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明珠優美散文
四川大足石刻,凝聚著祖先的智慧、顯示著中國人的驕傲,這是一顆為世人注目的——璀璨明珠——題記。
桃紅柳綠時節,筆者與詩人柏葉、歷史學教授李凌風同游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四川大足縣寶頂山。
寶頂山凸凸拔立于四野畦畦綠水田之中,山如利劍直插云霄,三百步石梯如簾掛于山壁,人就順梯直上。綠竹、山茶、野玖和石蕨鋪蓋滿山,流泉從石隙中飛出,往上攀陰森寒氣逼人。那山上無數尊石刻雕像十分精湛,規模之浩大,可與大同的云崗,洛陽的龍門媲美!大足石刻從晚唐開始,歷經五代,極盛于南宋。使人驚嘆的是,歷時數千年,石刻依然宛如新出,實屬中外石刻古跡的罕見!
鑲嵌于寶頂山石刻的佛灣石壁,在東南北三面依崖馬蹄形的峽谷中,數千尊造像臥于避風避雨的石窟間,而崖頂又突出為檐,形成天然屏障。入佛灣若置身于八寶箱內,佛灣四周峰迥徑轉,溝深幽靜,又有楠竹,紫杉,翠柏層層屏簾,叫人眼花繚亂的繁多石刻龕窟如蜂房。
寶頂山石刻的最大特色,是多采用民間藝術手法,很有生活氣息,有的造像以民間故事為素材,精心雕刻,看那栩栩如生的“養雞女”、“吹笛女”活脫脫表現出勞動婦女勤勞、智慧、善良的形象。寶頂山石刻把印度藝術的溫柔、希臘藝術的典雅,中國藝術的優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孔雀明王窟”內,眾雕像重達數噸,若用木架支撐非但不耐久,還嫌多余呢。智慧的匠師便在窟中心借一巨石,從石上雕出孔雀,讓高翹的雀翅和雀尾頂住窟面。既達到藝術造型的和諧統一,又起到支撐窟像的作用。兩崖有飛泉、暗流數股、浸蝕雕窟。那么大師們是如何處理這山水的'浸蝕呢?我們看見,巧匠們在合適位置,借地石雕出一幅“牧牛圖”來,石牛高昂著頭、流泉便順著張開的牛嘴、經牛身的暗道排出。這一切并沒有留下造作之痕。靜的石牛配以動的流水,似乎牛也活了。“九龍浴太子”雕像更為精采。東崖飛泉翻騰,水量較大,很有浸蝕諸雕的危害,巧匠們便在這里制作出一幅“九龍浴太子”石雕;幾股激流巧瀉入龍口,噴入石池,浪花飛處,又雕刻成一幅戲水仙童,栩栩如生,誰能找出制作的破綻呢?別出心裁的要數北山石窟中“圓覺洞”的排水設計。石窟頂端暗流密布,如何將細流匯集一塊排出?古匠的心計是:在石窟上雕出一怪面僧人,僧人手臂高舉,掌心托一石缽,細流便浸入缽內,從暗道排出。步入寶頂,只聽流水淙淙,不見水出何處,一切都被精彩的藝術形象代替了。舉世罕見!無怪加拿大一學者贊道:這是一座未開掘的“金礦”。
我們也為我國古代匠師在工程總體設計上,能把地形選擇,峪谷排水,石窟支撐,同美學、力學、光學,透視學等科學原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贊嘆自豪!這確是一個驚人的創舉。
【璀璨明珠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1.隴上明珠優美散文
6.璀璨的星空作文
7.璀璨的上海作文
8.東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