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上墳感恩的隨筆散文
大寒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最后一個時令。過了大寒,即是立春。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有小寒和大寒的區分,應該是表明寒冷的程度吧!在《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者,乃凜冽之極也”。也就是說,大寒是天氣最冷的時候。然而,就是這最寒冷的時刻,我們都要約家人安排好時間去給去世的親人上墳。這或許就是已故親人對后生的一種考驗。所謂上墳,就是把墳上和周圍的草除干凈,然后上一些土,最后燒些紙和香。
與以往一樣,只要大寒一到我就會約家人去給爸媽上墳。今年,按約定的時間,二哥很早就開車到樓下接我。一個小時的路程就到了老家。走進老家,首先闖入眼簾的是寬敞的水泥路和一排排高樓,記憶中走路都會崴腳的機耕道和低矮的瓦房早已消失。
這幾天的鄉村,隨處可見的田野里,飄散著縷縷青煙,你只要仔細看,縷縷青煙一定是來自墳前——這就是我家鄉每年大寒時的景象。我一直認為,這是后輩們給逝去的親人,送些“錢”去,或許,是要過年的緣故。
不僅我的老家是這樣,其實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只要每年大寒節一到,人們就開始對逝去親人進行祭祀活動。無論氣候如何惡劣,風雨無阻雨,人們會逢趕場天(趕集),買些“錢紙”、冥幣、鞭炮等祭祀品,然后選一個日子,去墳地祭祀。這就是上墳。
其實,上墳是有講究的。一是時間上,必須是上午,最好是晴天。二是倘有兄弟幾人,最好一起去,彰顯家族團結和睦,人丁興旺。三是上墳時,不但要給自己的先人燒紙,還要給親人的“鄰居”,即附近的墳墓送上一些“錢紙”。四是燒紙、燃放鞭炮后,還要磕頭作揖,感念先人的養育之恩;最后,還要說一番話,告訴自己的親人,過年了,來拿錢吧,保佑一家平安等等美好生活的話語。
這種上墳,一般是從大寒節過后,持續到除夕上午。即使再貧窮的家庭,也會買些“錢紙”去祭祀自己的親人。如果哪家不去給自己的親人上墳,難免會被人指責是“忘本”或者是后繼無人。所以,大寒節的實際意味已經遠遠超出了寒冷的'本意。
三十年來,我一直在外,所以,每年上墳,基本都是大哥一人去。后來,大哥去與侄子居住以后,上墳的事才開始由我們來承擔,所以,每年大寒節過后,我便約二哥去上墳。
其實,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也曾多次告誡我們,過年了,再窮也不要忘記給親人上墳。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很多人都去了外地,有些是務工、有些是經商還有些是求學,甚至定居。但,不難發現,如果春節前回到家鄉,都不會忘記去為自己的親人上墳,有的人還帶著自己的一家老幼,并告訴孩子,這兒是你的祖先。說話時,是那么嚴肅,是那么肯定。
但愿這種習俗一代一代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子孫都懷揣著感恩的心走自己的美好人生。
【大寒上墳感恩的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1.感恩隨筆散文
2.上墳的優美散文
3.感恩的心散文隨筆
8.感恩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