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道臺府的優美散文
悠悠運河水,千百年來,滋潤著家鄉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而位于古運河西岸的那座庭院深深的吳道臺府,正以“吳門四杰”的輝煌,成就了古城人才輩出的一段傳奇。
此次返鄉,我終于走進了吳道臺府這座說來既熟悉又陌生的宅第。說熟悉,那是我幼時曾經無數次從它身邊走過的地方;說陌生,則因其一直被深鎖閨中,多年來無緣揭開蒙在它臉龐上的那層神秘的面紗。
那是一個細雨蒙蒙的午后,古運河上飄著一層薄薄的雨霧。吳道臺府外,芳草萋萋,這兒,曾是吳府的百草園。草坪上,一組雕塑頗為引人注目,那便是家鄉人引以為傲的“吳門四杰”的群雕。
吳道臺府,家鄉人皆稱之為“九十九間半”。論名氣,好像比不上個園、何園這些私家園林那么名聞遐邇。然而,作為古城揚州極少見的官宅,且是省內規模最大的浙派建筑群,與無錫的薛福成故居、杭州的胡雪巖故居并稱為江南三大豪宅,這就奠定了它在現存清代古建筑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使之躋身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列。
待來到吳道臺府門前,門廳果然氣度不凡,門旁立有一米五高的抱鼓石,門廳內,磚雕、石雕、木雕皆有,其雕刻之精美,可謂是揚州古城之最。
吳道臺府,乃光緒年間,老家儀征的吳引孫、吳筠孫兄弟二人所建。此兄弟二人,都曾在浙江、湖北擔任過道臺等職,官至三品,故此宅第被稱為吳道臺府。吳引孫在任浙江寧紹府道臺時,積蓄白銀四十萬兩,便聘請浙江工匠,仿照道臺府的樣式,在揚州興建私宅。此宅以浙派建筑為基礎,又糅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成為揚州清末古建筑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
吳道臺府,庭院深深,幽靜雅致。其中,最為別致的有兩座建筑。一是中西合璧的洋樓,灰墻紅壁,相映成趣。據說,當年,吳大老爺曾在此推行洋務運動,這么說來,吳引孫也算是中國最早的改革派了。另一處則是可與寧波“天一閣”齊名的“測海樓”,此名取自“瓠瓢可以測海,管中可以窺豹”之意。吳氏兄弟平生酷愛讀書,也對他們的子孫充滿期望。憑借他們的經歷和財力,收集了大量書籍,藏于“測海樓”內,其數量竟是“天一閣”的三倍之多。可惜,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闖進吳道臺府,就連名貴的紅木家具都被鬼子作烤火之用,更不用說“測海樓”的藏書了。迫于無奈,吳氏后人只得拍賣了“測海樓”內所剩之書。
好在吳氏兄弟的子孫,也不負祖輩的厚望,從小就在吳引孫親筆題匾的“有福讀書堂”內刻苦攻讀,最終,皆成國家棟梁之才。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吳氏孫輩中的.四人,他們是:大哥吳征鑄,著名劇作家;二弟吳征鑒,著名醫學生物學家:五弟吳征鎧,著名核物理學家:老六吳征鎰,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后三位均為中科院院士。“一門四杰”,恐怕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吧?
吳道臺府還有一樁奇事,據說,府內的水井和古城最大的金魚池,百年來,水位保持不變,從未干涸,也不淤積。究其原因,原來,府內有一地下管道,直通古運河。人們都在猜測,這“一門四杰”的好運,難道是蘊含靈氣的古運河水給帶來的?
以“吳門四杰”為傲的家鄉父老,如今,在吳道臺府的價值開發上,又動起了一番腦筋,給它賜以一個“院士博物館”的新名分。展廳內,除重點介紹吳門四杰之外,又向人們一一展示了從揚州走出來的七十多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風采。讓我這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備受鼓舞。
當我離開庭院深深的吳道臺府,回首再望一眼,那掛在門柱上的吳氏家訓的對聯: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我想,這吳氏家訓,時至今日,也還值得我們效仿啊!
【庭院深深道臺府的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1.庭院深深優美散文
3.母愛深深優美散文
4.酒道優美散文
5.庭院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