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夕節是我們國家傳統的情人節,七夕的文化也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那么2017年的七夕節是在什么時候呢,七夕情人節是在幾月幾號呢,接下來就讓陽光網小編來為您介紹吧。
2017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2017年七夕節是2017年08月28日,農歷七月初七,星期一。
七夕情人節的對聯
(01)上聯: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
下聯:臥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
(02)上聯:云漢秋高,涼生七夕;
下聯:天街夜永,光耀雙星。
(03)上聯:一水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下聯:七夕已至,今宵織女欲過橋。
(04)上聯:一雙木偶,左男右女心相印;
下聯:兩個戀人,你意我情愛永恒。
(05)上聯:香滿春臺,乘逢七夕求相娶;
下聯:聲和鳳侶,羞道今朝是嫁時。
(06)上聯:五夜照天漢;
下聯:雙星會女牛。
(07)上聯:天街夜永雙星會;
下聯:云漢秋高半月明。
(08)上聯: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下聯:素心幽幽,銀河澹澹,鴻雁傳書,魚箋寄恨,盈盈珠淚剪剪風。
(09)上聯:兩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下聯:七夕已至,今宵織女要停工。
(10)上聯:好語到來,云軿星駕;
下聯:巧思乞到,瓜果幾筵。
七夕情人節美麗的傳說
愛情,自古以來就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永恒命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是我國的七夕佳節,是諸多傳統節日中最具羅曼蒂克主義的一天。有關七夕節由來的傳說,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遙遠的過去,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有一家貧窮的小農戶。家里有一對兄弟,他們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為人忠厚老實,哥哥娶回了一個刻薄吝嗇的妻子。這個嫂子怎么看牛郎不順眼,便給了家中的一頭老牛將他趕出了家門。可憐的牛郎與老牛相依為命,他每天照顧老牛,起早貪黑地勞作。原來這頭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貶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樸拙善良,偷偷幫助他與下凡嬉戲的.織女邂逅,兩人一見傾心,織女自此嫁給了牛郎,兩人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奈何織女是天上神女,與凡人結合實是觸犯天規,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愛的戀人兩分離,老牛犧牲自我,讓牛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織女。牛女帶著兩個孩子上了天庭,卻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劃出一條無垠的天河阻隔了他與織女。后來,世間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成千上萬只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自發飛來搭成鵲橋,有情人得以相會。這便是七夕節由來的大概了。
青島七夕的習俗
青島《即墨縣志》載:“七夕婦女供織女圖,穿針乞巧,有喪者先日設筵祭先靈,戚友饋紙錢”.七夕家家戶戶做“巧果子”,有的這天生綠豆芽,稱“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織女像前擺瓜果、“巧餅”、“巧芽”,禱告乞巧。
1、磕巧果
青島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餑餑”,是用模具磕出來的觀賞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幾何圖形,上有各種精美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有蓮蓬、桃、虎、獅、貓、猴等。
據了解,人們在不同節日,選擇不同題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種類很多,常在一塊長約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紋,諸如“福祿壽喜”形成一套。同時常用的還有壽桃模、蓮子模等,用于結婚、壽誕、年節宴會,寓意連生貴子,多福多壽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面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后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在鍋里烙熟之后,用紅線加秸草支撐串起,下綴彩穗。十幾個巧果為一串,掛壁間或兒童脖子上,作為裝飾或零食,據說吃了巧果,孩子心靈手巧。有的地方這天生豆芽,稱“巧芽”.
2、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帶有神秘色彩的習俗活動。每逢七月七夜,大人們都在仰望天河的時候,她們卻秘密串聯,背著自己的父母,帶著野炊的工具和食物來到場院邊、草垛后等隱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誠地向織女姐姐敬獻,讓織女姐姐賜給她們一雙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許出門,尤其是夜間,但是七月七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許女兒結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們最愜意的一天。
晚上少女們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掛織女圖,擺上時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擊掌,唱著乞巧歌,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嶗山、即墨一帶的婦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針線活,如針織、刺繡、花邊、繡鞋等,湊在一起過乞巧節(有炫耀和相互評比的意思)。
3、看天河
初夜,人們在村外或院內席地而臥,遙望天河,預測秋季作物收成如何。農諺說:“天河彎彎吃干飯(收成好),天河直溜吃氣餾(歉收)。”當人們看到彎彎的天河時,便互相傳告,預慶豐收。
《昆新合志》中還稱:“七夕天河去,以河來日久速,卜米價貴賤。”天河即銀河,七夕時銀河最明亮壯觀,七夕后銀河有時明亮有時晦暗,農家的經驗是根據銀河明亮晦暗的先后來預測米價的貴賤,這里有迷信的成分,但銀河的亮度與時間的關系也可能與自然災害有關,從而影響稻子的產量及大米的價格。
除了青島,每逢七夕節,各地不乏有趣且各具色彩的習俗。
杭州
過去每年七夕,蕭山坎山鎮都會舉行“祭星乞巧”活動。庭院中擺放著八仙桌,上面放著精美的花邊、時令水果和擺成“心”形的`祭酒。
姑娘們在祖母的帶領下,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敬酒,祈求織女多多給予心靈手巧的本領和美好的未來。接著,女孩子們開始賽巧,每人拿一針一線,看誰穿針引線最快。
臺州
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為“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愿。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至今仍被民眾完好保留。
寧波
舊時婦女于此日采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發,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發烏黑。亦有相約去茄樹叢中臥地貼耳聽聲響,聽得鏘鏘聲音者以為織女來臨,視為得巧。也有以三條長凳搭橋,兩條相接,另一條擱于上端,少女相扶走過凳子,稱七女“走仙橋”.
溫州
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嘉興
在塘匯鄉古竇涇村,每年都有七夕香橋會。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金華
2009年武義“七夕接仙女”被正式公布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發,讓一頭秀發烏黑發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于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臥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涂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衢州
每年七夕,柯城區九華鄉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祝活動。當天,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凈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于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臺灣
臺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
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
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后,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陜西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七夕節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夕是幾月幾號】相關文章:
七夕是幾月幾號05-09
七夕是幾月幾號05-09
2017七夕在幾月幾號05-09
2017年七夕是幾月幾號05-09
2017年的七夕是幾月幾號05-09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08-05
除夕是幾月幾號農歷04-20
2017冬至是幾月幾號05-09
2017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