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撿柴散文隨筆
1969年1月底,下放到生產隊幾天后的一個中午,我發現廚房里沒菜了,想在周圍農民的菜地里摘點油菜,便信步跨出小木屋走了幾步,回過頭下無意識的四下里張望,突然發現廚房灶前的柴草快完了,心里不禁感到有些發毛,趕緊圍著小木屋轉了一圈,發現房前屋后周圍的柴草所剩無幾。面對此時此景,心里更加慌張了。趕緊走進我的小木屋,我檢閱了廚房所有的角落,其結果就是:柴就要燒完了,箱子里的米也見底了,菜是在兩天以前就沒有了。怎么辦?
柴米油鹽醬醋,這些東西都該到哪兒去買,我到這兒好多天了,還沒有搞清楚,該上哪兒去弄嘛,現在鍋兒就要吊起來當鑼打,眼看著伙食要斷頓了,咋個辦?我一點兒都不知道。如果在家里,柴米油鹽醬醋這些事從來用不著我操心,每當家里快沒有米的時候,爸爸就會拿出糧本,糧票和錢來對我說:“拿著米袋子去糧店買點米去吧。”那時候只要拿著糧本,糧票和錢,就能在糧店買到米,背回來就下鍋。糧本和糧票,由政府定時按月發放,買米的錢,都是爸爸媽媽按月發的工資,根本用不著我去想。
從大都市里到羅壩的光榮一隊。從出發到現在,這才幾天的功夫,就要斷炊了,以后該怎么辦?正當我摳破腦袋也想不出啥好辦法,要怎么才能解決這些矛盾的時候。我坐在堂屋前的門檻上,望著遠處河對岸的盤山公路,聯想到我們乘卡車下鄉到羅壩公社來的情景,腦海里突然閃現出公社楊社長和武裝部的周部長,在公社歡迎知青的大會上講到過的一句話:“今后公社就是你們的家,你們這些知識青年同志們到了生產隊以后,遇到什么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到公社來找我們,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協助你們解決的……”
我們都是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到農村,來羅壩公社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現在而今眼目下,眼看就要把鍋兒吊起當鑼打了,柴米油鹽醬醋的難題自己不能解決。既然我自己無法解決,不找你公社又該去找哪個?既然你公社已經接納了我們,知青們柴米油鹽醬醋的啰嗦事,公社肯定會有個說道,反正你必須得管。
當時我想:知青的柴米油鹽醬醋的這些問題,應當到公社去反映反映。在羅壩公社,從成都下放來的知青,不僅有我們32中的二十多個知青,還有28中的三十幾個知青,估計總有六七十個。還會有更多的知青下放到羅壩公社來。說不定在羅壩公社的其他大隊和生產隊,那里的知青說不定也會遇上和我同樣的這些問題。
一想到這兒,我立刻有了主意,馬上鎖上房門,從我的小木屋出發,沿著那條彎彎石板路,一路上小跑步,很快就到了羅壩鄉的街上,徑直跑進公社大院,找到公社的楊社長和公社武裝部的周部長,顧不得坐下來,就站在公社辦公室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向他們反映了我所面臨的這些困境。他們非常耐心地聽我反映完意見后,非常細致地做了記錄。隨后告訴我“你馬上就回生產隊,告訴你們的生產隊長,就說要他馬上立刻趕到公社來。有重要的事情,要他馬上來公社找楊社長和周部長。”
我趕緊又從公社跑回生產隊,告訴生產隊長。要他馬上趕到公社找楊社長和周部長。我那位老實巴交的生產隊長,二話沒說就立刻跨出房門,沿著門前那條彎彎的石板路,朝著公社方向,頭也不回地一路奔跑,他那敦實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深綠色漫無邊際的廣闊天地間。
當天晚上,生產隊里就召開了緊急社員大會。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解決知青的生活問題。隊長在會上作了簡短動員,要求隊里的各家各戶都先給知青送一點蔬菜和米,解決知青的吃飯問題,公社革委會有指示:知青剛到農村,可以到公社來,由公社集中到二區糧站,給每個知青辦一個糧折子,每個月供應三十五斤基本口糧,每個月憑糧本自己到二區糧站去拿錢買。一直供應到秋收大春作物收下來為止,不足的部分由生產隊里面適當補充一部分。秋收以后的糧食就根據知青個人的勞動所掙的工分,由所在生產隊結算分配所得,實行按勞分配。知青的糧食問題是解決了。知青用柴草做飯的問題比較大,因為當時是在冬季,各家也沒有多余的柴。于是隊長要求過兩天,每家每戶都出一個人。生產隊里統一安排在同一天內,都到大山里撿點兒干柴,把撿來的干柴全部都交給知青。在這以后,知青再缺柴草就由他們自己上山去撿柴……。
會后隊長特意安排了一個社員,由這個社員領著我,走遍了生產隊附近幾里路范圍內的所有自然村落,告訴我到哪兒買米,哪兒可以買到油鹽醬醋,在哪兒能打得到煤油……
幾天以后,剛吃過早飯,生產隊里的社員們紛紛來到我的小木屋前,熱情地邀約我,要我和他們一起進山去撿柴。在成都市的十幾年,我從來沒有上過高山,對于山的概念,還是是從人民公園和草堂寺里的假山開始的,這些假山給我的兒童時代,留下了一點兒山的遐想,后來是在小學上地理課的時候,我大致了解到一些關于山的產生和變化等基礎知識,從電影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上,我看到過高山峻嶺;讀小說的時候,閱讀過許多作家關于大山的語言文字描述;在美術館參觀畫展時,看見過畫家筆下的巍峨群山,還有那公園里園林盆景中的微型高山和青松造型。心目中一直想往著能有那么一天,能到真正的大山里走一走,看一看,身臨其境地領略一下古代唐詩中那縱覽群山小、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奇妙感覺。這一天能夠應邀要到大山里去撿柴,立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隨即轉身一步越過門檻,跳進我的小木屋,從門背后拎起一把長柄帶著彎鉤的砍柴刀,在靠近裝糧食木箱柜后面的墻上摘下一根棕繩,踏上了門前那條彎彎的石板路,和生產隊里的青年社員們一起進山撿柴去了。
踏著門前這條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從我的小木屋出發,和同村的鄉親們一起,走出了十幾里山路,翻越十多道大山梁,鉆進了大山溝……。
帶著探索大山的神秘感,一路上我充滿了好奇,東張西望觀賞周圍的連綿起伏大山,欣賞著沿途那些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這里的山與電影里的山相比較,顯示出如此雄偉壯觀。周圍的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山澗的溪水終年不斷。一條巨大的瀑布從懸崖上方兩三百米的高差傾落到下面的小溪里,溪水沿著山勢由高向低處奔流不息,不時還打著漩渦在山澗中流淌著,撞擊著嶙峋怪石的底部邊沿所激起的小浪花,一邊在深谷里發出了陣陣的轟鳴聲,一邊日夜不停地奔騰跳躍著,滋潤著沿途山坡上的層層梯田,灌溉著山下一眼望不到邊的冬水田,山澗中的小溪水沿著石板路旁陡坡下的溝渠,唱著歡快的歌兒,卷著雪白的小浪花,向著青衣江一路狂奔而去。雖說現在已是嚴冬,路邊的野草依然頑強地鉆出覆蓋地面那層薄薄的積雪,裸露出細微點點的綠色嫩芽,沿途無名小草星星點點的嫩綠色,與白雪皚皚群山中拔地而起的綠色密林相對襯、與山谷中的石板路兩側參天大樹遙相呼應,峻嶺連綿縱百里,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無處不顯示出大自然的無限生命力。在大都市里長大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如此壯觀的景色。
撿柴倒不費什么事,山溝里枯柴多得很,不大一會兒,就拾攏了很大一堆,我把這些枯柴砍成一米長多一根,擺放在一堆,在同村鄉親們的幫助下,我撿來的枯柴,眨眼間就被結結實實扎成一個將近百十來斤的捆子,我揹在背上用力掂了掂,試了試輕重,還可以,自我感覺不錯,于是就弓著腰揹著那捆枯柴,踏上了回村的石板路。開始這一路上,我依然興致勃勃地觀賞著沿途大自然的山水風光,揹著那捆干柴得意洋洋往回走。
可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路還是這條石板路,突然間似乎加長了100倍,背上的干柴竟然越來越重,由開始的走200米休息一次,改到100米休息一次,以至于變成10米一歇、5米一站,最后來到一個陡坡,干脆把這捆干柴橫放到斜坡頂上,讓它順著陡峭的斜坡石板路,一直順著沿途的石頭臺階,向山腳下不停地翻滾,逗得路人和同來的鄉親們捧腹大笑。
一位社員逗趣地說:“幸喜得好這捆柴捆得還算結實。從那么幾十米高的'坡坎上,一路滾下來,居然還都沒有散架。”
另一個社員又接上一句關鍵語,“三個人幫到起捆得,肯定捆得扎實。”
旁邊還有逗趣的,接著說:“我看就是捆偷雞賊嘛,也絕對捆不到那么結實。”大家笑得更起勁了。
回到小木屋以后,一進門,我就癱倒在床上,無神的雙眼呆望著四壁皆空的小木屋,桌上那盞孤零零的煤油燈,燈芯發出絲絲的響聲,忽閃著比火柴頭大不了多少的點微弱亮光。又冷又餓又累,兩手艱難地扶模著被揹柴草的棕繩勒得又紅又腫的肩膀,不滿十七歲的我不禁潸然落淚不止。
外號人稱兔兒團長的校革委副主任王玉芳,和我們下放到同一個公社,她和我們班上的蘇學棟、六七級六班的吳達仁下到一個生產隊(共和一隊)。距離我們生產隊,大約還有2-3里的路程。
上山撿柴的第二天,我到羅壩郵局寄信返回隊上的途中,天近黃昏,路過共和一隊,蘇學棟正在窗前,他看見我,便請我去坐坐,我忽然發現在他們的房間里,用的居然是電燈。雖說電力嚴重不足,每個房間只能用一個燈,瓦數不能高過25W,只能照明,任何人都不準私自安裝插座。想要開燈就不能聽收音機,想聽收音機就不開燈。雖說用電要受限制,但那畢竟用的是電燈,不是煤油燈,不需要用人去填燈油,更不會熏黑人的鼻孔,全公社甚至全縣境內,只有共和大隊才有電燈。簡直讓人羨慕死了。
我們班的周德浮分配在羅壩公社豐產大隊第三生產隊。地處半山腰上,那里的條件要比我們生產隊還要艱苦。出門趕場,出工等都要爬坡上坎,我們上山去撿柴,正好要經過他們住的大院門口。在大門外邊就可以看到他們住的房間樓下就是牛圈,人住在牛圈頂棚上面的房間里,無時無刻都必須聞到牛糞的味道。他沒有在豐產三隊呆多久,他們的隊長告訴我,幾個星期以后,周德浮那三個知青都轉到其他公社去了。
到羅壩場鎮街上以后,我去郵電局路過公社,在公社大門口外面的木板墻上,張貼者一條大幅宣傳標語《毛主席的戰士最聽當的話,洪雅羅壩就是我們的家》落款為成都32中、28中學校革委會、軍訓團、工宣隊。
在這個大幅標語的上方空位上,意外地發現了一張大紅紙貼在那里,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黑字體。我停下了腳步,站在那里初略看了一下,竟然是寫著有關我的表揚信,落款是公社革委會。我站在那里,紅著臉大致瀏覽了一下,表揚信的上面,大致內容意思是說:石建華同志作為下鄉知青,一到生產隊就積極參加了農業學大寨運動,服從生產隊里的安排,任勞任怨,到隊里不到十天,就能主動和鄉情們一起上山砍柴。不怕艱苦,不怕累,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牢記毛主席教導……。還有什么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活學活用,還有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等等。
當讀到活學活用時,我忍禁不住地笑出聲來。記得當時上山的時候,我的確只拿了砍刀和繩子,身上并沒有帶《毛主席語錄》啊,紅寶書既然沒有帶在身上,那么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又從何說起呢?不就是上山撿點柴嗎?那個山路要說它地勢險要,倒也很貼切,危險是有一些,但不至于有他們說得的那么玄乎,沒必要非得提升到要不怕死的高度。還有,即使是我帶了紅寶書,試想一下,背著那么大的一捆柴走在山路上,手里還拿著一把彎刀,充當著杵路棍,還有一只手忙不迭地擦汗水,哪還有手騰得出來翻紅寶書。就算是能翻得出來書,手上出的汗水,那還不把書給弄臟了啊。一旦把紅寶書弄臟了,那惹出的麻煩豈不是就更大了。
至今我也沒弄明白,這個表揚稿出自何人執手。不過,我明白這一點:寫法的確有些太夸張,好在這寫的是表揚,他愿意咋個寫就咋個寫吧,我也沒辦法,因為這張表揚信,從落款的時間上看,已經貼上墻好幾天了,恐怕不曉得有多少人都已經看到過了。就算能爭出個高低也無用了。
就這個表揚信而言,針對我個人,在當時的確只有好處,沒啥壞處。
算了算了,我也懶得去理論它了。不管怎么說,反正就是由于這篇表揚信,我的名字,很快就在全公社的各大隊傳遍了。下放到生產隊不到十天的知青,能夠上山砍柴,在全公社知青中,不能說不是一個傳奇。
【上山撿柴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1.柴
2.上山下山
3.燒鍋柴散文
4.撿柴火
5.撿板栗
6.五一上山游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