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名家親情散文

時間:2020-11-29 20:03:32 名家散文 我要投稿

名家親情散文精選

  名家的親情散文應該怎么寫?親情是一股涓涓的細流,給心田帶來甜甜的滋潤;親情是一縷柔柔的陽光,讓冰凍的心靈無聲溶化;親情是一個靜靜的港灣,讓遠航的疲憊煙消云散。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名家親情散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

名家親情散文精選

  名家親情散文1

  鄉愁是一份沉重的愛。離開故土的游子,默默將愛收藏在心底。在異鄉打拼,心里異常孤獨,對著城市的鋼筋水泥,對著那些永遠都不可能與之說心里話的人,心中充滿惆悵。在寂寞的時候,對著荷塘月色,想起故鄉的裊裊炊煙,想起臉上堆滿皺紋的阿爸阿媽,想起故鄉的那條清澈的小河,想起兒時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澀的漣漪。

  鄉愁是一份深沉的愛。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媽媽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媽媽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承載著游子多少牽掛,多少癡纏的情感,多少濃烈的愛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對媽媽的牽掛,是鄉愁中最濃烈的愛。想起媽媽年輕時那烏黑的長發,發中飄散著游子熟悉的發香。小時候,游子時常依偎在媽媽的懷中,聽媽媽講河神的故事。對游子來說,媽媽就是那條小河,有著清澈的眼睛,有著豐盈的乳汁,有著對自己細水長流愛。母愛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從小到大,那條媽媽河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他,陪伴他成長。

  對父親的牽掛,是鄉愁中最深沉的愛。父親,往往不茍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親偉岸的背影。父親的背影,像山一樣高大挺拔。小時候,常常趴在父親的背上,感受父親背上的溫暖。父愛如山,他默默的守護著媽媽,守護著游子,守護著這個暖意融融的家。父親的背影,永遠銘刻在游子的心里,無論歲月怎么侵蝕他的記憶,那熟悉的背影永遠刻骨銘心。

  對爺爺的牽掛,是鄉愁中最和藹可親的愛。除了父母,爺爺便是占據游子記憶的親人。爺爺滿頭白發,皺紋堆滿了額頭,總是抽著水煙,抽煙時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爺爺經常在河邊釣魚,游子總是坐在爺爺身邊,看爺爺聚精會神的等魚上鉤。最開心的,莫過于爺爺釣了一大籃子的魚,這些小魚便是游子最豐盛的晚餐。

  對奶奶的牽掛,是鄉愁中最溫柔的愛。奶奶有一頭整齊的而柔順的白發,天庭飽滿,溫柔善良。奶奶善于織布,納鞋。奶奶織的衣服是這個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納的鞋是世上最結實的鞋。游子對奶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陽,總是那樣燦爛。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創可貼。

  對妻子的牽掛,是鄉愁中最柔軟的愛。妻子溫柔似水,溫婉賢惠。妻子的笑容,是這個世上最溫暖美麗的笑容。妻子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皮膚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樣綻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聲音,甜美動人,游子最喜歡聽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歡吃她做的涼拌面條和麻婆豆腐。來到這個城市,每當孤獨的時候,妻子的音容笑貌總是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對女兒的牽掛,是鄉愁中最親切的愛。女兒長得像紅蘋果,小臉紅撲撲的,說話奶聲奶氣。每當游子回鄉,第一個出來迎接的總是他可愛的女兒。女兒年紀雖小,但很貼心懂事。每當游子回鄉,她會給游子準備好刮胡須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裝好熱水,幫游子洗腳,吃飯的時候,會夾最好吃的菜給游子。女兒的可愛乖巧,是遠在他鄉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對故土的牽掛,是鄉愁中最難割舍的愛。山里的河,是如此豐盈清澈,小時候,游子時常在河里游泳,時常在河里嬉戲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樣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樣生機勃勃,是那樣姹紫嫣紅;山里的夏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山里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山里的冬天,雖然下著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讓游子心里又對下一年充滿希望。

  鄉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愛,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遠在他鄉的游子,為了一家的生計,不得不走進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勞作,飽受思念之苦。也許,他并沒有宏圖大志,非要在異地他鄉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也許,他沒有在這座城市安營扎寨的打算。因為在他心中,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孝盡父母,養育兒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鄉愁,是心靈深處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載著溫柔的母愛;它是一朵金黃的向日葵,承諾著沉甸甸的父愛;它是一朵雨中的牽牛花,承載著隔輩親人對它默默無聞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載著對妻子的深情的牽掛;它是一朵陽光下的郁金香,承載著對女兒濃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雖然普通,但卻承載著游子對故土濃濃的思念。

  名家親情散文2

  我鎖著媽媽,鎖著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發和叨嘮鎖在了四樓。她趴在陽臺邊,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陽光里呼吸,在風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著歲月的眷顧。

  最讓媽媽不堪的,這座灰舊的小樓還不是我的家。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媽媽常獨自訴說。那時的媽媽是孤獨而憂郁的,她的叨嘮里,最大的心結是走不回月下的故鄉了。

  這是我工作的學校,現在也是媽媽沒有預計的旅店了。媽媽常說,無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學堂、廟堂、祠堂。年初,我連哄帶騙、好說歹說,讓媽媽離開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幾天,媽媽便意興蕭索了。我知道,離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無助、冷清和落寞了。

  鎖著媽媽,其實是我最大的心殤。年前,要強的媽媽、88歲的媽媽,終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傷的,臥病一年后又奇跡般地站起來了。只是她邁上幾步,兩腿顫顫巍巍的,讓一邊看的人更加著急。剛開始,媽媽在我房間里走走,坐坐。一次,媽媽居然一個人走下了四樓。我看見她的時候,她坐在一叢石楠樹下,她和一個老婆婆在大聲地閑聊。兩位耳背的老人,大多聽不清對方講的什么,但這不影響她們交談,她們聊得那么的開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媽媽不見了。我找遍了整個校園,不見她的拐杖,也沒聽見那熟悉的叨嘮聲。我走出校門,看見媽媽了。她坐在路邊,正在揉著那條萎縮的腿腳。我很生氣,大聲地兇她:“誰叫你出來的?再摔一次怎么辦?碰著車了怎么辦?走丟了怎么辦?”

  媽媽怯怯地看著我,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唉,再不出來了。我就想看看這條路能走到哪里。”我沒聽她細說,我一把馱起媽媽。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媽媽是那么輕,好像我背著的是一片葉子,又像是我背著的小時候的女兒。

  我背著她,輕輕地,走過一片艷陽,走過學生的目光。

  這以后,媽媽不出去而我上班時,我便鎖著媽媽了。

  鎖著媽媽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燙著了,更怕她年邁的孤獨了。有次,我出門,媽媽明明是坐著的,可我走出樓道,偶一回頭,媽媽趴在陽臺上了,她一動不動的看著我。這種情形,小時候媽媽送我上學、迎我回家是常見的,可這時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賴和不舍。

  媽媽是聽不見我的腳步聲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數著我的步履,數著我走下四樓、三樓,再看我走出一樓的那一刻。我想媽媽是老了,她能看見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媽媽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達不了遠方,但她渾濁的目光總能鎖住兒子的背影。即使人來人往,親情這個坐標,媽媽說什么也不會丟失的。

  陽光滿天時,媽媽喜歡看云,喜歡看落在陽臺上的麻雀,喜歡看樓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陽臺上的媽媽叨嘮更多了,我想媽媽此時更落寞,一定在回想著她青春的往事。

  每次上班,當我落鎖的那一刻,媽媽便走向了陽臺,她會準時地守候在陽臺邊。她目送著我的離去,搜尋著我漸行漸遠的軌跡。

  我狠心地,有時是快速地逃離樓外那塊平地。當我走入石楠樹下時,我閉著眼,靜靜地站一會,我輕輕地說:

  “媽媽,我會很快回來的”。

  名家親情散文3

  或是寒風料峭,或是身子每況愈下,時序漸近嚴冬,陣陣寒意從腳底直往上竄, 我回家從門后取下塵封已久的布鞋,撣掉蛛網,拍去灰塵,穿在腳上,頓覺舒適、溫暖,股股暖流遍布全身。穿上布鞋,一樁樁往事涌上心頭。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經濟落后、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計難以保障,著衣穿鞋更難以講究,不能講究。華麗的衣裳,漂亮的鞋子是我們孩子夢中的奢望,我的媽媽卻能想方設法,把我們兄弟姐妹裝扮得漂漂亮亮。家中上有年邁的祖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雖然每天的勞作很辛苦,但是媽媽總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縫縫補補。我每每在半夜夢中驚醒時,總看到媽媽還在熟練敏捷地運針拉線,嘴里哼著小曲,沒有一絲倦意。

  媽媽年輕時是方圓幾個村落有名的針線活能手,年輕情侶贈送情物往往是布鞋、鞋墊,大多出自媽媽之手,壽酒上的禮物,也有我媽媽的杰作。那時一到天黑,媽媽在忙完家務后,就在油燈下做針線活,樂此不疲。我們幾個村落有嫁女娶媳的人家,從十多里的地方,提著火把,趕到我家里求我媽媽,不上兩天就樂呵呵地拿走布鞋、鞋墊,在人家贊不絕口聲中,媽媽退下人家的重禮。

  那時我們兄弟姐妹常常穿著精致漂亮的布鞋,惹來不少孩子欽羨的目光,在那個年代,它是我們兄弟姐妹炫耀的資本,最高興的事兒。

  七十年代末,我在一所縣級重點初中讀書,離家有二十多里。我們農家孩子不到寒冬,不會穿保暖的鞋,一星期就是解放鞋,而且是光腳。一天下午,天氣驟寒,陰沉的天空飄起鵝毛大雪來,不一會兒,地上就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而且雪一直飄落不停。晚上,我們這些衣著單薄的農家孩子,光腳穿著解放鞋在走廊上跳著、跑著,驅逐寒冷。晚上下半夜,我們寢室里很多人被凍醒,咳嗽聲此起彼伏,驚醒中,我感覺被子冰涼冰涼,颼颼涼風直往被子里鉆。

  第二天清早,雪依然在飄飄灑灑,屋檐下晶瑩剔透的冰凌兒好長好長。許多同學的家長紛紛從家里趕到學校,送來驅寒的衣物、襪子、鞋子。到了下早自習,我還未見我的父母,心中有一股失落、惆悵、沮喪。在同學們的歡呼雀躍聲中,我顯得十分落寞。

  上課不久,老師叫我出教室,在走廊上見到了我的父母,腋下夾著新被子、新棉衣,手里拿著新布棉鞋,他們頭上有零碎的雪花,來不及拍打身上的層層厚雪,急切地來到我的身前,父母紅撲的臉上顯露著焦急、惶恐。媽媽急切的語氣中透露著擔心和愧疚,在喘氣、咳嗽、焦急的語氣中,我體會到媽媽的牽掛、擔心。看到媽媽一臉的憔悴,我隱隱約約讀出了一些什么。后來從父親的口中得知,前幾天媽媽病了,晚上咳個不停,一直頭昏腦脹,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下不了床,昨天下雪,媽媽硬撐著身子下床,連夜納鞋,趕做棉衣,整整忙了一個晚上,咳了一個晚上。一早便急急地叫起父親趕往學校,本來父親不要媽媽來,但媽媽不放心,父親還是沒有阻止住執拗的媽媽。山間小溪的小木橋布滿了厚厚的積雪,父親回家拿工具清掃,耽擱了時間,媽媽在來學校的路上,多次蹲下咳嗽,所以來遲一些。我先前的些許不悅和遺憾已無影無蹤,唯有心中的陣陣激動。

  穿上新棉衣,接過媽媽手中的新布棉鞋,看到均勻的針線紋路,穿在腳上,陣陣暖意從腳底散遍全身。當父親攙扶著媽媽漸行漸遠,一直消失在校門口時,我的眼淚禁不住簌簌而下。

  時隔多年,我清晰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依然銘記著,當時穿上新棉衣,新布棉鞋的溫暖遠不及父母對兒女愛的溫暖。

  后來我從師范學校畢業,稚氣未脫的我分配到離家一百多里的一所村小,學校閉塞,交通不便利,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成了媽媽的牽掛,在家里時常念叨我,擔憂我。經常跑到村上信件寄存點,看是否有我寄給家里的書信。雖然那時已是八十年代中期,物資生活不是很富庶,但是我有一份不薄的薪水,生計不成問題。

  我在衣著打扮上喜歡追逐時尚,锃亮的皮鞋,雪白的球鞋,一參加工作我就購置了,媽媽給我的布鞋,我覺得老土,就掛在門后,很少去穿它。

  記得剛剛分配出來的那學期,時序已入隆冬,寒風呼嘯,大自然仿佛蜷縮一團,嚴嚴實實包裹著自己,抵御著寒冬,學生們穿上臃腫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襪,腳上都是一雙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裝革履。當我把學生送到學校門口時,遠遠的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來是媽媽。

  在媽媽噓寒問暖聲中,我慢慢得知,原來天氣逐漸寒冷,媽媽放心不下我 ,從家里乘車來學校,中間轉了幾趟車,下車后找人打聽,走了十多里山路趕到學校,我看到風塵仆仆的媽媽,些許疲倦中透露著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擔。

  接過媽媽的新布棉鞋,我告知媽媽,我年壯,沒有寒意,不感覺冷,不要擔心。我依然鐘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隨手將棉鞋擱置在箱子上。媽媽多次要求我換上,我不愿,媽媽只好嘆著氣,黯然神傷地到廚房給我做飯。

  時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記得媽媽當時的哀嘆,可惜我沒有仔細領略其中的溫暖。

  后來幾年,每每到了嚴冬,媽媽總要給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摯愛的皮鞋,將棉布鞋丟在門后,或是轉贈他人。布鞋帶給我的溫暖,我忘記得無影無蹤。

  見我依然如故,媽媽嘆氣中停止了她的手頭活兒,我隱隱約約感覺媽媽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前幾年,我感覺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適、溫暖,生硬、僵冷之感越來越明顯,每每一到嚴冬,冰涼、刺骨的寒冷侵襲著我,我多么渴望有一雙布鞋,可以溫暖溫暖我的雙腳。

  在家中,我無意透露的話語,媽媽卻牢牢記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給我做一雙布鞋,來滿足我的心愿。唉,兒子再不經意的事情,在媽媽眼里是最經意的事情。

  現在媽媽已經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矯健,手腳不再靈敏,老眼已經昏花,無法在白熾燈下對準針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兒了。可媽媽的布鞋帶給我的溫暖卻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名家親情散文4

  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在我的眼里就是萬能的神仙,我不能完成的心愿媽媽都能輕易的替我做到,于是我十二萬分的依賴著我的媽媽,我愿意和她分享我的世界。

  初中了我在離家20公里的地方上學,第一個星期我沒有熬過去就非得回家,那種撕心裂肺的思念使我寢食難安。星期三那天老師鑒于我的升學考試成績好特準我假回家,我一進門對著媽媽嚎啕大哭。初三的時候那種感覺已經蕩然無存了,反之我們這一群狂妄的少年以為自己看懂了人生,看穿了天下,對眼前的一切指指點點。每個禮拜六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向媽媽大談時事政治狂言抱負,媽媽總是在我興奮過去之后細細的問我這一個禮拜的飯食怎么樣,零花錢夠不夠。我頓時悻悻然:家庭婦女就是這樣,就知道關心些雞毛蒜皮的事。

  工作之后我將近半年沒有回過家,城市的舒適讓我流連忘返。冬天的時候我回家看媽媽,一路上感覺哪哪都是臟乎乎的。一進門看見媽媽坐在爐子旁做衣服。看見我的一剎那媽媽的眼淚順著臉頰緩緩的流下來,她哽咽著說:“你回來了,這一陣我可想你了。”我驚詫了!

  經歷了婚變我帶著孩子奔忙于繁華的都市里,每每夜深人靜的時候孤寂的心無處存放,多么渴望有個人能依靠,媽媽的身影就在腦子里忽遠忽近。這時才發覺媽媽已經老了,她不再替我打點我的生活了。

  父親去世后媽媽和小妹妹一塊生活,我都很少回家。媽媽總是在電話里說:“你忙,我們都幫不上你,你和孩子在外面注意身體,沒時間就不要回來了,我又沒事。”依仗著這個借口我就真的不回家了,只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匆匆的回家看上一眼。不是看不見媽媽眼里的留戀,但是我感覺孩子的學業更重要,我也在心里暗暗發誓:再等等,等孩子上了大學了我一定把媽媽接過來好好行行孝道。

  去年媽媽血糖高住進了醫院,弟弟妹妹孩子都小,這樣一來照顧媽媽就有我來承擔了。在十幾天的住院期間,媽媽都在看著我的臉色,好像給我添了麻煩不落忍一樣。尤其是那一天中午我沒有給孩子留買飯的錢,我焦急萬分,媽媽擔心的說:“你快回去吧,我自己在這沒事的。”我悶悶的說:“誰都不來替我一天,我一個人的媽啊?”說完我驚覺自己語氣的薄涼,忙看向媽媽。媽媽沒有說什么,只是臉色很蒼涼的樣子。她仍然在替我想著辦法怎么能讓孩子吃上飯。之后我戰兢兢并殷勤的找各種話題陪媽媽說話,媽媽也配合著我顯得很高興。

  我給孩子送返回來遠遠看見媽媽正在和護士長交涉著,她執拗的要求第二天出院。醫生一邊勸說著一邊焦急的向我張望過來,看見我過來她忙喊我:“姐,你快來,大娘怎么了,病情還沒有穩定呢怎么就非得出院呢?”我面紅耳赤。

  媽媽坐在病房里憤憤的對我說:“都沒事了還不讓出院,就是想多掙我們錢。”我心里知道事情的癥結,忍不住轉過身潸然淚下。最終媽媽在病情穩定之后出院了,她堅決的不愿意在城里住,嫌不能串門子。其實我知道是因為我那句話傷了她的心了。

  我和朋友說起這件事,朋友年長我幾歲。他說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母,所以現在看著我能叫一聲媽都羨慕的不行。他還說:所謂孝順就以順為孝,尤其人老了還會有很多難以理解的想法,我們不要去糾結對與不對,哪怕迂回著順著她讓她高興就是我們的孝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怕親不待啊!

  于是我便經常的行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名家親情散文5

  人生路上,親情是最持久動力,予無私幫助依靠;在最寂寞路上,親情是最真陪伴,讓心感受溫馨安慰;在最無奈十字路口,親情是清晰路標,指引成功方向。

  當生命第一聲號角吹響,親情是蕩漾在媽媽眼眶中淚水,是綻放在父親臉上笑痕。親情,是父母額上增多白發,是父母眼中無限關懷盼望。親情,是父親揚起的手掌,顫動的雙唇和恨鐵不成鋼怒容;親情,是媽媽灼灼淚水,柔情呼喚和溫暖舒適懷抱;親情簡簡單單,是一個由幾根樹枝搭起小巢,沒有雜質、距離、虛偽,僅是相通血脈間彼此默默相互關懷。

  親情,是生病時探望呵護,是頓挫時鼓勵支持,是得意忘形時棒喝。孩提時,親情是哺育成長乳汁;成年時,親情是避難港灣;年老時,親情是夕陽下安慰。親情是父親關懷,如徐徐風兒撩起窗紗;是媽媽叮嚀,仿柔柔雨兒爬上窗臺。穿梭時光里,父親如巨人,疲勞的脊背在晨曦中縮短又被落日拉長;媽媽是搖籃曲,輕柔嗓音在歌謠中,沙啞又在半夜里重復;我,是一棵小樹,晴空下,在沃野上生長,火光中挺立!

  有一種愛,遲了就無法再來;有一種情,走了就無法追溯,它就是親情!從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著。孩童時,以為送一瓶父親愛喝的酒就是親情;年少時,認為取得好成績給媽媽看就是親情;長大后,才知道,原來親情就是,當我們說要一輩子照顧他們時,他們卻還嘴硬地說著;“誰稀罕呢!”不稀罕嗎?稀罕著呢!正如我們深深感恩他們一樣——這就是親情!

  親情,是蛋炒飯,平凡,撫慰饑腸;親情,是面巾紙,真實,拭干淚水;親情,是白開水,無味,澆滅熾焰;親情,是口香糖,由濃變淡,欲吐掉時,方覺久長;親情,是棉花糖,還未入口,已融心田:親情,是燒白,蒸得愈久,香氣逼人;親情,是老酒,越久越醇。親情,有愛情堅貞不渝,有友情天長地久,還有愛情友情不曾擁有:蛋炒飯平凡,面巾紙真實,白開水無味,口香糖持久,棉花糖溫柔。它是燒白,是老酒,時間是它們最好凝固劑。人可以沒愛情、友情,但絕少不了親情。兒時,親情是溫馨的家,住著父親、媽媽、妹妹們和我,是輸了石頭剪刀布卻要耍賴把紙條貼在爸爸臉上的調皮,是面對媽媽做的美餐再也撐不下的遺憾,是犯錯時爸爸可怕的家法。少年時,親情是爸媽為兒女升學時的勞苦奔波,是風霜在爸媽臉上寫滿日子的蒼老,是希冀卻又欲言又止的眼神;成年時,親情是一張永遠有效船票,是一根永剪不斷風箏線,是一張貼上信封就不愁寄不到的郵票;再后來,親情就是《常回家看看》感動。

  親情,是迷航時燈塔,是疲倦時軟床,是受傷后良藥,是口渴時熱茶;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囑咐,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來”的思念,是“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守候。親情,是一把斜背著的吉它,情到深處,撥動心弦;親情,是一掛藤蘿,不管身在何方,它總牽你手;親情,是一串掛在頸間鑰匙,打開是一扇扇快樂門窗。親情,在眉眼顧盼間,在淺淺微笑里,在抒情小曲中。

  親情,是木蘭替父故事;是孟母三遷佳話;是阿炳二泉映月旋律。沒有“白頭生死鴛鴦浦”的轟轟烈烈,卻也使“夕陽無語為之動”;沒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海誓山盟,卻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血脈相連無絕期”的亙古永恒;沒有“身似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的長相守,卻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默默祝愿……面對失敗挫折,親情是良藥,填補失落的心,重整旗鼓,是勇氣;面對誤解仇恨,親情是涼水,澆滅心頭怒火,坦然面對,是達觀;面對贊揚奉承,親情是錐子,刺破虛無幻夢,不斷進取,是警示;面對煩惱憂愁,親情是輕風,吹去雜亂思緒,平和釋然,是境界。

  親情,是雨后甘露,滋潤貧瘠土壤;親情是破曉雞啼,喚醒沉睡大地;親情是大海中小舟,拯救掙扎人們;親情是港口孤燈,照耀返航的人;親情是陽關古道驛站,親切著遠方游子。親情如藥,治愈傷口;親情如酒,久愈香醇;親情如影,無悔相隨;親情如水,過濾紛繁;親情似火,煅顯棱角;親情是詩,抵達意境;親情,是生命永恒動力!

  名家親情散文6

  我對面條情有獨鐘,并不是因為我多么喜歡吃面,而是這碗面里有我品不盡的味道,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小時候,聽見別人說“下飯館”,便仰著笑臉問爸爸,“什么叫下飯館啊?”爸爸笑了,“哪天,我帶你去吃面條”。“真的嗎?什么時候去啊?”爸爸望著院子里的甜高粱說:“等甜高粱長高了,我就帶你去。”我興奮不已,等待著……。

  每天盼著院子里的甜高粱長高,這是類似南方的甘蔗,秸稈里有許多糖分,嚼里面的甜甜的汁水,滿口甜香,很好吃的。終于等到甜高粱長高了的那一天,爸爸割下一株株的高粱桿捆成一大捆,扛在肩上,拉起我的手,“走,賣了這甜高粱,爸爸帶你下飯館。”我高興的跟著爸爸上路了,我們要到八里以外的元寶山集市上去賣。

  一路上,驕陽似火,爸爸扛著幾十斤重的甜高粱,我跟在后面一路小跑,不一會兒就氣喘吁吁走不動了。這時,爸爸放下肩上那捆高粱桿兒,背起我向前走,走一段路,把我放下,叫我在原地等著,爸爸再回去扛那捆高粱桿兒,我看著爸爸來來回回的,倒動著那捆甜高粱桿,還有一個身體瘦弱的我。汗水打濕了他的衣服,天真的我趴在爸爸濕漉漉的背上只覺得很自在,笑嘻嘻地用一只手為爸爸抹著脖子上的汗珠兒,只覺得好玩……。

  不知走了多久,我只覺得時間很漫長,終于到了。三分錢一根的甜桿兒(甜桿兒是城里人一貫叫法)很受歡迎,尤其是小孩子們,總是拉著大人的衣角“我要甜桿兒!”大人們便走過來為孩子挑上一根。甜桿兒一根根減少,爸爸的錢袋多了零零碎碎的硬幣,很快那捆甜桿就賣光了。爸爸高興地拉起我:“走,飯館下嘍!”

  走進飯館,人真多啊!爸爸給我找了個位置坐下,花了兩角五分錢為我買了一碗面條,爸爸異常興奮的對我說:“爸爸不餓,爸爸看著你吃,要吃飽飽的。”我點了點頭,那白的透明的面,上面澆上韭菜雞蛋鹵,金黃的蛋黃,點綴在綠色韭菜中間,顫巍巍的醬色淀粉塊兒,實在是當時是美味。我大口的吃了起來,面條真的很好吃,吃飽了,看看坐對面的爸爸,正微笑著看著我吃,他那份滿足,那份喜悅溢于言表。“爸爸,我吃飽了。”“再吃點,別剩下!”我搖了搖頭,這時爸爸端過我剩下漂著幾根面的殘湯,吃了起來,連湯都喝了。見此情景,我忽然懂事似的說:“爸爸,我長大掙錢,給你買好多碗面條!”爸爸笑了,笑容從未有過的燦爛。隨后爸爸頂著驕陽,餓著肚子背起我踏上了回家的路,吃飽喝足的我甜甜睡在爸爸背上,我不知道八里的路程,餓著肚子的爸爸怎么把睡成爛泥的我弄回家的,我只知道我醒來時,已躺在家的炕上,爸爸正笑著望著我呢!

  師范畢業,我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我該用自己賺的錢報恩了,可是爸爸早已離我而去了。當年那句“爸爸,等我掙錢了,給你買好多碗面條!”成了我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盡管這樣,不知是為了紀念,還是為了當年的“承諾”,一種說不清楚的動力促使我,騎上自行車,來到了當年的飯店。飯店豪華了許多,我要了一碗面條,坐在那里,吃了幾口,就放下了,再也沒有第一次進飯館的那份欣喜,再也找不回當年的那碗面的美味,再也沒有當年的幸福溫馨……。滿腦子都是回憶,滿眼睛都是淚水,滿心靈都是苦澀……淚光中再現了當年的一幕:驕陽下,父親扛著一大捆甜高粱,目光望著我,到我跟前把那捆沉重的甜高粱放下,趕緊背起我大步地向前走著,嘴里不停地安慰我:“熱了吧,一會就到了”,汗水打濕了他衣衫,連頭發梢都挑著晶瑩的汗珠。我趴在濕漉漉的背上,用手玩弄著他脖子上、發梢上的汗珠,在他的安慰中耐心地等待著……。一位父親,為了滿足心愛女兒的一個愿望,烈日下,重負在身,往返在太陽炙烤的沙石路上,經受了怎樣的煎熬啊!自己一分錢都沒舍得花,餓著肚子,又是怎么把熟睡著的我弄回家的?可想而知!烈日,口渴,饑餓,勞累都被偉大的父愛淹沒!如今,物是人非,爸爸啊!你那如山一樣的父愛讓女兒如何報答!當年的那碗面美味,如今回味起來全是父親付出的艱辛與苦澀。女兒的心中,不再是當年的滿足、歡樂,而是心痛、苦澀!感動與悔恨交織,我淚流滿面,這如山一樣的父愛,叫我如何去報答啊!連一次報答機會都沒有啊!

  結婚后,有了孩子,為人母的我,喜歡帶著剛上幼兒園的女兒去飯店,要上幾碗面,喜歡坐在對面看看女兒吃面,尤其是看著女兒的貪吃的樣子,總是情不自禁的笑,從內心發出的笑,幸福滿足的笑。“媽媽,你怎么不吃啊?你不喜歡面條嗎?”“哦,我更喜歡看你吃面條,吃在你的小嘴里,香甜在媽媽的心里噢!”“媽媽,等我長大賺錢,給爸爸媽媽買最好吃的面!”一句話,說的我心里甜甜的,我笑了,真的很幸福!此刻,眼前浮現出二十幾年前,爸爸帶我吃面的那一幕……我才真正感受得到,當年爸爸歷盡艱辛滿足女兒的“下飯館”愿望,臉上總是帶著笑。如今我從一位媽媽的角度回味那碗面:那碗面條盛著爸爸濃濃的愛!女兒的滿足,是爸爸最美的心愿,爸爸的內心是甜蜜的,幸福的!正如現在的我。

  轉眼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女兒也結婚了,有了個可愛的女兒。去年暑假去呼市度假,女兒、女婿知道我喜歡吃面,開車帶著一家人到“西貝莜麥村”。這是規模大、面食種類多的品牌餐飲店,具有西北地域文化風情,這里食之與自然相通,感之和文化交融,曾贏得了全國各地乃至外國朋友的好評。欣然而至,真有返樸歸真的感覺,但是再也找不回兒時第一次“下飯館”那種興奮感,十五元一碗的面,吃起來真的不如爸爸為我買的兩角五分錢的面香甜。坐在嬰兒椅上的小外孫女,“咿咿呀呀……”興奮得不停地喊,一家人都看她笑,當今孩子幸福,成了我們餐桌上話題的焦點。于是我給女兒、女婿講了我小時候第一次進飯館吃面的故事,感動之時,女兒才明白我喜歡吃面的淵源。看見女兒、女婿往孩子嘴里夾面,我感慨萬千,心里有說不出愜意,再次回味起當年的那碗面:“爸爸啊!是你當年的那碗面,讓濃濃的愛代代相傳!”

  前不久,女兒打過電話,說工作之余,打算開一個面館,我欣然同意了。僅僅2個月,女兒的一家適合家庭聚餐的“鐵鍋居燜面”開業了,我真的很興奮,我最想把這一消息告訴長眠九泉之下的爸爸。我可以自豪地說:“爸爸,我兌現了當年的諾言,我們真的有好多碗面了!你那碗飽含濃濃父愛的面條,讓我回味一生!您那份濃濃的愛,將代代播撒,播撒到千家萬戶!”我淚光中浮現出爸爸當年那燦爛的笑臉。

  名家親情散文7

  你不需要做什么,你只需要在我每周五回家時為我打開房門,輕輕地問候一句“回來啦”,你甚至不用費心費力地給我準備晚飯,只需像往常一樣安然地坐在沙發上,把家里最近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而這,就已經足夠讓我感到幸福和滿足了。

  ——題記

  “媽,我回來啦。”“吃飯了嗎?快來,早給你準備好了,再不吃都涼了。”“哎呀,不用,我都在回來的路上吃過了。”“那你什么時候餓就去再吃點啊。”“嗯,知道了。”“……”

  每個周五,此情此景必上演一次。每到這時,我都以頻頻點頭和幾句隨意的應答對媽媽的提問敷衍了事。媽媽的周到和關心,在曾經的我看來,再平凡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切都太過平凡,反而生出些許反感和不耐煩。然而我錯了,后來我才發現我不僅需要這種平凡,而且是依賴,深深依賴。

  媽媽的身體一向不好,前幾年做了心臟手術,每個星期都需要用藥物來調養身體,還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復查。有一段時間媽媽的狀態較為良好,她甚至在我家附近找了一家超市上班,當起了售貨員,依靠微薄的工資來和父親一起支撐起這個家。媽媽說,這是她這么大,第一次擁有工作,能為這個家分擔一些,讓爸爸不至于白天黑夜累死累活地跑出租,她很樂意,很值得。

  一個家,父母、弟弟無人缺席,四個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是一種簡單同樣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幸運。在大街的角落里吃盒飯,在低矮破舊的房屋下燒火,無論生活多么不堪與落魄,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就沒有了幸福的味道。若沒有經歷這一切,我想我一定不會把“家”的意義理解得如此深刻。

  那是一個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周日,因為學校補課,我沒能回家。當我打開手機,看到弟弟的信息時,我吃了一驚。那條消息只有四個字:出大事了。我似乎預感到了什么,內心惶恐不安地撥通了媽媽的手機號碼,是弟弟接的。“媽媽住院了,吃那個心臟藥后大出血。咱家那邊治不了,轉到北京了。”弟弟的聲音是顫抖的,我的心也在發顫。我問了媽媽在哪家醫院,隨后掛掉了電話,又匆忙地打電話給爸爸,他似乎在刻意假裝冷靜,而我分明從他說話的聲音中聽出了他遮掩不住的悲傷和事情的嚴重性。

  此時正當夜晚,我無法出校門,更無法替情況緊急的媽媽分擔些什么,我只是深感無力,像一只被束縛在籠子里的鳥,有心無力。“咱家那邊治不了,轉到北京”,那個聲音一遍遍回響在我耳邊,像一道魔咒一樣,讓我的心無比壓抑,夜的陰冷,無法使它平息。

  我的眼淚終于奪眶而出,隨后像傾盆大雨一般無法止住,我真的害怕再也見不到媽媽最后一面。淚眼模糊之際,我仿佛看到往日與媽媽有關的場景一一浮現在我眼前。

  昔日碧草藍天,媽媽領我到馬路邊采一把提草,揪下上面的“毛毛”,給我編織成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那時我剛記事,記憶中的媽媽年輕又美麗;一年級我沒能成功競選上班長,回到家我有些生氣地對媽媽說“你不是說學習好就能當上班長的嗎”,媽媽摸著我的頭,微笑著說:“傻孩子”;五年級的時候,由于媽媽做手術,我和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沒人看管我的學習,老師說“沒有你媽在,你都不會好好寫字了,還錯這么多題”;初三我因為不務正業,整天把心思放在別的地方,家長會時班主任毫不留情地留下了我的媽媽,班主任一邊交代我在學校的表現,媽媽一邊哭,臨走時,媽媽生氣地責怪我“你怎么就不能懂點事兒呢”。

  現在我懂事了,媽媽,我保證再也不會惹您生氣了,以前的我太任性了,我錯了,只求您能給我個機會,彌補一下我往日犯下的種種過錯。

  我含著淚寫好了請假條,明天一早,簽完條就趕過去,不能再等了。

  我平生第一次如此真切的體會到父母對于我們人生的重要意義,是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給予我們無私的愛與關懷。我們原本一無所有,是他們不求回報,給予我們一切。他們的陪伴雖然平凡,卻是我們萬萬不能失去的,就像我們身體中最堅硬的骨頭,若沒有了他們強有力的支撐,那么我們將變得軟弱不堪。第一次面對人生如此膽怯,如果失去媽媽,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足夠的勇氣過完余下的生命。

  第二天,我一個人,走一段從未走過的路,從學校出發歷經三個小時不斷地奔波與詢問,終于找到了那家醫院。是誰說過的,因為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因為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什么都不怕。我見到了爸爸,他稀疏的頭發已變得花白,整個人在一夜之間蒼老了十幾歲。“你媽剛做完手術,一會兒就能進去看她了。”爸爸的聲音略帶沙啞,一聽就知道昨夜過得有多疲憊與心驚膽戰。

  媽媽還在,我的心終于稍稍安定。等待間隙,陪院的姑姑偷偷告訴我,你媽媽昨天已被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幸虧你媽媽福大命大,也搶救及時,這才保住了一命。姑姑拉著我的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媽媽啊,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你不需要做什么,你只需要在我每周五回家時為我打開房門,輕輕地問候一句“回來啦”,你甚至不用費心費力地給我準備晚飯,只需像往常一樣安然地坐在沙發上,把家里最近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而這,就已經足夠讓我感到幸福和滿足了。”聽完,我的眼中已浸滿淚水,是啊,誰又能說自己不依賴媽媽這平凡的陪伴呢?

  我終于見到了媽媽,與往日相比,媽媽的臉上已毫無血色,我似乎能體會到她昨夜是怎樣與死神拼死較量,是怎樣苛求活下來繼續完成她作為一位媽媽的使命。見到我們,媽媽一顆顆眼淚不斷從眼角滑下,每一顆淚滴都飽含著死里逃生后對親人加倍的珍愛。我緊握著媽媽的手,認認真真地聽她講話。“你啊,真是大孩子了,懂事了,還知道來看我,你弟弟學習不好,你這個做姐姐的,平時得多關照他一些,他不會的題,給他講講……”我強忍住淚水,用力地點頭,我怕一旦說話,眼淚就將決堤。

  醫生說,媽媽的病情已經基本穩定了,我總算松了口氣。天空變得明朗起來,我的心也有了色彩與支撐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我第一次明白人們為何說血濃于水,父母的愛雖渺小,卻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類都一樣害怕失去,更何況是自己至親至愛的人?還好,一切都只是一場噩夢,醒來,最愛我的和我最愛的人依舊在,沒有什么比這更讓我感到踏實了。

  佛曰:愛別離苦。而大多數人,當知此苦,皆已晚矣。感謝歲月讓我經歷這一次有驚無險,讓我懂得珍視我所擁有的一切,讓我提前感受了生離死別的苦痛折磨,讓我今后能更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且行且珍惜。

  我們所擁有的所有平凡的陪伴,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根本無法坦然地失去。比如家,正因為你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擁有,所以你才時而對“家”這個詞無感,但你骨子里,你的潛意識里,你知道,家,就意味著一個都不能少,就意味著一起享受一切好的或不好的日子。趁時光還在等你,請溫柔地對待身邊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名家親情散文8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看過一段視頻,其中講到一個小故事,讓我沉默許久……一位老者在故事里講到, “一對讀到了很高學歷的姐弟倆,當他們在外工作一年多沒有回家啦,姐弟倆回到家里,他做夢都沒想到回到家里,讓他看到的是他們非常驚訝的一幕,他發現他的媽媽走了,然后他的父親自己一個在過。可是回到家里面一看,簡直他父親的房子亂的像倉庫一樣,像垃圾堆一樣。姐弟倆非常的自責,然后利用兩天的時間,才把那個房子打掃得像點樣,才見亮了。然后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在他爸爸的一個本子里面發現一段話。那寫的其實很簡單:

  當我們老的時候,我們都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們,請你們做兒女的理解我們,對我們要有一點耐心,不要嫌我們終日嘮嘮叨叨,前言不搭后語,其實還不都是為你們好,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我們吃飯漏嘴的時候,把飯菜留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我們,請你想一想,當初是如何我們把著手,給你們喂飯的。當我們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臟了衣服,不要埋怨我們遲鈍,請你們想一想你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如果為你們擦屎擦尿的,當我們說話忘了主題,請給我們一點回想的時間,讓我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你們在旁邊,聽我們說下去,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孝敬并不一定是物質和金錢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時常牽掛著我們就行了,飯后給我們老兩口端杯熱茶,陽光燦爛的日子,陪我們出去散散心,和鄰居聊聊天,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帶回家常讓我們看看就開心。當看著我們漸漸地變老,直到彎腰駝背,老眼昏花的時候,不要悲傷,這是自然規律使然,要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當初我們引領你們走上了人生之路,如今,也請你們陪伴我們走完最后的路,多給我們一點愛心吧,我們會回饋你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聚著我們對你們無限的愛。

  多么樸實的幾句話, 老貓尿房輩輩往下傳,這句諺語可否改一下,是否輩輩往上傳一點。看看老人的要求不高,有沒有發現他講的,跟我們的老祖宗講的一樣的。孝順不僅僅是扔幾個錢就叫孝,所謂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其實人人都會老,關愛老人就是關懷我們自己。所以這叫老吾老,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我們被這現實社會所逼,很多人不得以背井離鄉。

  但是,正如歌詞里寫的,“不管你走多遠,不管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當我們幾天不打電話回家。誰會最擔心,當我們不耐煩的掛掉父母電話時,誰會最傷心,也許我們在外面或風光瀟灑!或辛苦拼搏!忙不借口,老人們需要是聲音,是體貼!是關懷!我們在外的又有幾個常常耐心的聽聽爸爸的教訓,聽聽媽媽的嘮叨! 我們的一生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會想要很多東西,在父母眼里,我們就是唯一,就是所有,也許老人家在你的人生目標上給不幫忙,給不了支持,畢竟他們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所以好的都給我們了。你跟你父母互動的好嗎?這兩個人是孕育了你生命的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很多人到寺院里面磕頭拜佛,家中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至尊。你的爸爸媽媽就是你的活菩薩,你尊重他們嗎?

  網上一個朋友說過,他說他開了四年中心,沒有給爸爸做過一次按摩,沒有給媽媽做過一次足底。他說他晚上回家之后,當他把他父親的手拿過來一看,滿手的老繭,他流淚了。當他給他父親捶捶背,他說他把他雙手放在父親那個脊梁上的時候,他眼淚再也止不住了,從小趴在地下,讓他當戰馬騎的那個挺直的脊梁早就彎曲了,那個騎在他脖子上滿地轉悠,那個脊梁早已經挺不起來了,你才看的到嗎?爸爸老啦。他說他把媽媽的手拿過來,想剪剪指甲,他再也忍不住了,從小領著他上學的那雙柔軟的手青筋裸露,你才知道嗎?媽媽老啦,這個時候他才想起來端詳一下媽媽的面容,他發現滿臉的皺紋,老眼昏花,他看著媽媽發白的頭發,他覺得他自己查不過來啦。一根、兩根、你查的過來嗎?

  古人都知道,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以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你總不能連你的父母你也不好好互動溝通孝敬吧!社會的進步,我卻發現人性在退化,金錢讓我們迷失人性,也許你在單位有點成就,有點權力,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在燈紅酒綠的城市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時候,是否會想起,那兩位樸素的老人在翹首以待。

  我是從一個貧困的農村出來的,永遠記得小時候,油燈下,媽媽納鞋底的樣子,永遠記得父母為了建一間土房子,半夜里在雨中搶著搬磚的樣子,永遠記得小學時因交不起那幾十塊錢的學費。父母在學校和老師說好話的樣子,時過境遷,時光已逝,我不抱怨什么,不責怪什么,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盡可能的讓家人過得幸福,活得欣慰!不愧為人子,不愧為人父!

【名家親情散文精選】相關文章:

1.名家經典散文精選

2.名家童年散文精選

3.《鈴蘭花》名家散文精選

4.名家散文精選適合朗誦

5.名家優美散文

6.匆匆名家散文

7.南京名家散文

8.說話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