月般的香蕉燈、有紅澄澄的橘子燈等,還有用人抬著出游的大屏燈,場面蔚為壯觀。
陳俊粦說,元宵節賞花燈,除了看熱鬧外,也是年輕男女結識聯誼的好時機。在潮劇《荔鏡記》中,陳三、五娘就是在游花燈時中一見鐘情的,《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也在元宵節訂情,而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則在元宵夜破鏡重圓。對于許多情竇初開的年輕人來說,元宵節看的不光是燈,更希望找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因此,如今的元宵節還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潮州元宵節的習俗3:擲喜童
“擲喜童,曾經是潮州元宵節風行一時的游戲,不過在今天早已不存在了。”
陳俊粦告訴記者,“喜童”是大吳村做的泥塑玩偶,大多是一個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每個大約三四十厘米高,模樣很討人喜歡。
據他介紹,擲喜童的`時候,要先在一塊曠地上用泥土瓦礫壘起一尊彌勒佛像,然后把喜童一個個放在彌勒佛的肚皮、雙肩等地方。擲的人則站在離彌勒佛幾米遠的地方,手拿一個銅錢朝著喜童擲去。如果銅錢飛過去,喜童應聲而倒,那就是“中彩“了,可以開心地把喜童當成彩物拿回家,也博得個 “來年生乖兒子”的好意頭。
為了博個好彩頭,不少剛娶了新兒媳的公公和新上任的新郎官,紛紛在元宵夜里跑來擲喜童。有些人一次擲不中,再擲,再不中,還是不甘心,甚至不惜一連擲了幾十個銅錢,只為了捧回一個喜童,可見得子抱孫之心有多迫切。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替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樂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而隨著人們觀念轉變,到后來,擲喜童習俗也發展到一些小孩子也參與,目的是為了討個可愛的“土泥塑”或“公仔”來玩,銅錢也換成硬幣,“喜童”換成“玩具或公仔”。
潮州元宵節的習俗4: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陳俊粦說,元宵猜燈謎也是深受潮州老百姓喜愛的一種傳統習俗,由于潮州歷來重文化,因此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但成年人喜歡猜謎,連小孩子也都喜歡作謎、猜謎。
陳俊粦介紹,潮州的燈謎產生于宋末,以前猜謎活動都在元宵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大家把謎語寫在紙條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自己作謎語,然后貼在五光十色的花燈上,任猜射人圍猜。通常兒童謎語充滿童趣,例如“一個物圓圓,食飽溜落池。”謎底是飯碗。而成人謎語富有地方特色,例如“暫將茅屋作戲臺,一生一旦來登臺。”謎底是母雞。后來,由于受條件限制逐漸改為張貼謎箋,并搭建謎臺供臺下競相爭猜,這種形式一直保留到現在。
“以前經濟比較落后,猜中者獲得獎品是一種榮耀,善猜謎語者被認為是有文化的人,受到尊敬。”陳俊粦說,謎臺擊鼓回應猜謎,猜中時“咚咚咚”連擊三鼓,鼓聲“咚”與“中”潮州音同音,因此民間傳說,元宵夜猜燈謎,這連擊三聲鼓聲是“中中中”,預兆“連中三元”,所以很多讀書人喜歡猜謎,這也促進了潮州謎語水平的提高,使潮州謎語聲名遠播。
潮州元宵節的習俗5:吊喜燈
潮州方言里,“丁”和“燈”是同音,自古以來就有用“燈”來寓意“人丁”的做法。正月十五潮州 “吊喜燈”的傳統,就和“燈”象征“人丁”有密切關系。每年到了正月十三的時候,家里渴望“添丁”的人家,就會帶上供品、銀錠香燭,提著燈籠到神廟里去,跪拜祈禱神明賜子。禱祝完畢后,求子的人家會用廟里的燈火點亮燈籠里的蠟燭,把燈籠懸掛在廟里。等到正月十五那天,這戶人家會再到廟里來,把點亮的燈籠接引回家,掛在門口,說是“神送子給他們”,這叫做“興燈”。
如果禱祝后的這一年果然添丁生子,那來年元宵節就會在屋頂掛一個燈籠,寓意“生丁了”,還要到廟里去還愿。答謝神明的供品十分豐厚,有三牲、豬頭、粿品、糖果、大吉等,甚至有些人家去年許下請戲的,這會還得請戲班來神廟前演戲,慶祝添丁之喜。
【元宵節哪些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05-01
元宵節習俗都有哪些05-01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12-08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12-07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12-07
潮州元宵節有哪些習俗04-18
元宵節有哪些趣味習俗12-08
我國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12-08
元宵節有哪些常見的習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