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觀潮的寓意介紹
中秋在中國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在中秋節有中秋節觀潮這一習俗,中秋節為什么要觀潮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秋節觀潮的寓意,希望大家喜歡。
中秋為什么要觀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巔峰。
《武林舊事》中的一段文字則更具體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氣勢:“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千百年的時光過去了,只有濤聲依舊。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和海外眾多的炎黃子孫。
中秋觀潮,南宋王朝地域臨安城(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錢塘江中秋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涌,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漲潮原因外,還有其獨特的原因——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潮起的時候海水從寬達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當溯江上到達六和塔地帶的兩岸逐漸收窄,其涌潮時江潮卻以每秒十幾米的流速向前推進。由于兩岸逐漸收窄,灣內江水迅速提高出現涌潮。而此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于外泄,反而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加上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潮頭便形如立墻,勢若沖天,舉世聞名的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在歷史上的觀潮勝景,當今、自從一幅恢弘巨作中呈現, 陳鳴樓先生繪制《南宋皇城圖》此圖歷時十年與力求客觀,而為其嚴謹的還原南宋皇城文明歷史,其彰顯中華歷史文明與中華文化的風采!
《南宋皇城圖》恢弘巨作不僅是一座飽含民族精神、文化、藝術價值的寶藏,更是一座蘊藏歷史文明的殿堂,其巨作中主要場景有后宮皇后、嬪妃和宮女太監們前往至六和塔觀賞波瀾壯觀的錢塘江大潮;還有南宋皇帝宋高宗攜眾大臣為岳飛及將士出征餞行;南宋臨安城作為南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作品中展示了南宋年間的臨安城居“世界大都會”繁榮程度。繪制內容有:繁榮昌盛的錢塘江海運;北貫京杭古運河水域通道的鹽橋河(今中河),流通昌盛而往來各地的游船、商船、碼頭、貨棧。皇城有規模宏大而由布局嚴謹的大內皇宮,巍峨壯觀的各大城門及內外城墻,還有侍班閣、太廟、六院、架閣庫、牢獄、御馬營、官窯、八卦田、六和塔,著名的寺廟、古塔、牌坊、古橋及其它建筑群;而配備先進武器裝備的分別水陸兩軍隊;御街兩旁及城內不同位置的多處熱鬧瓦肆,喧鬧的御街,御街兩旁絲綢、金銀首飾、工藝品、各種小吃和客棧等貿易場景;其人物表現涉及到皇宮中和城內外民間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及生活豐富多彩的三十六行作坊等風俗人情景象。其作品上計人物56000余位,牲畜37000余匹(頭),轎子70余頂,馬車60余輛,船舶180余艘,以及眾多飛禽走獸若干。
該作品其縱0.5m橫38.6 m是充分按照中國傳統精湛工筆畫方法巧技繪制,其圖中人物、建筑及其他物體等的大小比例與《清明上河圖》有些類似,但畫中呈現的人物、建筑等的淋漓盡致表現程度以及作品面積與其十倍之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圖繪制力求客觀,而為其嚴謹的還原南宋皇城文明歷史,堪稱是歷史文獻佐證資料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為創作《南宋皇城圖》、作者他還需精通多方學問;例如,需要了解幾何學、古建筑學、歷史學、人文科學、美術學等。為此,陳鳴樓先生他從每周一到周日、清晨到日暮,晝夜至清晨,他在廢寢忘食的.艱辛創作期間里一晃就是十個年頭,其為曠世之作的創作歷程中是不難看出他透露著“披星掛月,斗轉星移”堅韌與超強毅力的意志獲得完成,在經歷多年的艱辛創作之后作者頗具感慨:“一墨繪宋史,武穆辭早歲;作者心誰知,歷史終可見”。
陳鳴樓先生創作《南宋皇城圖》的初衷,乃是讓華夏兒女對南宋王朝曾經輝煌的歷史有個充分的了解。古有北宋都城由張擇端創作舉世矚目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皇城汴梁(今開封)因此名揚四海。然而,南宋在人們眼中僅不過是一個懦弱的王朝,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繁華更是鮮為人知,這是給國民乃是世界民眾對中國歷史文明的誤解!其南宋都城在繪畫歷史上亦是一片空白,陳鳴樓先生他雖然身居清貧的一位百姓,但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和歷史及藝術等資深研究學者,而他的意志是“遠見卓識”更是對中華肩擔負著民族感情與尊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他總覺有義務去重現南宋皇城的輝煌,以此恢弘巨作豐富國人乃是讓世界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此巨作的繪制完成至今曾有無數海內外財團欲以重金收藏,均被作者婉言謝絕,作者他認為、盡其居身中華兒女的應盡之責,將此巨作無償捐贈,其為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添磚加瓦,亦讓中華民族歷史南宋的文明永存于世。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因它正處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正中,故稱中秋節,也稱仲秋節。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小吃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其中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買過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中秋節觀潮的寓意介紹】相關文章:
關于中秋節觀潮的作文12-08
中秋節寓意豐富的祝福短信12-09
關于觀潮的作文12-02
海寧觀潮作文02-03
寓意的詩詞的賞析12-09
哲理故事及寓意04-03
富有寓意的經典美文12-09
觀潮作文(精選3篇)09-25
《觀潮》好句好段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