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經典唯美散文
無數次出差或遠行,剛出行的兩天,多是向往和興奮的;可待兩天新鮮感過去,心就莫名的著急或煩躁起來,像是一根故意撥離了指向的磁針,積聚了一種什么力量,非要往一個方向聚靠。盡管還行在途中,離返程尚早;盡管還被當前的事務或流程纏身,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別的,但心中涌動的那股力量,已經聚積膨脹得無法控制和阻檔了。
起先并不知道這股力量是什么,但越接近行程終點,心就越發惦念起什么來,得無比,就開始不理自主地收拾東西,有意無意、鬼使神差地為返程開始忙碌或做著各種準備。原來,心中一直渴望的是回家。這才知道,那股神奇的力量,竟是對家的眷念!
為什么人都會眷念家呢?或許他所眷念的家原本就是回去面對一個人的孤獨,是父母嘮叨,妻子的說教,是作為一個妻子或丈夫日夜的操心和操勞,抑或是全程照顧弱小或年邁老人的萬般艱辛與無奈,也或許是面對人生處處的不順、失意和痛苦。也或許那原本就是一間臨時租住的陋室,一處飄搖于凄風冷雨中的寒舍,一居躲避于喧囂都市里并不起眼的陳破老屋……家對于眷念者來說,事實是生活的沉重,責任的沉擔,并不溫馨,也并不完美,可就是無法阻止人們回家的期盼和對親人的眷念。人人都企盼著早日回家、時刻與家人團圓。你在家中,即便是孤獨著,也孤獨得親切、自在;即便是勞累著,也勞累得甘心、快樂;即便是操心著,也操心得情愿、踏實,感到幸福。家讓你感了安全,享了溫馨,據了踏實。你傷心了,可以在家哭泣;你委屈了,可以向家訴說;你不高興了,可以對家發一通脾氣,家人也會最終諒解。你成功了,家人為你祝福;你高興了,家人陪你一起快樂;你悲傷了,家人陪著你一起難過;你聰明能干,家人聽你的指揮;你體虛智弱,家人全部都讓著你,顧著你;你富貴顯達,家人尊重你、依了你;你貧困潦倒,家人也不會對你嫌棄和數落;你失落錯誤,家人又會給你無比的寬慰和寬容。家就是庇護你身體和存放慰藉你心靈的港彎。
我一直在想,家是什么呢?同事在感概,萬歷漂游,唯有家好。朋友在訴說,吃罷千桌美味,終不如家中的一粥一湯可口。名人志士少不得家的民主;失意落魄的人不可缺少家的親情;富人萬不能失去家的齊心;窮人更不可缺失家人的團結、齊心,相互鼓勵,如若嫌棄埋怨,多半一輩子苦完也改變不了貧困的命運。男人需要家的依托安定,女人需要家的安全溫暖,老人需要有家的歸宿,中年人需要有家的理解,年輕人需要得到家的支持,嬰兒小孩需要有家的照顧和關愛……親情相系,骨肉相連,情感相依,是家的根基;再加兩室三床,一桌一廚,早晚相聚,說笑自由,吃寢隨意,便有了家氛圍;風雨同舟,遠近牽掛,親情入骨,情感真摯,便是對家的渴望與職責。家的根本在于血脈相通,骨肉相連,情感所系,為家所煩惱、安心與快樂。家有大小,悲傷歡樂,聚合離散,幸福傷感,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對家的向往、理解與渴盼。有家的人就該是對家牽掛和眷念的,成家的人應該多是為家付出和擔當的,而敗家的人,到后來,又多是對自己的曾經敗家的行為感覺到深深的懊悔的。家有萬家,居人無數,人更有千思百愁,但唯有對家人的情感和對家的理解與付出是至真至誠,心甘情愿的。
魯訊把家比作是可成長的人生。著名作家周國平將家比作是一艘飄行在江南水域的船,要承載著一家老小穿過多么漫長的歲月,駛過多少陌生的水域,只因對船的熟悉,才未感到船所旅程的陌生。無論四周風平浪靜,還是波濤洶涌,只要船本身結實牢固,一切風浪皆化為美麗的風景。他祈愿那每張風帆下都是家人的團聚、家的溫馨。他又將家比喻成溫暖的港灣,是遠航人永遠的彼岸,即便有時家也難免被俗務瑣事、閑言碎語、小吵小鬧所困擾和困惑,然而,家的溫暖和溫馨,總會讓“寂寞已久的心跳得多么歡快”。凡是遠航而歸的人,在經歷了長久的飄蕩的'以后,一旦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心就開始跳得歡快,預示著家越來越近了。如果心中沒有那片回家的港灣,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漂泊,豈不令人絕望?家成了歷千辛勝萬險的動力和支撐。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就是例證,他長年漂泊在外,正是回家的念頭支撐著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難,抵御了一切誘惑,歷著千辛萬險往家一點點地接近。作為大多數的普通常人,是多么渴望著一個家的溫暖啊!
而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才子佳人、名流志士,詠嘆過家的情思。連放蕩不羈的李白,也會寫下了“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古名句。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因當時史思明起兵作亂,杜甫遂棄官前往秦州,戰亂之中,與親人走散,并失去了聯系,家對他來說是戰亂的饑苦、漂泊的無奔和對親人安危的擔心,那是肝腸寸斷,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終是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短短四十字,道出了與兄弟失散,家之不存,家書不能到達,無親人音訊,親人生死難料的擔憂和焦慮。一聲秋雁,一夜露白,詩一開頭,就將人置入那種哀鳴、凄婉、悲涼的無奈與無助中,如邊塞深秋的荒漠,讓人壓抑,倍感凄涼,生死難測,情隨了作者而去。可見作者對家及家人的情感是怎么熱切和真摯。
小時候,家是一張餅、一碗粥、一張床和父母嚴格的管教;上學了,家是每年要交的學費、每天要吃的飯票和考試后拿回家報喜或報憂的成績;長大后,家是一封家書、對家溫暖的思念和牽掛,以及對父母身體健康狀況擔憂;成家了,角色有了轉換,家成了丈夫的責任、生活的奔波和工作的努力;有了小孩了,家又成了慈祥的父愛,哺育兒的疲憊,和伴隨兒子一天天成長而衰老的容顏,以及一路獲取的歡歌笑語。家竟是這般神奇和奇特,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演繹著角色和情感的變化。
我是有過在戈壁行走的經歷的。茫茫荒野戈壁,蒼涼一片,數十里不見人煙,只有當頭的烈日或能將滴水成冰的瑟瑟北風。人走在這荒涼中,除了食物、水和防寒的衣服,信念不可缺少,毅力不可缺乏,也有同伴的相互支持與鼓勵,但偏偏在這個時候,想到的不是完成任務的光榮,不是領導表揚的笑臉和贊許的目光,也不是凱旋而歸單位召開慶功會的榮耀,而是千里之外的家。怎么會在此刻想到家呢?而且家在千里之遙,與此次的任務和工作風馬牛不相急,可恰恰就是想到了家,真真切切的家。是家在行走最困難的時候,逼迫著雙腳不要停下來,堅持著一步步往前邁進;是回家的意念和急切,在思想僵持的時候,提醒自己冷靜下來,堅持著持續,又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只求早些踏上回家的征程。想退縮了,是家給予了拉扯;想放棄了,是家給予了鼓勵。家需要工作,工作也需要家。
也有眾多的同事和同行,他們無數次地踏進沙漠,走進草原,涉足高原,蹬臨西藏,為了工作,他們闖進無人區,跌進無信號區,與陌生打著交道,以激情耗費著青春,一出短則兩月,長則半年,甚至一年,背井離鄉,跋山涉水,以日月為伴,與寂寞交心,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家是他們最為思念的,也是支撐著他們永葆激情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曾經有一個同事告訴過我,他在云貴高原上施工,這里是無信號區,早上帶了GPS出去測量,整整在高原上攀爬了一整天,待到傍晚時分收工,GPS突然沒有了電,他憑著印象認為,往左直插下去就是基地,就一路往左而下,卻被一山峭壁擋了去路,無法攀過,只得原路返回。可無論如何就是再找不到返回的路,只得在山坳里打轉。天漸黑下來四周荒野一片,遠處似聽到了狼的叫聲。他與另一個同事一起,用手電照路,可一會兒手電就沒有了電,又打燃火機探路,可火機打燃,明滅之間,不及一個螢火蟲兒,只得和同事尋了一個稍感安全的避風處蹲著,等待天明,也期望著同事們趕來救援。他告訴我,他與另一個同事蹲在那里時,心里所想的不是擔心領導和隊友找不到他們而著急,而是在深陷危險的黑夜中,想到的是家的溫暖,是每次回后家,妻子給他提出的一雙拖鞋,脫下的一件外衣,手接住的那個公文包,然后就是一桌的好菜好飯……他和另一個同事是想著家、回味著家一起熬到下半夜等到同事來找到他們的。而且類似的景況,較之于情節的輕微,不止在云貴高原,還在新疆沙漠、四川山林、內蒙古草原上發生過,每次都是想家,都是家給予了他遇事的鎮靜和堅強,要么自己安全地回到基地,要么給隊友做好標識,很快地將他找到。
倦鳥思巢,落葉歸根。家于絕大多數人來講,應該都是溫馨、幸福、安全、自在、真情的代名詞,值得萬般眷念。我沒有于大海中遨游過,未經受過巨風海浪的沖擊和長年累月寂寞無聊的漂泊;也沒有身處絕境,無奈無助的體驗;更沒有被人挾持,捆了手腳扔進一間破屋,被人毒打、勒索,求生不能救死不得的經歷。如果有,我想,于家的思念和于親人臨別,那是如何的真切而感人。
家是什么呢?直到現在,我依然費費不解。但我想,我有家,家中有我思念和思念我的親人,而我又在為家人努力的工作,拼搏不息,奮斗不止,這就足夠了。
【家經典唯美散文】相關文章:
2.經典的唯美散文
3.唯美的經典散文
4.經典唯美傷心散文
5.家經典抒情散文
6.家與房子經典散文
7.暖家經典散文閱讀
8.我的家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