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散文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
初識三毛是在上高中時,總會留意去記錄一些優美的句子,而時興的滿分作文中又常出現她那則名句“撒哈拉的盡頭,有我綺麗的夢。”看得多了,也便背了下來,雖然那時并不知道三毛是誰,雖然并不懂得她是一種怎樣的心境,雖然不會特意去翻看她的作品。
大學進入文學院,多少算是入了科班,有意無意的在課上課下也偶能聽到關于三毛的議論。于是,開始從別人的眼中去認識這個不怎么一樣的作家。慢慢地了解到她的作品曾風靡了無數讀者,她讓“流浪文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她是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可即便如此,依舊沒想過去走近她的世界,沒有靜下心來去看她的書。
直到步入社會的大染缸,空閑時間竟突然變得充裕,為了努力讓自己得到沉淀,對書越發癡迷了起來。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的作品,想去了解在她的筆下撒哈拉具有著怎么樣的魅力,想去尋找為何她的作品能夠沁透心脾,讓人愛不釋手。卻果真是越看越喜歡的。
“夏日的撒哈拉就似它漫天飛揚、永不止息的塵埃,好似再也沒有過去的一天。歲月在令人欲死的炎熱下黏了起來。緩慢而無奈的日子,除了使人懶散和疲倦之外,竟對什么都迷迷糊糊的不起勁。心里空空洞洞地熬著汗漬漬的日子。”沙漠自然不會如同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瑰麗,它有它那不羈的個性,張揚地想要將一切靠近它的人或物無情的吞噬,變幻莫測的沙市偽裝著死亡的陷阱無處不在。然而,即便如此,三毛卻對這陌生而又可怖的撒哈拉情有獨鐘,并用她最真摯的情感去描寫生活,描寫生命,仿佛將一顆種子種在了讀者的心中,然后開出了絢爛的花,不得不說她當真是一名奇女子。
其實,沙漠的生活又怎么可能會盡如人意。那里是否會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壯景觀我無從得知,但想來即便是有,若非大胸懷的非常之人也是斷難有雅致去欣賞的。王維有著這樣的胸懷,毫無疑問,三毛也有。初入撒哈拉,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家具自然是沒有的,飲用水更是奇缺的緊,還有著不明事理卻又故作驕傲的“芳鄰”,不可預測的未知的動亂,凡此種種無不讓灼灼烈日下的人們心情陽光不起來。饒是如此,通讀全書,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三毛對生活的抱怨,恰相反地,她以游戲人生的態度笑看著生活的點滴,對于撒哈拉威人販賣人口似得婚姻,為姑卡不忿的同時,心中默念著自己結婚卻沒能為父母賺得一只羊過來;為了考取駕照,與兩名警察斗智斗勇,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白手起家,無論陽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嘗嘗什么滋味,以不枉走過一遭,用別人廢棄的大水瓶插上里邊怒放的野地荊棘,尋求著強烈的痛苦的詩意。大風嗚咽而過的漫天黃沙里,她找到了獨有的趣味,沙漠似乎也變得嫵媚了許多。
有人說三毛的語言里有著憂郁的氣質,其實啊,中國的文化人似乎都要沾染一些憂郁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憂郁終歸只是一瞬,我讀到的更多的是調皮,沒錯,就是調皮。不曾想三毛與古靈精怪的'黃蓉竟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七分邪中自有三分正,心思機敏,機智無雙,刁鉆活潑,最重要的黃蓉找到了木頭人郭靖,而三毛則守在了腦子里注著水泥的荷西身邊。不得不說,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荷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作者于沙漠中生存的物質支柱,也是強大的精神支撐。正是荷西的始終如一,無微不至,,一個真性情的三毛才越發的可愛了。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自問:“沙漠里有什么吸引我?海闊天空、烈日、風暴,孤寂的生活有歡喜,有悲傷,連這些無知的人,我對他們一樣有愛有恨,混淆不清,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了。”是啊, 是什么支撐著一個柔弱的女子在動蕩的撒哈拉威怡然自樂,或許三毛自己的心中都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可在這里我卻仿佛明悟了,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因為三毛性格中有著與撒哈拉同樣的不羈啊,因為她有著對自由的無限的渴望,這種渴望正是讓她得以堅持下去最不竭的動力。
三毛說“飛蛾撲火時,一定是快樂幸福的。”我想,在追逐那綺麗的夢的路途上,三毛一定也是快樂而幸福的。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散文】相關文章:
1.至西班牙經典散文
2.龜行散文
3.姑蘇行散文
4.冬至未至優美散文
5.哭馮至先生散文
6.寒潮如約而至散文
7.西安行精選散文
8.行謠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