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吳音相媚好世間的桃花源經典散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他是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蘇軾并稱“蘇辛”。他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辛棄疾一生始終堅持抗金的政治主張,南宋以后,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上饒居達二十年之久。由于他長期居住農村,與農民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對農村生活也有更多的了解。
這一首小令,就是辛棄疾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因為他向往這樣溫馨、安逸的農村生活,因此就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國家的愛國熱忱。當時,江西上饒的農村遠離北方抗金前線,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也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詞的上闋頭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描寫這個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緊挨著房屋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潺潺流淌,小溪邊長滿了連綿的青青碧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茅檐、小溪、青草,這些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勾畫出一個清新秀美的環境,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小溪是全詞的關鍵,畫面的中心,所有人物的活動,都是緊緊圍繞小溪展開的.。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勾畫的是: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悠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吳音”,指江浙一帶的地方口音。辛棄疾居住的上饒地區,三國時代屬于吳國,所以說是“吳音”。吳儂軟語聽著就讓人產生媚好的感覺,“相媚好”是說兩個老人講著柔媚的地方話,談笑逗樂。而這溫馨的一幕,恰恰被薄酒微酣的作者看到,作者酒醉中聽到吳儂軟語心中感到喜悅欣慰,然后仔細看認真聽,才知道是農家翁媼在對話。
這里的“醉里吳音”,也是作者自醉,和“醉里挑燈看劍”一樣,都含有作者自醉的意思。從滿含醉意的作者眼中來看農村的一個生活側面,要比清醒的旁觀者聽醉人說吳語要更富有詩意。
下闋四句,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我們似乎從畫面中看見,憨厚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村東頭埋頭勤懇勞作。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些輔助勞動,在家門口小溪邊編織雞籠,我們仿佛看見他正在專心致志地編織,絲毫沒有受外界的影響。只有三兒子年幼,活潑頑皮,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正躺臥在溪邊,自由地翹起兩腿,悠閑地剝熟透的蓮蓬吃呢,全然不顧塵土染身。
q這幾句通俗易懂,寥寥數筆就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特別是小兒無拘無束地躺在小溪邊,剝熟透的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如有神來之筆,饒有情趣,栩栩如生。“臥”字的用得極為巧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生動形象地躍然紙上。這里的“臥”字,一字千金,恰到好處地給刻畫出人物形象,為全詞增輝添彩。
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全詞短短幾句,就把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簡單的情節安排,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也把一家農戶的家庭環境氣氛、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全詞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辛棄疾這個豪情萬丈的熱血男兒,叱咤風云,志在馳騁沙場,收復中原。如今卻被革職閑居于此,雖說這是稼軒向往的生活,是士子歸隱的好去處,可是稼軒心中想到的卻是“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未歸?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并不是個人的安逸自得。
懦弱的趙氏朝廷,一味屈身求和,以換取眼前的片刻安寧,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把杭州當汴州。稼軒空有一身好武藝,空有滿腔報國豪情,只能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然而,眼前這小橋流水人家般的溫馨情景,感染了他的心,熱了他的眼眸。青山含黛,流水潺潺,芳草連天繞村而生。如此清新美景,攜眾里尋他千百度的那人,與稚子棲居于此,烹云煮茶,共赴一剪云水,豈不是人生樂事?燈下,老妻紡紗搗衣,稚子學詩紅描,稼軒捧讀一本史經,多么安逸而又溫馨的場景啊!間或有朋之遠方來,三杯兩盞淡酒,紅泥小火爐。一盤棋,一盞茶,共敘離別情,情真意切,清透如水。
稼軒畢竟是稼軒,稼軒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眼前的村居雖遠離烽火,可是家山北望,自己的故鄉還在金人的鐵騎之下,“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大宋江山風雨飄搖,愁斷人腸,就像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稼軒怎能安心于此,安享天倫呢?而今,辛棄疾是識盡愁滋味,只能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稼軒何嘗不向往這樣的生活?吳儂軟語,溫柔可親,夫妻錦瑟和諧,稚子繞膝嬉戲,多美好的人倫之樂啊!稼軒不禁看得醉眼朦朧。可是眼前的情景越是美好,越是激發他統一中原的沖天干云之志,他不禁“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尤記,烽火揚州路”。他夢回聯營吹角,沙場秋點兵。他心中只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只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稼軒已是“可憐白發生”!
也許在這里的歸隱生活,稼軒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他愛和平寧靜的生活,他愛自己的國家,他愛天下的黎民蒼生,他要拼卻自己渾身的本事,為天下蒼生創造這樣的和平、這樣的寧靜;他要捧出自己的一顆赤膽忠心,一統穩固大宋的江山,雪恥大宋那一頁不堪的血淚史,掃除大宋天空的陰霾,重現往昔的那一幕繁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稼軒空有滿腔報國熱忱,可憐未老身先死,據說,辛棄疾臨終之時,還大呼:殺賊!殺賊!!殺賊!!!
滿腹治國經綸,滿腔救國抱負,滿身好武藝,就這樣白白地廢了,稼軒滿腔情化作狼毫下一闋“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一聲嘆息,我該是為宋史而悲還是該為文史而幸?酸辛苦辣皆陳。回首再讀這闕《清平樂》,我似乎看到了稼軒醉眼朦朧,一幅滿足怡然自得的樣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們只能從稼軒清新俊逸的長短句中,尋得宋時曾經的一隅清寧,宋史那曬不干的一頁,在他樸素溫馨的文字中,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光陰的流淌,流年的轉換。
【醉里吳音相媚好世間的桃花源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1.伊人獨醉經典散文
2.醉江月賦經典散文
8.經典的散文祝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