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起時的抒情散文
轉眼來到這個遠離鬧市的山村,已經兩個春秋。記得當初剛接到學校要求報到的頭一天晚上,媽媽硬是買來好多鞭炮在門口放了好久,我自己也興奮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天還未亮,便早早收拾了行李。就這樣,就踏上了這未知的征程。自己就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蕩了許多年,終于飄到了這風景如畫的原始山村。記得剛來的第二天,我倒外面逛了一圈,村民們眼里充滿了真摯的熱情。在這片群山環拱的凈土上,他們延續著千百年來祖輩留下的生活方式生活著。
當群山還在沉睡時,一聲雞鳴撕裂晨霧,陣陣鳥鳴撞碎黑夜,朝陽從群山中露出羞澀的臉蛋,隨著一群群牛羊此起彼伏的呼喚聲響起,山村的一天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一群群牛羊從山坡上回來,村民們身上披著披氈,頭上戴著斗笠,身后是無邊的草原。當夜幕降臨時,群山都沉默了,犬吠聲向夜空證實了自己的存在。薄霧隨著微風輕輕拂過山野,她們忘卻了大山的挽留,徑直向遠處飄去。
站在月光下向四周望去,除了月兒偶爾從云層里露出半邊臉以外,四周一片寂靜。記得剛來的一個下午,我獨自一個人坐在學校門口的一塊石頭上,抬頭向遠處的群山張望時,一不小心走了神,自己呆呆地看了很久。這時幾個一年級的小女孩走了過來,輕輕地問道:“老師,是不是不習慣呀!”我連忙搖著頭說:“沒有,沒有……”不等我往下說,她接著說道:“老師,你慢慢地就習慣了,開始都是這樣的,像我們一樣,從小就在這里,都習慣了。”我心里頓時豁然開朗,是呀,在這個村子里唯一像樣的建筑里,多少人來了又去,周而復始。有多少人的夢從這里騰飛,曾有多少顆潔白的心靈在這里被染色。
去年中秋的晚上,我獨自一個人在學校里,看著窗外圓圓的月亮,我依著窗臺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當我沉思的時候,學校大門被打開了,接著進來一群孩子,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有男孩,有女孩,他們每人手里拿著一個月餅,爭先恐后地往我懷里塞。就在那一刻,我的思緒斷了,我的孤獨散了,我的寂寞不見了,我把他們帶進辦公室,拿出一袋蘋果,每人發了一個,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聊起了一切。此時,沒有了老師和學生的概念,大家象在自己家里一樣,愉快地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中秋……
作為最后一屆中師生,我是不幸的,同時我也是幸運的`,流浪十年后,重新走進教室,感慨萬千,作為一個姍姍來遲的教育工作者,我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我只能默默告訴自己:“做好自己本職的事,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看著孩子們整天在單調的時光里過著枯燥的生活,我從廢料堆里找出了一個櫥柜,并給他們規劃成兩部分,下層做碗櫥,放飯盒;上層做書櫥,放圖書。他們聽到這樣的安排,像是一只只歡樂的云雀,把櫥柜洗得干干凈凈,我從書堆里找出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刊放進了書櫥,他們都排起了隊。當我再次轉身看他們時,他們正一個個都用一張破毛巾在擦手,我頓時明白了,他們在看書之前,把手擦干凈是為了不把書弄臟。盡管他們或許并不值得書中的含義,可是他們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書的愛護。他們在沒有人安排,沒有人提醒的情況下做出了這些舉動,我心里由衷的高興。或許他們在前一刻正在門口玩泥巴,可此刻他們是那么的認真,看著他們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我心里泛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他們是明天的太陽,是明日的蒲公英,在明日的微風中,隨風灑向四方,并在未來的四方生根發芽,綻放他們的光芒。今天的陽光屬于大樹,可誰又能說明天的陽光不會屬于今天的嫩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