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湯海秋軼事散文
《祭湯海秋文》是曾國藩悼念湯鵬的'一篇祭文。
湯海秋,名鵬,與曾國藩同鄉,同在京為官,故交好。后卻因曾國藩癡迷楹聯學問,而所作聯語不慎,惹惱湯鵬。以致二人割袍斷義,竟然絕交。
事起曾國藩居官之余,對楹聯之道,下過苦功。曾國藩遵循古人之說,認為作聯語,于富貴歡悅之辭難,為辛酸悲苦之言易,故決定從寫挽聯入手練筆。凡身邊同僚家有喪事,別看曾國藩官大,他都要認真作一幅挽聯送去致意。許多人都對曾國藩如此體恤下情,感激涕零。其實,曾國藩哀悼是假,習學為文是真。
但家有喪事的上下同僚畢竟極少,曾大人縱然想誠心哀挽,亦是自作多情,無人領受。
曾國藩技癢難耐,終于經受不住寂寞,私下作個變通改革,偷偷對同僚們逐一進行“生挽”。就是說,曾大人偷偷在家里給身邊的活人寫挽聯。
不料某年春節,軍機章京湯鵬到曾家拜年,無意間在書房里看到了一副曾國藩為自己寫的挽聯,“海秋仁兄千古”字樣赫然在目!
新春正月,遇此等期盼自己“亡故”之“好友”,本來就自負清高,恃才傲物的湯鵬不由怒從心起,拂袖而去。
面對好友的憤憤然不辭而別,曾國藩心知理虧,懊喪而無奈。
曾國藩想作解釋,奈何湯鵬氣傲,曾大人也傲氣,二人由此疏遠。
湯海秋以進士舉禮部主事,入軍機章京,補戶部主事,轉貴州司員外,擢山東道監察御史。在軍機處能得見天下奏章,又歷戶曹,習吏事,慨然有志。每致書大吏,多所議論。為御史時,曾一旬而奏三章慷慨議政。宗室尚書妒惡其傲,讒言于帝,上以為湯不勝言官任,罷回戶部員外。湯鵬官冷著書,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數千言,通論治道學術;《明林》十六卷,指陳前代得失;《七經補疏》,明經義;《止信筆初稿》,雜記見聞事實。為文制藝,震爍奇特,人爭傳其稿,市肆售之幾遍。
英夷事起,沿海諸省大擾。湯鵬憤而進言,上條陳三十請尚書轉奏,被帝冷落。大臣謂其“書生之見耳”,多指責詆毀。湯鵬郁抑不得志,詩多悲憤沉痛之作。
一日酷熱,湯鵬與友聚。有說大黃藥性峻烈,不可常用亂服。湯鵬卻說自己“經常服用。”眾不信,湯怒,命仆取藥,當眾煎服。友恐出事,攘肩制止。然湯鵬不顧,將一罐大黃全部喝盡,結果當天暴卒,年四十四卒。
曾國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說:“一呷之藥,椓我天民。”即指此事。又有挽聯道:“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為中肯之論。
但曾國藩在《祭湯海秋文》中,將兩人斷交歸于湯鵬不滿自己批評《浮邱子》,文中“一語不能,君乃狂罵。我實無辜,詎敢相下”實不公平,細讀有貶友之嫌。況且湯鵬此時已是亡故舊交,何必再責。但祭文中“傷心往事,淚墮如糜。以君毅魄,豈日無知?”數語,確感人至深。
【曾國藩與湯海秋軼事散文】相關文章:
1.軼事幾則散文
2.禮物軼事散文隨筆
6.疙瘩湯散文
8.海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