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中秋節詩歌散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唐詩人的望月思緒
“中秋”這個節日是農歷每年中的八月十五日,正當三秋之半,故稱“中秋節”。相傳西周時期就有賞秋祭月的習俗,到了唐朝初年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然而,從唐代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流行“中秋節”這一名稱!度圃姟分蓄}詠中秋的詩篇,多數都題為“八月十五夜”或“十五夜”。中唐詩人王建這首詩的題目也不例外,叫做《十五夜望月》。
雖然稱謂不同,但中秋節時望月懷遠,意遙神馳的情懷卻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庭院里月色如霜,鴉鵲也悄無聲息地棲于樹上,一派靜謐素雅的圖景。那仿佛來自廣寒宮的冷露,浸濕了飄香的桂花樹。天涯萬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仰頭望月?那綿綿的秋思隨風散去,會落在誰家呢?
秋日,是一個讓人們思緒紛飛的季節,而靜坐在中秋的圓月下,時空流轉的腳步被月光透視,變得無比清晰。心中積淀著的情感像霜葉的顏色一樣越發濃重。我們思念遠方的親友,我們感懷似水的流年,舉起灑滿月光的那杯酒,飲盡說不盡的悠悠心事。
蘇軾的千古絕唱
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著名的中秋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四年。小序中的“子由”,是指蘇軾的弟弟蘇轍。蘇氏兄弟小時候同起同臥,一起誦讀學習,形影不離。然而,兩人金榜高中、加官晉爵之后,卻是天各一方,難得相見。所以,當知道蘇轍在山東濟南任職時,蘇軾特意向朝廷上書,申請從杭州調到密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諸城。然而,諸城離濟南也有五百里之遙,中秋節還是無法團圓。于是,蘇軾醉飲達旦之后,寫下了這一曲千古絕唱。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兩年后的中秋節,兄弟兩人終于在徐州團聚了。
南宋詩評家胡仔曾經夸贊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也就是說,有了蘇軾這首詞后,其他的中秋詩詞都好似螢火遇見了日光,黯然失色了。如今,每逢中秋佳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就會油然唱響在我們的心頭。其中的浪漫豪情,讓我們也禁不住對月舉杯,陶然一醉。而且,此時此刻,沒有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更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對遠方親友和愛人的思念與祝愿。
北宋進士的歡樂之情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這首詩的作者李樸,字先之,是北宋哲宗年間的進士,和黃庭堅、秦觀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詩名并不是多么顯著,但是這首《中秋詩》,卻被選入舊時學童們必讀的《千家詩》里,流傳很廣。這里面提到了許多有關月亮的典故,傳說嫦娥奔月時,懷抱著一只雪白可愛的兔子。詩人偏愛一輪皓月朗朗當空的模樣,俏皮地請玉兔去月亮之外的地方玩耍,不想讓它的身影遮住明月的清光。他又引用古人 “蟾蜍食月”的說法,喝斥著驅趕想要偷吃月亮的“妖蟆”,如此寥寥幾筆便將輕松活潑的心境躍然于紙上,令溫情美滿的中秋之夜更添幾分愉悅歡樂之情。最后兩句,則是詩人見月色迷人,恨不得乘坐所謂的“靈槎”直到天上,“槎”,就是大木筏,古人以為天上的銀河和地上的江河是連通的,晉代文人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有一個人乘坐大木筏,溯流而上,竟然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天上的銀河。今天,對于我們來說,月亮早已不再那樣神秘,但臨風對月時,那種種瑰麗奇偉的傳說,還依然馳騁在我們的心間。
宋代才女的純真之情
朱淑真這位宋代才女,遇人不淑,所嫁非偶,給世人留下了《斷腸集》和《斷腸詞》這兩卷浸滿淚水的文字。不過,少女時代的朱淑真還是相當幸福的,她出生在官宦之家,通過朱淑真所寫的《璇璣圖記》,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朱淑真未嫁之時,隨著父親一起到浙江西部游玩,見到了南北朝時另一位才女蘇蕙所創的《璇璣圖》,她十分喜愛,有戀戀不舍之意。父親明白她的心意,當即花重金買下來送給她。由此可見,朱淑真的父親對她是十分寵愛的。
這首其樂融融的中秋詩,應該就是朱淑真待字閨中時所寫,雖然因年歲尚小,語句顯得有些稚嫩,遠不如她后期的作品字字珠璣、渾然天成,但中秋家宴時那份團圓安樂的心情,卻真切地洋溢在字句間,年少時的和樂融融也成為她一生中的美好回憶。
董小宛的真情流露
這首詩是明末著名的才女,名列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所寫。她雖然淪落風塵,但卻生就一個“喜靜不喜鬧,喜散不喜聚”的性情,始終渴望著終身有托,不再混跡于浮萍。董小宛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不但琴棋書畫俱佳,而且精擅廚藝,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崇禎十三年的這個中秋節,董小宛寫下了《秋閨詞十一首》,我們選了其中的第八首。這些詩句她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寫在一個金箋紙的扇面上,經歷了三百七十多年的歲月滄桑,有幸完好無缺地保存了下來,現存于吉林省博物館內,董小宛那一手端嚴精麗的好字,也成為傳統文化收藏寶庫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時年董小宛年方十六歲,未脫風塵,所以尋常百姓家團圓喜樂的佳節里,更令她鬧中取靜,在獨自冥想的時候,心生淡淡的愁緒。詩中的“人自愁”和“書不盡”直抒董小宛當時的寂寥,有幸的是,就在這一年,她結識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才情兼備的董小宛與冒辟疆初次相見,驚鴻一瞥。郎才女貌的.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成眷屬。后來,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家國動蕩,二人在重重阻礙之下,仍然志氣高潔、不仕滿清,這段典故也成為歷史佳話。
董小宛與冒辟疆鴛侶相伴的時間只有十年,小宛就不幸病逝。冒辟疆為紀念與董小宛之間這一段身逢亂世、堅貞不渝的愛情,特別寫下《影梅庵憶語》,字里行間真情流露,追憶著他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愛情傳奇。
辛棄疾的中秋追憶
《一剪梅·中秋無月》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九州萬里,睛雨不同。中秋佳節之時,想必也有一些觀眾朋友們所處的地方正在綿綿陰雨之中,從而無緣看到那輪皓潔如鏡的圓圓明月。然而,我們也不必像古人一樣嘆息:“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蘇東坡說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同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在這個濕漉漉的中秋節里,心態依然是從容安樂。在詞中,辛棄疾追憶前一年賞花賞月的好景,融景于情。丹桂飄香,映在花影里,攬月入懷,將良辰好景盡收心中,自有一番吐納天地的豪情。到了這一年中秋,秋雨盈盈,薄云遮月,斟一杯陳年好酒,酒香散入秋風中,潤濕了紗窗。本應玉盤懸空的團圓之夜,因為天地間的濕霧氤氳變得朦朦朧朧。若不是這天高地遠,真叫人恨不能乘風而上,探一探造物者的別具匠心?赊D念一想,既然天意如此,那索性就在這燭火通透的人世間,就著記憶中的明月與塵世中的美滿,歡宵達旦、且歌且吟。
張孝祥的月下豪情
念奴嬌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在前不久播出的《詩意蕪湖》中我們作過介紹,張孝祥是南宋初年的一位蓋世英杰,他不但才華卓絕,有著瀟灑倜儻的氣質,而且豪邁不羈,有著剛正不阿的性格。這首詞寫于公元1166年的中秋時節,談及中秋詞,歷史上說來,首推蘇軾的《水調歌頭》,這第二位的就是張孝祥的這首《念奴嬌過洞庭》了。廣袤浩淼的洞庭湖波,此時如軟玉一般溫潤。一葉小舟遨游于天水之間,越發顯得空渺疏曠。素潔的月光和星光,照映在水晶般剔透的湖水中,整個世界也仿佛變得通明澄澈。張孝祥目睹此景,忍不住向天地敞開他光風霽月般的胸懷,他心如玉壺,纖塵不染,無愧無畏。他欲以江水為酒,北斗為杯,邀萬物都來做他的賓客,這等吞星吐月般的豪情,絲毫不遜于當年的李太白。對水對月,往往會讓人感到安祥,感到圣潔。但愿“處處清涼水,夜夜琉璃月”。今夕何夕,就讓月光沐浴我們的整個身心,照得那心田里,也如同冰雪一樣晶瑩剔透。
元代白樸的“祝愿”
白樸是元代著名的詞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寫的《墻頭馬上》,是一出膾炙人口的愛情喜劇。白樸的這首詞,寫得十分新穎別致,短短一首詞中,竟然如“百寶嵌”一般鑲入了十九個“月”字。確實,賞月是中秋時最重要的一個內容。
古人說:“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光的輝映下,就算是尋常的景致都多了幾分清麗和淡雅,朦朧和夢幻。月下賞花,花映月色更為多姿;月下撫琴,聲隨月光遠行千里;賞月宜登樓,看清輝高遠,照鑒胸懷;賞月宜臨水,觀水月相溶,寄述情思。
中秋節,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能與全家人一起團坐觀月,其樂融融,那份感覺分外甜蜜溫馨。在20xx年的中秋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借白樸這首詞中的詞句祝愿大家:“月向人圓,月和人醉”,年年人賞月,人月兩團圓!
結束語
月滿中秋,情系心頭。此時此刻,正當谷滿糧倉的金色季節,正是橙黃橘綠的良辰美景,正有菊香蟹肥的醇酒佳宴?匆惶烨锉,觀月華如霜。臨風捧卷,對月而吟,那溶溶的月光流入胸懷,滌肝膽之濁氣,浸心脾如澄玉。中秋,有著收獲的快樂;中秋,有著詩意的情懷。月看十足,萬家推窗賞玩不盡;欣逢盛世,千里歡歌回蕩無窮。
海內外的觀眾朋友們,我們這一期《詩意中秋》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再次祝愿大家擁有一個對花對月,團圓喜樂的美滿中秋。感謝您的收看,再會!
【精選中秋節詩歌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