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談論快樂
一個人快樂不快樂,與外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自己的內心。心大者快樂,是不爭的事實。所謂心大,即能裝下各類的事情,對于任何的事情都能應對自如,始終做到心轉境,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尤其是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時候,能夠用智慧轉化,化被動為主動,化險為夷。猝然臨之而不驚,無辜加之而不怒。
《千字文》中說:“性靜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一個人若是內心躁動不安,那么,想得到快樂則無異于癡人說夢,南轅北轍。因此,一個人要做到內心安靜、充實,才能時時、處處覺得快樂安詳。
讀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里面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東郭有乞兒,行歌于道。或哀之曰:‘子服腐矣!’曰:‘譬如袒;’‘子履敝矣!’曰:‘譬如跣’。‘羹殘而炙冷矣!’曰:‘譬如饑’。‘子病矣!’曰:‘譬如死’。‘子病而死矣,則又何說焉?’曰:‘譬如不死。’”大意是:東城有個乞丐,每天邊走邊唱。有的人說:喂,你的衣服破了。乞丐說:那我就只當是光著膀子呢。別人又說:喂,你的鞋子破了。乞丐說:那我就當光著腳呢。別人說:喂,你要的飯都是殘羹冷炙。乞丐說:那我就只當是餓著呢。別人說:你病了!乞丐說:那我就當我死了。別人說:你病的快要死了,看你還怎么說?乞丐說:那我只當我沒死。
看看這個乞丐的心是多的大啊,在旁人看來那些根本不堪忍受的惡劣條件和環境,在他的眼里,都算不了什么,都被他一笑而過,輕松面對,不糾結于吃穿用度,每天做個快樂自在的人。雖然是做了乞丐,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但仍舊是每天邊走邊唱,無憂無慮。
《管錐編》里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魏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子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者曰:‘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無子同,臣奚憂焉?’”這個姓吳的魏國人也算是心夠大的了。他的愛子死了,但是他毫不悲傷。別人不解其意,問他那么寵愛自己的`兒子,兒子死了為什么悲傷呢。他說我從前也沒有兒子,沒有兒子的時候我沒悲傷過。如今兒子死了,這與我從前沒有兒子時候的情況是一樣一樣的,我為什么要悲傷呢?
看來,心大者,任何事情在他們的眼里都變成了平常的事,不大悲大喜,不心驚肉跳,而是坦然處之,輕松為之。即便是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境,窘境,也泰然自若,不喜不悲,不憂不懼。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星云大師曾回憶他的母親,說他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心胸豁達,樂觀善良。小的時候,星云看到他母親的衣服破了,于是就說:母親,你的衣服破了。母親微笑著說:不是衣服破了,而是布不夠了。母親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了幼小的星云大師,才使得星云成就了后來的人生境界。
我們不能夠做到每個人都有大心,因為大心是慈悲心,菩提心,是佛的境界。但是,我們都可以讓自己的心大起來,不錙銖必較,不雞毛蒜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將讓你的人生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友情,充滿了溫馨,充滿了幸福。所以,大心者,快樂之人;擁有大心,也就擁有了輕松與愜意。一個人快樂與否,與外界的關系不大,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內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修煉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大起來,包容萬物,有海納百川之量,有尊賢容眾之德。快樂不能期望別人給予,快樂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經典散文:談論快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