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鄉抒情散文
似乎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注定了,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我們就已經埋下以后再也難以回到家鄉的伏筆。家鄉最終真的就變成了故鄉,變成了我們精神上的烏托邦,也仿佛變成了一副精神撫慰劑,當我們在城市里遇到挫折,困難、不順的時候,供我們幻想和思念一番,然后接著投入到繁忙、高節奏、擁擠的現實生活中。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從中學的時候開始的。我們告別假期告別家鄉,一步步更遠更長的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從最初一星期到一個月再到最后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回家的間隔被無情的現實阻隔和拉長。在家逗留的時間卻不斷地一再縮小,最后只能加入中國特色的聲勢浩大的春運遷徙運動中,無奈地、痛苦地每年回去那僅有的一次。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城鎮化建設飛速向前,農村的往城市里搬,小城市的往大城市里鉆。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但確實有那么一大批人,特別是青年人走上了這條遠離家鄉的不歸路,然后在生活的路上回首掙扎、彷徨迷茫。
我已記不清家鄉里的一年四季變換時的景象了,只能模棱兩可模糊的在腦海里勾勒那些還是在童年時期積累的殘存片段,似是而非的告訴自己那些畫面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我更是忘了各種傳統節日在老家的過法,當然除了春節外。只不過春節因為來回的奔忙也總是筋疲力盡,之后也無法全身心地去感受和體味了。
曾經有人作過許多假設,說:
“如果我們可以一起留在家鄉,不要那些所謂的理想和奮斗;不去想考研、讀博和留學;不去想深圳、北京、上海和廣州,我們就呆著我們的小地方,哪怕只是開家小店,做個小老師。我們會過的很愜意,我們能叫出每條街道的名字;每個鄰居也都認識,想打個麻將,唱個歌,喝個小酒聚個會,一個電話,半個小時人就能聚齊。陪著我們的老爹和老媽,無聊的時候去趟省城,開車或坐車幾小時就到。過年過節幾個朋友串串門,誰要不來打個車幾分鐘就到他家門口,直接拖出來。在那里,我們工作壓力也沒現在的大,不用經常加班出差,不用沒有節假日……”
可是,即便家鄉有千般美麗萬般吸引,大多數人也只能過過嘴癮,能下定決心打道回府的人始終寥寥無幾。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依然心懷希望心系家鄉,總想著等到攢夠了錢賺夠了資本再榮歸故里,可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多少資本算個夠呢。事實上這部分人更難回得去,這就好比的`人,總想著贏了這一把就收手卻怎么也收不了,輸了的想贏回來更離不開。所以凱旋而歸的那一天就在這種反復之中被一次次丟到無盡的以后,而自己的大半輩子也就在城市中這么度過了。
有在大城市買房落戶的,這種就更不用說了,父母愿意的就把父母接到身邊從此以后恐怕很難再有機會踏足故土;父母不愿意的,也頂多是抽空偶爾的回家看看。等到父母百年后,自己的子女估計只能在小學語文里去學習感受家鄉這一詞的含義了。
人心總是糾結的,人們更愿意去假設一些自己未能選擇的美好。比如許多上了大學的人喜歡說如果自己沒上大學將會會如何如何,未上大學的人更喜歡說如果自己上了大學的話更是如何如何一樣。也比如一個人選擇愛人或愛自己的人,紅白玫瑰只能二選其一,可選擇了后,未被選擇的卻成了心理永遠的朱砂痣。人心總是貪婪的,我絕對相信如果真的回到家鄉,要不了多久我們肯定會同樣的思念起城市的繁華來。
縱使城市人多擁擠壞人也不少、空氣差車子多路很堵,可我們離不開這里的熱鬧和便利;縱使在城市中工作很忙我們很累,可我們習慣了這種充實與激情;縱使我們艱難的活著如同螞蟻,可我們心理卻充滿希望。在城市中,我們與各色的人打交道,結識各種朋友;在城市中有無數公園,有圖書館,雖然資源相對稀缺,可這里的資源卻都是高質量的,比如基礎設施、公共建設,學校、醫院……
我們大多數人的家鄉其實是回不去了的,現實和自己都不容許。家鄉也只能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而更讓我們懷戀和想念。
【回不去的故鄉抒情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