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小面名家散文
鄉村的太陽聽著公雞的打鳴,紅暈著臉懶懶地爬出半山腰,大地的莊稼早已醒來多時,迎著晨曦忙著梳妝,一個個頂著露水、扭著腰肢、舒展著筋骨,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晨起勞作的鄉親忙著收工回家,匆匆趕路的衣服打碎了露水,褲腿和腳底沾滿了濕漉漉的泥土,道路上掛綴著斑斑的足印。這時候的鄉村完全蘇醒了,公雞的鳴叫聽不到了,摩托車、自行車聲此起彼消,不時地聽到有人高聲招呼著:“逮面去”,另一個洪亮的嗓門回應:“去逮面”,大家說笑著一路向面館走去。
不遠處,爐火炎炎,炊煙裊裊,人聲嘈雜,面館前已排起長隊,老少婦孺,三兩成團,隊伍有序前行。有兩三個孩子領著小狗夾雜在隊伍中,打鬧、侃笑與叫賣聲,高高、低低,撩動鄉村生活的角落,正如大鍋中細細的面條,長長、依依,牽動鄉親的樸實心田,那是親情凝聚的地方,真摯、憨實、香甜。
鄉村的小面館幾經變遷翻新,陪伴一代代村民長大,火爐、大鍋、面板以及忙碌的`人們,一切都是那個熟悉的味道。面板前,抻面師傅膀大腰圓,像一位大力士,揮舞著雙臂,用力甩打面團,砰砰作響;一會又像伸縮拉弦的小提琴師,揮灑自如;一會又成為百變的魔術師,將手中面團梳理得綿細悠長,宛若少女的涓涓絲發,潤滑清爽。面條因為摔打,變得更加筋斗;因為拉伸,而絲滑綿長;因為揮舞,空氣中散發著淡淡面香。經過摔打、拉伸、梳理好的面條,立即投入大鍋沸水中旺火燒煮,稍作攪動,待水沸騰后,加入一瓢涼水,來回沸騰三次,即可撈出。迅速扔入涼水里過面,面條內熱外涼,香氣瞬間凝聚而沉入面內,面條也由此變得柔軟細膩、勁道絲滑,隨即撈出倒入大盆中。一位老大媽早已等候多時,只見她將長長的面條徒手滿滿抓起,放入碗中,用手輕輕一轉,在碗口一擰,一碗面條剛好裝滿,恰如一位隨手潑墨的畫師,任意揮動畫筆,一切都恰如其分,自然、灑脫、盡然。
一旁保溫桶內早已備好多樣湯鹵,主要有加吉魚、大骨、扇貝、海蠣子、海膽、海蝦、海腸等各類海鮮煲湯,所有的湯鹵中均加入淀粉、姜汁、木耳、雞蛋花、八角、花椒、青蒜、醬油等,最不可少的是適量淀粉和姜汁。所有原料精心配比,加水后舉大火熬煮,待魚熟湯濃,各味相融,再撇除浮沫,撈出八角和花椒,一鍋面湯即成,突出清盈、爽滑、鮮美、香濃,獨特的海鮮本身自帶風味。陸陸續續來的鄉親三兩人圍坐在桌旁,每人手捧滿滿一大碗面條,澆入熱氣騰騰湯鹵,禁不住鼻香口甜。每張桌上通常放著老醋、辣椒醬及各類免費的小涼菜,其中加入醬油精鹽的細碎韭菜、香椿沫、疙瘩絲是最佳搭配,分別用小碟子盛放著。食用面條前,可根據自己口味隨意調制,然后配上油條、茶葉蛋,面湯菜混融,色香味俱全,每碗面都是絕味,美不勝收。大家都樂呵呵、瞇著眼睛,大口的咬食著、細細地咀嚼著、悠悠地吸吮著,恰如人間仙境、天外美味,安享、仙露、夢幻。
思緒也不由得飄向遠方,蓬萊小面是民國時期,傳人衣福堂在福山大面基礎上改良創新,對面條的用料和做工極其精細考究,融入海邊漁家生活習俗,并區別于福山大面而得名,后來在蓬萊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自此蓬萊小面遐邇聞名。
蓬萊小面是蓬萊人的生活必備,慕名而來的各地旅游客商絡繹不絕,到蓬萊逛仙境,如果吃不上蓬萊小面實為人生憾事。蓬萊小面不僅僅是一種生活面食,它更成為一種文化融入當地居民的血脈中,其凝聚真摯純樸、和諧安寧的鄉鄰親情,展示蓬萊人們熱愛生活、自由灑脫、豪放而不失細膩的浪漫情懷,散發著蓬萊獨有的仙道仙人、仙山仙境的鮮美風味。
有道是:碧海仙境有仙味,蓬萊小面盡芳菲,細軟絲滑鮮香濃,仙桃不與賽臻美。
【蓬萊小面名家散文】相關文章:
1.名家優秀散文
2.矛盾名家散文
3.周圍名家散文
4.日落名家散文
5.匆匆名家散文
6.南京名家散文
7.說話名家散文
8.被窩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