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鄉愁的經典散文

時間:2018-10-01 12:09:42 經典散文 我要投稿

鄉愁的經典散文

  每次回鄉祭祖,我都要到淮河邊上,到村外的小路上溜達。村里的老鄰居問我:“你找什么呢?”我只是笑笑,無言以對。其實我是在尋找往事,尋找童年的記憶。

鄉愁的經典散文

  淮河陪伴我度過了童年的歲月。小的時候,我最喜歡在河邊玩。冬去春來,河坎上凍了一冬的泥土,變得又松又軟,是天然的土滑梯,我和一群小伙伴們跑上去滑下來,樂此不疲。不到天黑不回家。

  大風溜河邊,小風到處竄。淮河岸邊的沙灘,不僅寬闊平坦,風也比較大,是春日里放風箏的好地方。每年春天父親都會帶著我到河灘上放風箏。父親是扎風箏的高手,他扎的風箏有“大九蓮”“鳳凰展翅”“燕子迎春”等,又結實又好看。他還在風箏上用從蒲草中刮出的薄膜繃成樂器,風一吹,發出悅耳的聲音。“居高聲自遠”,空中的風箏憑借風力和高高的位置,將悅耳的聲音傳得很遠。

  每年洪水過后,河灘上留下從上游沖下來的石頭、雜草,也留下不少平時難得一見的東西。古人用過的錢幣、刀子,甚至還能揀到古化石。有一次,我揀到一根骨頭,鐵青石,放在手里一掂,像石頭一樣沉重。我不知道是什么骨頭,拿回家給父親看,他是中藥師,父親接過來仔細瞅了瞅,說:“這是中藥‘龍骨’,是動物腿骨的化石,可以鎮靜安神,止肌斂瘡。”

  在村北的一條小路上,我放過羊,割過草,挖過野菜。路旁原有一個大水塘。1960年的初春,我14歲,挎著草筐從水塘邊路過,塘水清徹見底,我突然發現塘邊水下,不知是誰撒下一把綠豆,經過浸泡,綠豆粒子大了一倍。我像看見了寶貝似的,脫掉棉襖,趴在塘沿上,伸出胳膊去撈,水深夠不著。我不顧初春的寒冷,脫掉棉褲,下到水里,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綠豆都撈了上來。等我爬上岸來,凍得渾身發抖,但我還是興奮異常,飛奔到家,像得了外財似地向母親報喜,母親將綠豆放在野菜湯里一煮,頓時散發出綠豆的香味,全家人改善了一下伙食。

  ?村東,有一口井,井水甘甜清冽,被村民們稱之為“甜水井”,是周圍三四個村莊的飲水之源。井水很深,水旺時,伸手可及。小時候,割草、拾柴口渴了,從井邊隨手扯片麻葉做成水舀,再把麻桿的皮剝下來,連結成繩,投到井里,就可以打水解渴。

  夏天,社員們干活累了,隊長會安排一名男勞力到甜水井挑水給大家喝。井水稱作“井拔涼”,你一瓢我一瓢,“咕咚”“咕咚”地喝個夠,又解渴又降溫。

  冬天,天寒地凍,淮河結冰了,冒著熱氣的甜水井是村里的婦女們淘糧、洗菜、洗衣被的好去處,特別是到了臘月二十三以后,來這里洗魚洗肉,準備年貨的大姑娘小媳婦,嘻嘻哈哈,說說笑笑,十分熱鬧和喜慶。

  井邊原有一座“龜馱碑”,龜身寬四五尺,長七八尺,龜背上馱的石碑高約丈余。均為巨石雕琢,石刻藝術雄渾大氣,粗獷生動,神形兼備。據老輩人說,這個龜馱碑經歷了好幾代人。據碑文記載,是唐代皇帝賜給當地一位立有戰功的大臣的,距今已經1400多年了。上高中時,我曾專門就這座龜馱碑請教歷史老師,這位復旦大學畢業的老師告訴我,唐代以前,龜像龍一樣受到崇拜。唐代規定,凡五品以上的官,以及重大功績事件須立碑銘記的,皇帝賜以“龜趺碑”(即龜馱碑),以顯功頌德流芳百世。自元朝以后,這種龜崇拜的現象才消失。聽了老師的解釋,我為家鄉出過立過戰功的五品官而自豪。

  家鄉的人對這座龜馱碑很敬畏,有到這兒燒香的,有到這兒求神討藥的。我在兒時受到了驚嚇,母親就拉著我的手,來這里“叫魂”:她讓我蹲下來,從地上撮一撮碎土放在我的頭上,然后喊著我的乳名,拖著長腔叫我“來家”。聽著母親唱歌般的“叫魂”,我感到很神秘,很舒適。

  1958年大煉鋼鐵時,需要燒石灰支高爐。老家地處平原,找不到石頭燒石灰,除了把一座座墓碑用于燒石灰外,也把這座上千年的龜馱碑砸爛燒成了石灰。

  村里的老人說,這座甜水井是上幾輩人“攆風水”攆到這兒打的,水深水甜,燒稀飯煮豆子,豆子容易開花,做豆腐特別出貨。其實根本的原因是井的泉眼與淮河相通,淮河水上漲時,井水水位也上漲,不管天氣怎么旱,土地干得直冒煙,井水依然很充溢,從來沒有見底的時候。所以井中水除了飲用,還用來灌溉農田。附近的水稻田得到井水的滋潤,年年豐收,長出的稻米煮飯也特別香。如今,當我尋找甜水井時,甜水井已不復存在。原來村里家家通了自來水,水井被棄置不用,被填埋了。

  西廟洼原來是一片荒灘,長滿了荻柴。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是生產隊里的“牛倌”。因為那時候生產隊嫌我年齡小,不讓我到地里勞動掙工分,但“男孩不吃十年閑飯”,每當放暑假時,我就牽著耕牛放牧,放牧一天記2分工(一個壯勞力干一天記8分工)。

  開始老牛也欺負我年齡小,不肯跟我走。負責飼養耕牛的飼養員就把一頭最老實的耕牛交給我,并教我牽牛和放牧的方法。我把它牽到西廟洼,這里水草肥美,讓老牛吃個飽。經過幾次放牧,它跟我混熟了,再牽它出去放牧時,它乖乖地跟著我。

  那時候,耕牛是農民的寶。哪個生產隊里要是有幾頭象樣的耕牛,這個隊里的農民就輕松多了,耕田耙地靠它,拉車、打場靠它,打紅芋壟起紅芋也離不了它。缺少耕牛的生產隊,就只能“人拉犁子人拉耙,老頭老婆打坷垃”,生產效率低,人累死累活,而且趕不上季節,糧食收的.少,就要挨餓。為了保護耕牛,挑選飼養員時,社員們像選生產隊長一樣重視,不僅要勤快,有養牛經驗,還要脾氣好,不虐待牲口,出身貧農。

  那時候,我們廟北生產隊的飼養員是解放初期的村長,姓任,我們都叫他“老村長”,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待隊里的牲口像對待親人一樣。他白天黑夜地守在“社屋里”(那時管養牛的地方叫社屋),冬天,他給牛燒火取暖,夏天,他常把牛牽到水塘里洗澡,牛把式(負責犁地的人)來牽牛時,他一再囑咐,牛要是不聽話,多喲喝,少鞭打。

  牛從地里回來,他都要仔細看看,牛身上的“鞭花”(鞭打后留下的痕跡)多不多。要是“鞭花”多,他氣得像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一樣不能容忍。由于他的責任心強,我們生產隊的耕牛,頭數最多,膘情最好。

  1960年,正當大饑荒最嚴重的時候,離我家不遠的邱家湖出現了一個奇跡,不知是誰發現了干涸的湖底下埋藏著挖不盡的野荸薺。野荸薺是生長在淺水里的一種野生植物,春夏之際長著一尺多高的葉子,葉子就像細細的蔥管一樣,郁郁蔥蔥,整齊而又好看。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大草甸。我曾經把它割下來喂牛,沒想到下面還結有玻璃球那么大的荸薺,埋在泥土下一尺多深的地方。由于多年來從沒有人挖掘,地下的荸薺密密麻麻。有人發現了這個秘密,開始偷偷地挖,但很快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消息一傳開,四村八鄉的農民扶老攜幼都趕來了,成千上萬,黑壓壓的一大片。我和母親也到這里挖過荸薺,整整挖了一個春天。挖荸薺時,男的用鍬把泥土翻過來,婦女、老人和孩子用手把泥土掰開,把荸薺一粒一粒摳出來。野荸薺不像現在街上賣的荸薺那么大,水分不多,淀粉很足,既可單獨煮著吃,又可磨成粉,摻上野菜做成菜饃,在當時已是美味的食品了。有力氣的一天能挖十幾斤,力氣小的一天能挖四五斤,你挖過來,我挖過去,從入冬一直挖到春天,把數千畝的湖地挖了個底朝天。老百姓感嘆:“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呀,誰能想到,這滿湖的野草下面長著救命的糧食!”當我找到當年挖荸薺的地方,再也見不到荸薺的影蹤。

  舊地重游,昔日的風光不再,記憶中的東西大部分找不到了。父親去世多年,只能在夢中與他老人家相遇。淮河改道,家門口的淮河變成了死河。再也看不到滾滾的河水,揀不到從上游沖來的稀罕物。村東的甜水井已被填埋,井旁的龜駝碑早已燒成石灰。年輕的村民們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頭老太太無力養牛,也不需要養牛了。村旁的小路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寬闊的水泥路,小路旁的水塘里建起了樓房。……這些變化讓我又憂又喜,憂的是有些美好的東西消失了(如甜水井和它旁邊的龜駝碑),喜的是淮河改道,徹底清除了家鄉的水患。小路沒有了,交通方便了,回家不用愁了。

  什么是鄉愁,一位名人說,鄉愁是留不住的回聲,捕捉不到的美麗。

  鄉愁又像一條小河,從我生命的河床里流過,我無法把它留住,但它的浪花卻會拍擊著我的心,讓我激動,讓我回味,讓我感到一生豐富多彩。

  (安徽省阜陽市清河路阜陽日報社 閆振田)

【鄉愁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1.抒情鄉愁散文-描寫鄉愁的文章

2.水下的鄉愁散文

3.鄉愁幾縷散文

4.鄉愁傷感散文

5.有關鄉愁的優美散文

6.約會鄉愁優美散文

7.客家鄉愁散文

8.有關鄉愁的經典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