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電影抒情散文
我童年的大半快樂時光,是由鄉村電影陪伴著度過的。
那時是生產隊,人們常聚在一塊兒,共同參加勞動,說說笑笑的,過得很是快活,常忘了生活的艱辛,日子的窘迫。聚慣了的人們,一旦勞動結束,回到家里,或遇上陰雨天氣,出不了家門,心里就空落落的,覺得十分無聊,沒意思得很。
在這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村里的人們,既沒有可看的電視,也無收聽的收音機,更找不到翻看的書籍,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唯一可以愉悅身心,能夠享受到的精神文化大餐,便是村里播放的電影了。
村里播放電影,既沒有容納那么多人的大房間,也談不上什么正規放映院了,大家要看的話,只能在生產隊寬大的麥場上,或收了莊稼后平展展的大地里,湊合著播映。放電影那天,放映員早早吃過晚飯,架子車上拉著放映機,來到確定的地點,開始張羅起來。
許是放映時間長,跑過許多村莊,放映員或多或少能總結出一套經驗來,比如掛長方形的幕布時,選擇樹木直立的地方,用四根繩子拴住幕布四角,牢牢綁在粗壯的樹桿上,扯得展展的,大大支撐開。
幕布旁高高的樹杈上,架起喇叭一樣的擴音器,對著人多的村莊,開始播放當時流行的歌曲。幕前一二十米遠的,較為平整的地面上,擺好村里借來的桌子,條凳,然后打開綠色的一只只木箱,取出播放機,轉片等東西,放在上面,開始調理,安裝。豎立的一根長桿上,吊著瓦數很大的一只燈泡,射出昏黃的亮光,照在操作的放映員身上,照在圍觀的群眾身上,照在遠處人家的瓦房上。
天一黑下來,外出的村民,不管是干活,還是隨意溜達,都陸續回到家中。牧童趕著吃飽的牛羊,唱著優美的花兒,沿著曲折的小路,都往自己家里趕去。白天嬉鬧的飛禽走獸,都歸巢的歸巢了,匿跡的匿跡了,各自隱藏起來,慢慢消失了,山村的傍晚漸漸安靜下來,變得格外沉寂,似要進入安眠狀態。常能聽到的聲音,是刮來的一陣大風,在不斷撕扯墻頭的包谷草,掀動院里的背簍,推搡轉動的木門,呼呼呼,呼呼呼的,不停地大聲嘯叫,四處亂竄,似有用不完的力氣,在一個勁兒的揮霍。
樹杈上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著人們熟悉的歌曲,聲音傳得很遠,仿佛向人們大聲召喚,說這村里馬上要放電影了,很精彩很好看,請大家互相轉告,及時前來觀看,可別錯過了難得的機會。聽到的人們,心里癢癢的,都想趕快去看。
得知這一消息的娃們,更是喜笑顏開,奔走相告,彼此約定,要在吃過晚飯之后,做伴兒一同前往。連著播放的歌曲,悠揚動聽,高亢嘹亮,在整個山川里飄蕩,誘惑力極強。淘氣的娃們有時忍不住,心就野起來,跟在母親身后,嚷著要馬上吃飯,說再不快點兒起身,人們都走光了,剩下自己一人,趕不上的。
我家在長龍山腳下,離康廣公路一百來米,常能聽到人們趕路的腳步聲,時斷時續的說話聲,還有偶爾的咳嗽聲。放電影那天,天麻麻黑,就傳來許多嘰嘰咕咕的說話聲,忽高忽低的叫嚷聲,大人小孩的都有,顯得十分愉快,極為熱鬧。我也匆忙吃過晚飯,叫上約好的娃們,跟在大人身后,沿著彎曲的一條條土路,向放影的村莊奔去。
由于天黑,人們大多拿著手電筒,不時在眼前照照,才能看清高低不平的路面,不至于跌入路邊的水溝,或撞在大石頭上。也有調皮搗蛋的,拿手電筒到處亂照,或在身后行人的臉上,或在路邊的大樹枝上,或對不遠處說話的行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隨意照過去,左右晃動,還用大嗓門叫喊,大家快點兒走,放快腳步,別再磨蹭了,要是慢吞吞的話,就趕不上了。那邊兒的人聽到后,也遠遠應和著,高一聲低一聲的,似乎很熟悉,從前認識一樣,還不時投來手電筒的亮光,向其對照,作為回應。
到了放電影的地方,眼前豁然開朗起來,燈光亮亮的,照在周圍的空地上,照在高大的樹木上,照在人家的圍墻上。黑壓壓的人群,或在幕前不停地轉悠,或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圍起來說話,或靜靜等待著電影開演。跟我們一樣遲到的人,見來了這么多人,才覺得自己行動太慢了,早已落在了后面,就急忙跑過來,尋找合適的位置。小孩們見了亮光,看到這么多大人小孩,就不顧家人說過不準亂跑的勸告,彼此吆喝幾聲,向光亮處跑去。
放映機和幕布之間一二十米處,是看電影的最佳位置,已經站滿了許多人,大人小孩都有,非常擁擠,根本鉆不進去。家在近處的人們,早已拿來板凳椅子,放在人群中的平地上,讓孩子站上去。騎自行車的人,或自己坐在后面的捎架上,或讓小孩靜靜站上去,伸長脖子,眼光越過前面的人墻,遙遙觀看。來得最早的人,坐在周圍莊戶的墻頭上,或場邊高高的草垛上,或果樹歪斜的枝杈上,位置高,沒人擁擠,看得清楚。
遲來的人,只得站在黑壓壓的人群邊沿,發現幕布是傾斜的,人都變了樣兒,不成比例,看時效果不好,也只能這樣湊合了。站在外圍的小孩,個頭兒矮小,一點兒也看不見,只得由大人抱起來,或架在父母脖子上,肩膀上。有的抱了一陣,覺得很是吃力,腰酸背痛的,就對身邊架子車上的孩子說,請你們稍微往里擠擠,讓我的孩子也站上去。車上的娃們聽后,主動挪出一點兒空位,并伸手拉拉,就站上去了,一塊兒觀看。
在人們的圍觀中,放映員不急不忙,耐心細致的操作著。等到開演時,桌上的膠片輪子開始慢慢轉動起來,刺啦啦刺啦啦響著,射出明亮的一束光芒,由細到粗,從近到遠,準確投在眼前寬大的幕布上,吸引大家的目光,一同去看。換片的間歇,人們或在原地走動轉圈,或不停地來回踩踏,或你推我搡的晃動,弄得腳下的塵土,一陣陣飛揚起來,在明亮的光束里,四處飛散,一粒粒都看得清。
記得當初上演的電影,幾乎全是打仗的,熒幕上盡是刀呀搶呀炮呀的,在奮力拼殺,還擊,很吸引人,人們非常愛看,有《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上甘嶺》、《渡江偵察記》、《紅日》、《地道戰》、《小兵張嘎》、《平原游擊戰》等等。讀過一點兒書,稍有墨水的老人,隨著影片故事情節發展,邊仔細觀看,邊給周圍的人們解說,使大家都弄明白了,懂得了其中的意思,加深了理解,很是愉快。
我那時年紀小,一個毛頭小伙,不大明白事理,跟村里所有年齡相仿的娃們一樣,也不知電影演的什么內容,只見轟隆隆轟隆隆大炮的巨響,手榴彈落地燃起的火焰,還有死傷的一名名士兵。問問身旁年長的老人,說電影里演的什么,哪一類是好人,哪一類是壞人。他們說帽子上有紅五星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為咱勞苦大眾謀利益的,是好人,另外的一方就是壞人。我牢牢記下后,覺得要看電影,一定得分清好人和壞人,并心甘情愿的站在帽子上有紅五星的好人一邊,當拉拉隊,加油鼓勁,讓好人團結協作,厲害一點,勇敢頑強,打敗壞人,取得勝利。
電影演了一陣,或是內容不好看,或是沒有看懂意思,不少調皮搗蛋的娃們,獨自離開父母,悄悄跑到幕布下面,跟來這里的娃們,相互玩耍,追逐大鬧。娃們學電影上的樣子,分為兩派,一方是好人,一方是壞人,手里各持木棍,玉米桿,柳條等東西,當做戰斗武器,相互進攻,比賽輸贏。也有捉迷藏的,或躲在高高的大樹底下,或遠處柴垛的黑影里,或看電影的大人身后,來回奔跑,四處尋找,還不時叫喊對方的名字,三娃,而布都,優素福的,聲音傳得很遠。
年齡稍大點兒,十四五歲的,有時覺得電影沒多大意思,不太吸引人,就叫上要好的幾個玩伴,來到遠處的平地上,開始摔跤。那時摔跤挺流行,人們在一起勞動,一旦有了閑暇,年長的一動員,調皮的后生就立即應和著,一躍而起,盯著前來應戰的對方,赤膊上陣,來一番較量,一比高下的。
要摔的兩人,面對面站定,弓著腰身,伸出兩手,使勁兒抓住對方,擰來甩去,前推后搡,想用各種辦法,盡快摔倒對手,贏得勝利。一大一小,胖瘦不一的,技術力量懸殊,不大工夫就摔倒了對方,決出了勝負。力量相當,技能相差無幾的,兩人推過來搡過去,氣喘吁吁的,忽而這人抱住了那人的后腰,忽而那人又夾住了這人的頭顱,持續時間長,得需好幾個回合,才能制服一方,結束較量。
摔跤的小伙,雙方腳踏拳擊,使勁用力,不斷弄出很大的響動,加上人們加油啊加油啊的吆喝,顯得吵吵嚷嚷,很是熱鬧,吸引遠處看電影的人們,三三兩兩走過來,擠進圍觀的人群中,要看個究竟,誰輸了,誰贏了。在場的好事者,安排這村最好的選手,跟那村稱霸的跤王,輪流比賽,一決雌雄。全場贏下來,一次不輸,笑到最后的,就成了這次摔跤的冠軍。四周圍觀的人們,都在為本村或自己喜歡的選手,加油鼓勁,助威吶喊。
我們村居住的人,都信仰伊斯蘭教,是虔誠的'穆斯林群眾,家教非常嚴格,不準回族姑娘自由戀愛。在黨川堡演電影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流川鄉政府所在地,我國宋代就設有城堡,歷史極為悠久,各民族共同雜居,回漢族群眾都有,人們思想較為解放,觀念還算新潮。電影一開演,許多人的目光都被吸引過去,投在寬寬的幕布上,集中注意力去看。年輕的漢族姑娘和小伙,背著家人,偷偷來到光線背陰處,談情說愛,摟摟抱抱,想私定終身。一次,我到遠處墻后撒尿時,見路旁的一棵大樹底下,有這樣相好的一對戀人,很是親熱,見了我后,就慌忙撒開了手,等我走后,兩人又抱在一起。
村上年長的老人,精力集中,在看電影時,隨著故事情節變化,心思跟著跌宕起伏,時而高興,時而憂傷。他們大多經歷曲折,閱歷豐富,見過一些世面,有自己真切的體會,覺得電影里所演的內容,似曾相識,仿佛以前就在自己村里發生過,只是時間非常久遠,記憶模糊罷了。那時我就覺得,演過的所有電影,怎么都是打仗的,人們一直砍呀殺呀的,鮮血直流,喊聲震天,場面極為慘烈,似乎中國的歷史,就是由這血與火澆鑄而成的,是在這戰火中一直蔓延。
看了電影的人,把內容告訴給家人,或白天一塊兒干活的人們,說怎么怎么好看,如何如何精彩,有多么吸引人。人們聽了后,原來七嘴八舌的話題,都集中過來,圍繞電影內容展開,你長我短,說三道四的,什么樣的觀點都有。看得認真細致的人,連故事情節都能記下來,先怎么樣,后又如何變化,那一個厲害,紅軍砍死了多少敵人,最后日本人怎么投降了,等等等等,說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很吸引人。
后來我考上中專,離開老家,到不遠的一所學校上學,便漸漸淡忘家鄉的電影了。但開學不久,學校里也開始演電影了,跟我們鄉下的一樣,只是觀眾不是村上的群眾,而是在校的全體學生了。記得當初所演的電影,是人們愛看的《霍元甲》,《陳真》,都是武打片,看的學生多,師生都有,男男女女的,都自帶凳子,坐在電教室門前的空地上,十分擁擠。找不上位置的人們,或站在水泥臺階上仰望,或鉆進對面教室的后窗,伸著脖子,靜靜觀看。
隨著土地承包下放,生產力得以解放,人們開始單家獨干,村里沒有了閑人,做生意的做生意,跑買賣的跑買賣,都在為發家致富,四處奔忙,再也沒有群聚的機會了。再后來,由于進一步開放搞活,農民慢慢提高了生活水平,先富起來的人們,出錢買來了電視機,放在自己家里,不受時間季節限制,想在什么時候看,就在什么時候看,不再在黑咕隆咚的夜里,跑到遠處的村莊,擠擠搡搡的去看電影了。這樣時間一久,鄉村電影就沒人看了,漸漸消失了。
多少年過去了,每每憶及過去,覺得我兒時的漫長歲月,知識的點滴積累,視野的日漸開闊,人生觀的逐步形成,無不與當初的鄉村電影有關,與電影里動人的故事有關。其有益的養分,如綿甜的雨露甘霖,默默滋養著我的心智,督促我一步步健康成長。
【鄉村電影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鄉村電影優美散文
2.撫摸鄉村抒情散文
4.鄉村三題抒情散文
5.鄉村的夏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