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昭君散文隨筆
張潔方老師的《謁青冢》,讀來令人不忍釋卷,心波難平。欲語還休。
誦讀,一遍一遍。默念,一字一句。包括標(biāo)點(diǎn),分段。
一種情緒,在反復(fù)與文字的注視中,越來越濃。
是什么?憂思?悲嘆?惋惜?亦或是難以名狀的什么情緒?說不清。但唯一能夠說清的,是懷古。站在今人的角度,隔著歷史的渺渺塵煙茫茫經(jīng)卷,小心細(xì)致地,去打量那些早已模糊的人物影像,揣摩前人當(dāng)初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及被定論了的得失成敗,或者褒貶抑揚(yáng)。
當(dāng)然,望,是遠(yuǎn)望。想,也是空想。畢竟,彼此不同,時代各異,選擇可能也會千差萬別,結(jié)局自然也會多種多樣。能做的,只是望,只是想。哪怕是遠(yuǎn)望,是空想。
是啊,同一個地點(diǎn),不同的人,演繹不同的故事,怎能不讓人想之又想呢?都說觸景生情,就算星移斗轉(zhuǎn),物是人非,可畢竟有景在,即使這景,已換了內(nèi)容。即使這人,亦換了容顏。但是只要景還在,這情就有了依托,有了抒發(fā)的前提和可能。
懷古,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長。多情而又敏感,一腔情懷關(guān)天下,一枝一葉慰民生。也難怪如此。當(dāng)然,懷古,向來又都不是為了懷古而懷古。多是源于思今。有了思今意味的懷古,就不僅僅是聊發(fā)惆悵,而是有著積極深刻的意義和內(nèi)涵了。這樣,歷史和現(xiàn)實(shí),也就借由此融匯古今,貫通如一。
你在嗎?你在嗎?你在嗎?
一聲聲呼喚,一遍遍追問,蒼天聽見了,都流下淚來。厚土聽見了,更沉默不語。
你在,你一直都在。在生你養(yǎng)你的那個時代,山水有情皆為證。你在,你一直都在。在一撥又一撥文人詩人們的筆下,在一摞摞一層層的簡書木牘里,在煙火世人一輩又一輩口口相傳的鮮活記憶里。
你是誰?你是誰?你是誰?
問得人無言以對。你是你。冰雪聰明。芳驚四座。知書達(dá)禮。深明大義。心懷天下。等等等等。史書如何記載,那是史官的事。民間如何流傳,那是百姓的事。面對你,我只覺得,所有的文字,都那么蒼白。蒼白到你的一滴淚,便足以化開所有的斑斑墨跡。
你的淚,跨越千年,仍然晶瑩剔透,將厚重的民族歷史映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榮耀?是屈辱?是宿命?是取舍?是也?非也?
福也?禍也?
你,無語,垂淚。將世間最柔軟的女兒心,交付大漠邊關(guān)的風(fēng)沙,交付遠(yuǎn)離故土的落寞,交付長夜不眠的心事,交付朝朝升起的`明月彩霞。可你的心,本就玲瓏剔透,若是再沾惹了彩霞的色澤,明月的清輝,是不是——就更加透徹,空靈?
你,垂淚,無語。云衣花容,甘苦自知,其余的,就留給別人,去評頭論足吧!你,只將每一個眼前的日子,細(xì)細(xì)密密地織進(jìn)芳華,織進(jìn)他人眼里不同尋常的傳奇人生。
你,有過遺憾嗎?你有過后悔嗎?這問題,問得實(shí)在太傻。如此玲瓏的你,深深地知道,作為一個人,縱然才華蓋世,美貌絕倫,又如何能將小我的一己悲歡,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相提并論?
而一旦,個體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yùn)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這樣一個生命,就不再是單純的個體,一不留神就會成為群體眼中承載某種象征意義的歷史文化符號。你所有的思想和行為,也會被打上時代的醒目印記,任由公眾點(diǎn)評與描摹。這些,你又可曾想過?
你,無語,垂淚。你垂淚,無語。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語言來形容。也許,面對正襟危坐的歷史,你只能無語和垂淚。而無語和垂淚,就是你所有想要表達(dá)的情緒。不說,心意相通的人,自會懂得。哪怕,相距千里,萬里。相隔千年,萬年。
你,終會是化作了一堆青冢,任后人憑吊。憑吊的人,來自天南地北,來自四面八方。當(dāng)然,更多的是來自你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因?yàn)槟抢铮心愠砷L的每一處印記,有你骨肉相親終年不忘的爹娘。
能不思?xì)w嗎?能,不思?xì)w嗎?能不,思?xì)w嗎?
可是,思又如何?不思,又能如何?
你,將一生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都輕輕折疊,安放于一側(cè),悄然入眠,不留只言片語,只留下一堆青冢,由來來往往的人盡情猜測。
風(fēng)去,雨來。云開,霧散。花開花謝,冬去春來。歲月隨草木榮枯,你在,我來。
翻閱崇山峻嶺,帶著故鄉(xiāng)人的問候,不約而來。
不怨。不哀。捧一滴你飽含萬語千言的淚,祈福國泰民安,花好月圓。
不喜。不悲。抓一把你眼前風(fēng)吹日曬的土,以敬五谷豐登,永世和平。
我來,靜靜地。我走,輕輕地。不驚擾,你沉睡的夢。
【念昭君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念心散文隨筆
2.念你散文隨筆
3.散文隨筆:念姥爺
5.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