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姨媽散文
姨媽是新安江水庫移民。她的家落在江西南豐與福建交界的一個小山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灑淚一別,她再也未能回到生她養她的故土淳安……
——題記
一
姨媽和姨父舉家移民去江西的前兩天,是在我家度過的。兩虛歲的小表妹裹在大人懷里,八歲的表妹和五歲的表弟同我們開心地玩耍了兩天。那時年紀尚小,只曉得姨媽全家是來我家做客的,全然不知道他們的“家”已經被編上號、搬上船,然后上火車,去一個很遠的地方。
做姑娘時的姨媽很是清秀,追求者甚眾。姨媽從梓桐被招到新安江水電站大壩建設工地當了一名工人,不知怎么結識了能說會道的姨父。姨父大她八歲,通些治病療傷之術,算是個土郎中。姨媽為了愛情辭了工作,跟著姨父到大墅做了農家婦女,為姨父生兒育女。這樁婚事受到了娘家人包括我母親的執意反對。但畢竟是新社會了,姨媽的終身大事別人做不了主,娘家人的不滿,終究未能阻止他們的結合。
姨媽他們遠去的那天,我跟著父母親送他們到村口。大人們神情凝重,母親和姨媽拉著手,哽咽著說了一些道別的話。表妹表弟也是依依不舍,跟在姨媽姨父身后眨巴著淚汪汪的眼睛,不時轉身向我們張望……
聽母親說,姨媽那年二十九歲。
姨媽移民江西南豐后,我的外公、外婆、舅舅,一些至親的人,先后辭世,她都未曾回來行禮盡孝。但親人們都原諒她,因為離得太遠了,況且去江西第一次坐火車已是要了她半條命——那種翻江倒海的煎熬,讓她從此怵于坐任何車子,加上多年疾病纏身,姨父病逝后更是成了“藥罐子”。
父母親時常惦念遠方的親人,常給姨媽家去信問候,有時父親也讓我執筆給表妹表弟們寫信。母親還專程去過一趟江西。母親說從江西南豐縣城去姨媽家,徒步走了五六十里。逢年過節,或是平時姨媽家來信說經濟上有困難,父母親總是很慷慨地寄些錢物過去。我們有時也會收到姨媽寄來的他們自己家種的上好的蓮籽、蓮心,打開郵包,姨媽一家的親情,四處彌漫。
姨媽去江西后又添了一雙兒女,可說是人丁興旺了。剛過去時,盡管白手起家的日子異常艱苦,但因年紀還輕,蓋房種田、養兒育女的艱難都挺過來了。可后來,姨父過早離世,姨媽家的境況發生了逆轉。再后來,姨媽冠心病未愈,又添了神經官能癥;有個表妹患了肺結核;小表弟也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大表弟成家后鬧著分了家……我們一家,從江西南豐斷斷續續的來信中,品嘗著姨媽一家的酸甜苦辣。
二
2005年的春節,我在老家過年,聽父母親念叨起姨媽,說快有兩年多的時間沒姨媽他們的音訊了,連郵匯過去的錢物有沒收著也不知道。他們甚至懷疑姨媽是否還在人世。沒有電話可以聯系。父母年紀大了,再也出不了遠門,去江西探視成了心底的奢望。我盤算著找個機會,替父母去一趟姨媽家,探個究竟。
五月一日長假,我踏上了去姨媽家的路。一早坐汽車去衢州火車站,擠上了開往江西鷹潭的列車,到達鷹潭已是萬家燈火。本打算住在鷹潭,第二天再繼續趕路,碰巧在火車站廣場看到開往南豐的臥鋪大客車,問了一下開車時間,車上人說馬上就開,于是急忙上了車。
次日凌晨一時多,車子抵達南豐縣城,因為離天亮還有四五個小時,我打聽著找了一家據說是縣政府的招待所住下了。早晨六時多,我被嘈雜的聲音吵醒,走出房門,見好多人在一樓大餐廳里參加婚宴,我第一次知道江西南豐有早上婚宴聚餐的習俗。
姨媽移居的南豐縣以盛產南豐蜜桔而聞名,素有“蜜桔之鄉”、“桔都”的美譽,可算得上是中國的名縣。姨媽他們去了江西后不久,當我得知那就是盛產南豐蜜桔的地方時,直覺得表妹表弟掉進了蜜罐。
姨媽家在南豐縣太和鎮樟坊村,起初叫付坊公社樟坊大隊。當年移民們被安置在離樟坊村還有一段山路的山上,大家搭棚建房,白手起家,所以移民們住的地方又叫新安隊,至今移民們還自稱是新安隊里的。
太和鎮距南豐縣城二十多公里。早飯后,我上了一輛農用中巴車。坐在我后排的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在聊天,側邊座位上兩個小姑娘一路有說有笑,她們講的全是我熟悉的大墅話和汾口話,霎時讓我產生夢幻般的感覺,仿佛自己回到了家鄉!車窗外,掛滿小顆幼果的桔樹搖曳著身上的濃情蜜意,青翠的桔園掩映著洋氣的農家小別墅,綠色的桔海泛著桔農的喜悅和希望……
我在心底里呼喊:姨媽,這桔園綠海的哪一處是您的家?
隨著剎車的搖晃,我猛然一醒,車上人說太和鎮到了。于是我急忙轉身用家鄉土話問那個講大墅話的中年男子:“你是浙江移民嗎,樟坊村怎么走?”他很興奮,像是巧遇了久別的親人,向我說了一大堆話:“我是安陽人,是水庫移民,你是去看移民過來的親戚吧?你去的樟坊村新安小組,是樟坊村里面的一個小村,那里的移民是大墅和安陽人,我去過的。這里去樟坊村還有十八里路,到了樟坊過座橋,再走兩里多路就是。這里去樟坊沒有客車的,只有打摩的進去了!
我謝了這位移民老鄉后,在路邊叫了一輛摩托車,跨上后座上路了。
太和鎮去樟坊村是條泥石路,開始一段還算平坦,沒多久就是凹凸不平的路面,坐在摩的上很是顛簸,好幾次都因摩的實在無法前行而下來徒步。摩的師傅終因路況太差不能把我送到樟坊而表示抱歉,原先說好的一百元車費也只收了八十元。難怪摩的師傅不肯走了,后面的路到處坑坑洼洼,還有連片的泥漿,連移步都感覺困難。
這一路過來,卻很少看到成片的桔園,有時可見路邊菜地里零星幾株桔樹。我思忖:姨媽家還在山里面,想必桔樹更少了。
能夠看見前面隱現房子的村莊時,我又聽到了路兩側田地里干活的人談話聊天傳來的鄉音,使得我對這里的一山一水,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三
穿過菜園籬笆下的小道,我看到了一幢土墻屋,門前有人,走上前習慣性地用普通話問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婦人:“老婆婆,請問這里有位叫胡鳳花的老人嗎?”她顯然聽懂了我的問話,對著我細細端詳,用帶著梓桐腔的土話問:“你是淳安來的?是不是初花姐姐的兒子?”聽了她的話,我知道她就是我的姨媽。我回答說:“我是老三,百里。”姨媽笑著說:“我認出你了,你同你爸爸,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闭f完,姨媽一邊忙著去搬凳子招呼我坐下,一邊喚來表弟和弟媳以及他們的`孩子與我相認。
接過姨媽遞給我的茶杯,我看到姨媽淚流滿臉。新安江移民史是用苦難和悲壯寫成的,姨媽遠離淳安到這里,一定吃了太多的苦,遭了太多的難。如今有親人專程看望,自然悲喜交加!
左鄰右舍聽說來了淳安老家的人,都湊過來搭訕。聽他們說著地道的淳安老家土話,我一時忘了這里是遠離淳安的江西南豐,恍惚間,我似乎回到了小時候的淳安鄉村。如今的淳安,盡管有時講家鄉土話,但卻摻雜了普通話的成份,有很多土話實質上是用方言的音韻把普通話的字詞表達出來,倒顯得鄉音不純了,而在姨媽他們移民村里聽到的土話,卻還是移民們離開家鄉時留與大山的原聲。
姨媽用淳安人待客的方式為我煮了一大碗糖水雞蛋,還執意要我都吃了。緊著,又開始準備晚餐。姨媽為我這位遠方來的客人上了家中能拿得出的最好的菜,表弟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雞也燉肉上桌了。飯桌上,我和姨媽他們邊吃邊聊。姨媽和表弟向我講述了移民到江西的一些事兒,我聽了忍不住鼻子發酸。
剛來江西南豐時,姨媽一家與同來的移民們被安置在樟坊大隊田地荒蕪的山坡上。他們把行李一放,就抓緊時間蓋茅草棚,好讓家人和老家搬來的家當有個安置,然后開始整理茅草叢生的田地并搶時節種植莊稼。這里的水田比淳安老家多,只要勤勞,糧食能夠自給有余,但因山里土質和氣候的緣故,南豐蜜桔不適宜種植,只能種些水稻、白蓮什么的。在起初一段日子里,吃飯不愁已經是很大的欣慰了。后來因山里道路崎嶇,出去辦事不便,移民們想搬到老社員的村莊,因此為了建房基地的事同老社員吵過鬧過,最終還是移民們抱成一團,據理力爭,得以整體搬遷到村上,筑了這些土墻屋。
晚飯剛吃完,有一位表妹攜妹夫和孩子來看我。這位表妹嫁的人家離姨媽家最近,就在附近的自然村。表妹夫是土生土長的江西老俵,卻能說一口純正的大墅話,讓我自嘆勿如。在同姨媽和表弟表妹的談話中得知,起先江西老婊同淳安移民關系處得不好,常常發生糾紛,但日子長了,淳安人的聰慧勤儉、吃苦耐勞令老俵們贊嘆有加,新老社員相處漸漸融洽起來。如今再也不分新的老的,大家都是江西老俵了。
姨媽的子女以及孫輩,同長輩們一樣在江西的土地上生長奮斗,他們在村里是淳安移民的后代,留守著淳安的風土人情和濃濃的淳安鄉音;在同老俵交往時,又完全融入當地的民風習俗,講南豐方言自然流暢;在學校讀書或其他場合,說一口普通話。
我和姨媽他們坐在蟲子飛舞的電燈下,一直聊到深夜。聊到辛酸的往事,她就禁不住撩起衣角抹淚;聊起美好的回憶,她又面露微笑。第二天道別時,姨媽又流淚了。她讓表弟把隔壁人家和姨父弟弟家的電話號碼抄給我。之后,父母和姨媽之間就一直用電話聯系。
姨媽他們已經在江西南豐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歲月,可是他們生活、經濟條件同現在淳安農村相比,差距已經拉得很大。我在姨媽家看到的場景,與我小時候生活過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淳安山村十分相似。移民村中大多數人家還是土墻屋,只有很少幾戶蓋了兩三層的磚瓦房。村道沒有硬化,豬圈牛欄漏出的污水流在人行路上,生活用水還是手泵抽的井水或是去村邊水溝里挑水;有的移民還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有很多人家的堂前都堆著化肥、飼料和農用器具,住房條件真是十分簡陋。
四
一晃五年過去了,眼下已是2010年。這五年,大表弟去南豐縣城打工,租了一間房,一家五口生活在縣城。姨媽獨自守著那幢土墻屋,身體狀況愈來愈差,得靠“安定片”維持睡眠。平時有事,就喚附近的表妹和妹夫過去幫忙。這位老俵妹夫身子壯實,人勤快,也貼心,有了他們的照顧,姨媽的生活起居倒也沒有大的問題。意外的是,有一個表妹在溫州打工時認識了淳安安陽一個小伙,因有一層淳安老鄉的情愫,感情迅速升溫,最后回到淳安結婚成家,重新成了淳安人。
如今,從淳安去南豐已有高速公路,交通越來越方便了,但姨媽卻只能在夢里回到舊時的淳安,從記憶中尋找移民前的故鄉和親人。
在淳安的表妹,今年春節回了一趟江西南豐,同姨媽一起過年。回來后,他們告訴我說,姨媽的身體還是老樣子,村上的泥路還是老樣子,移民們的土墻屋還是老樣子;但移民村通向外面的路,只剩兩三里是老樣子了,從樟坊村上到太和鎮上已是水泥路,移民們到南豐縣城方便多了。
我想同遠方的姨媽說,您回不了遠離的故鄉淳安,看一看你們含淚離別后形成的千島湖,可一定得走出小山村,去看一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新家鄉南豐的縣城,看一看聞名全國的南豐蜜桔的綠海以及掩映其中的磚瓦房和小洋樓……
【后記】 這是我在2010年寫的一篇散文,之后的每一年我都至少要讀它一遍。每次讀著讀著,便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遠方的姨媽散文】相關文章:
1.姨媽走了散文
2.遠方的愛情散文
3.精選遠方散文
4.奔向遠方散文
5.顧遠方散文
6.遠方的遠愛情散文
8.寄遠方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