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回家抒情散文
家與年,是炎黃子孫永遠繞不過的兩樁心事。過年回家,回家過年,是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美德。團聚、團圓,親情、鄉情,無不在回家的堅定腳步和家中紅火的日子中綻放。從工作地回到原籍老家過年,這是游子們對回家的認識,在他們看來,回家才是過年的方向。下面兩位主人公的回家是不同于常人的,在眾多歸家者劃一腳步的映襯下,他們的旅程顯得有些突兀,因為他們的家在班組,在車間,在他們心中的大承鋼!他們渴望“回家”的眼神,同樣充滿著急切、盼望。本文將為您講述這兩位回家者的步履歷程和心路歷程。
元月中旬,提釩鋼軋三廠中寬帶生產線大修項目正式啟動,等著考驗技術員張進軍的難題還有很多。臨近年關,看著手機里油菜花點綴的全家福,他決定不回貴州凱里老家過年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車間主任點名給了他探親假,又對他說:“改造剛開始,任務不重。你一兩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回去吧。”回家的.誘惑是巨大的,張進軍沒有拒絕主任的好意,帶著靦腆的笑容說了句“我快去快回”。在加班加點地把自己的活計安排妥當后,張進軍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踏上了北京直達貴陽的T88次列車。
火車上的張進軍感覺不到長途旅程該有的舟車勞頓,他很興奮,窗外的場景在逐漸過渡到他深沉眷戀的畫面,而當那些景物一旦連成線,飛一樣的在眼前穿行時,張進軍仿佛回到了軋機前,心里也跟著盤算起軋線改造的進度。28個小時后,總共轉了4次車的張進軍回到了位于凱里市黃平縣新州鎮的家里。吃年糕、過大年,話家常、共舉杯,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總是很短暫。過完初五,張進軍告訴父母自己已經買好了初六的火車票。“多待幾天吧,孩子!”“不是休了探親假嗎,怎么這么急?”“你也老大不小了,后天還安排你去相對象呢,別走呀!”父母還沒說話,串門子的叔叔大爺一直沒停嘴。此刻,張進軍家的顯得格外溫暖,里面充滿了和美與溫馨,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暖人心肺的話語,張進軍只能默默記在心里。離別的那天,他輕聲細語地安慰著已經上了年紀的父母,然后轉身上了火車,那一瞬的腳步比回來時要從容、堅定得多。
又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躺在臥鋪上的張進軍失眠了,他比回家前更想年邁的爸媽了,他比回家前更想那條可愛的軋線了。在路上,張進軍總會時不時地看看手機上的時鐘,也許,他想讓火車走的再快些吧。
初八早上7點半,張進軍出現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客氣地與同事們拜年,也許沒人知道,張進軍這次的探親假只休了10天,其中3天是在火車上度過的,行程共計4500公里。我曾與他有過這樣的對話,“進軍,這么早回來不想家嗎?”“想,貴州是家,承鋼也是家!”
黑龍江齊齊哈爾鐵路司機學校畢業的王松濤,是運輸部機務段的材料員,他的工作是計劃日常的機車備件。從內蒙古加格達奇綿延到承德的1600多公里鐵路,是王松濤離開老家的第一個“朋友”。鐵路司機出身的王松濤,每年都要和這個承載希望、延續夢想的老朋友待上幾天,來傾吐對承鋼的眷戀,來描述對家鄉的思念。
與張進軍一樣,王松濤也在臘月二十七這天出發。春節的車票簡直比金子還貴重,他選擇了先乘汽車到沈陽,再坐火車直達加格達奇的“曲線回家”。好不容易踏上了2067次由大連發往加格達奇、途經沈陽的列車,可手中的站票讓他有些目眩,這會是一張27個小時的站票。站!就是站上三天三夜,我也要回家過年。王松濤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向家鄉致敬。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火車上,“傻根”憨憨的歌聲讓王松濤有些感慨,他在微博上這樣寫到:車輪與鐵軌接觸,傳來的是家的呼喚。別讓滿心的期望變成黯然神傷,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王松濤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漢子,卻也有著細致的心思,比如他這次給父母帶回了很多《河北鋼鐵·承鋼版》。王松濤認為,自己怎么跟家里人描繪承鋼這個家,都會讓人覺得有些主觀,還是讓父母自己看吧。當他們觀賞過兒子1600公里外的家,看到了那里厚重的文化積淀,通讀了兒子發表的各類作品后,眼里的光亮陡然間閃爍起來。知道兒子已經在單位中扛起了大梁,他們沒有勸說王松濤在家再待下去。
初七臨走那天,王松濤沒有讓父母去車站送行,也沒有告訴親朋好友,因為那顆不舍家鄉、眷戀父母的心,會在看到越來越模糊的身影時變得無比刺痛。看著車站里一輛輛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火車,王松濤甚至覺得再早走兩天就好了。再次踏上了“回家”的火車,送別他的依舊是家鄉的雪花和腳下綿延千里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