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風雅病
我是一個附庸風雅的人,從小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到油墨香氣的書以后,我就無可救藥的愛上了這種附庸風雅的感覺。自小家里并不豐裕,父母操勞著為一家的生計奔波,而我就盡自己的義務,吃飯看書,吃成一個小胖子,看成一個四眼仔。現在想想,以前居然還有人說我“雞胸脯”,如果他遇到現在的我,絕對后悔自己當初說出的話。除吃飯外,書確實看了一些,但那時候家里沒什么閑錢,每天上學前父母給我一塊錢零花錢,我都能高興的蹦跶半天。更遑論可以肆無忌憚的買書了。巧合的是,離家不幾步遠,就有一家書店,我媽和那書店老板娘關系不錯,常常去串門。我便跟著她后面,跑到書店里,一個勁的翻書,什么書都翻翻。大到輔導資料、文學歷史、科技常識,小到連環畫、素描本、字帖,我一個都不落。每次看到愛不釋手的書,我都急匆匆的翻個大概,就眼巴巴的望著母親,想讓她從我的眼神里看出我對這本書的渴求。但顯然,書店老板娘比我母親更懂我的心思,還沒等我開口,她就問我是不是喜歡這本書啊。這個時候我的頭點的像小雞啄米一樣,老板娘露出了曖昧的微笑,母親也會慷慨解囊的替我收購下這本書。就這樣,少年的時光就耗費在給老板娘的家庭貢獻GDP了。
但有時候價格昂貴的書,確實也挑戰著我的神經。小學一年級,在老師的力薦下,我們人手購置了一本字帖,墨綠色的硬殼封皮,散裝的白色底板上深深刻印著黑色的正楷小字。我極為喜歡這本字帖,也喜歡它的價格,18元,多么吉祥的數字啊。現在的18元還不夠下個館子的,但對于豬肉5元一斤的年代來說,18元真的是全家幾天的口糧啊。爸媽雖然拿的爽快,我卻不愿意了,我心疼他們的付出被我這樣輕易的花掉。可是我又不愿意禁絕看書的欲望,于是我想出了一個掩耳盜鈴的辦法,我趁著爸媽外出的空當,摸索到我踩點已久的地方——家中放零錢的錢柜,小心翼翼的伸出罪惡之手,摸索出一張20元的大鈔。然后像被追殺一樣,一路小跑到書店,買下了我心儀已久的一部書。這是我有生以來花的最擔心也是最開心的一次錢,我擔心神色匆匆的我被人誤會,開心的卻是終于拿下了于我而言等同于圣經的一本書《白話史記》。然后又快速的溜回家里,竄到房間把被子蓋得嚴嚴實實的,躺在里面翻閱新到手的愛書。一邊欣賞一邊還豎著耳朵,生怕父母回家看到手中的“燙手山芋”而無法解釋。我當時滿心以為這樣既可以當做沒花錢也不心疼,還可以得到我最喜愛的書籍,真是一舉兩得。可笑我這樣掩耳盜鈴卻還不自知。我不知道后來爸媽有沒有發現少了錢,更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意到這本書。我只知道這本字帖和這本書,我到現在還保存著,盡管之后發現還有更加精美充實的字帖和內容精彩紛呈的書籍,但我始終記得的卻是這兩件。
這兩件東西對我影響是很大的,直到現在我才發覺,我的“風雅病”是從這里開始的。我喜歡寫字,盡管到現在也不算很好看,但一閑下來我就喜歡拿著白紙在上面隨意涂鴉;我喜歡看書,盡管到現在也不是學富五車,但這些書里的故事養育了我。字帖里的橫著撇捺,那錯綜交匯的鋒芒深深吸引了我;《史記》里的刀鋒劍影,那娓娓道來的歷史也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了倉頡,知道了軒轅,一度還想把黃帝的譜系排出來,甚至因此偷偷背過歷史朝代更替表:“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直到后來,我還妄想把“二十四史”給搜集起來,但“二十四史”龐大的規模,是我無法企及的,后來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有了小學的基礎,自打上了初中后,我就自詡為“博學”之人,整天口無遮攔的和大伙兒炫耀自己在文學歷史方面的博學。而歷史課更是我大放異彩的地方,歷史老師柔弱的性子根本壓制不住我表現的欲望,每回她上課說到的知識點,我總是迫不及待的回答,不管她有沒有問我,我都跟著后面接話,把我從書上得到的信息一股腦兒的傾倒出來。以致于歷史課成為我和歷史老師的雙簧表演,一唱一和的好不熱鬧。也不知道那時候的我怎么會這樣的.調皮和有膽識,更不清楚歷史老師是不是煩我煩的不行。許多年后,我只記得,有一次和同桌鬧別扭,整一節歷史課我都沒有說話,最后歷史老師憋不住了,眼光掃向我問道:“咦,你今天是怎么啦?”
高中以后,學業開始緊張,可“風雅病”的種子一旦種下了,就有生根發芽的機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我們狹小的校園里居然還有一間少為人知的圖書室,統共一間房子里,就幾排書架,堆放著讓我望眼欲穿的書籍。學校對這幾排書看管的很嚴,不讓我們進去隨意翻閱。而是用塑料門隔住里外,外面小抽屜里用卡片制作了書名和索取號,里面是工作人員等著我們拿卡片去和他換書,并且規定只有每周一放學后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開放借閱。薄薄的塑料門遮擋不住我的渴望,每周一放學,我就急匆匆的跨上書包奔跑到圖書室,在抽屜間翻來覆去尋找喜愛的書,因為看不到內容,我只能根據書名猜測,摸索我可能會感興趣的書。那時,每個周一的下午都會看到我那雙胖乎乎的大手在抽屜間翻騰的景象。有一次,剛借完一本書,就被喊去開思想政治座談之類的會議,我心不在焉的坐在那,只想瀏覽新借來的書。但眼尖的政治老師還是發現了,他私底下托同學告訴我,以后開會要專心,別再看其他書了。
到了高三,再難有很多時間看喜歡的書了,我也自覺的壓抑性子,把自己埋在教科書的海洋里,和戰友們一起翱翔不息。于是,慢慢的我開始沉默寡言,不茍言笑。直到有一天,我在學校門口的小巷子里看到了一個板車上堆放著大量的書,現在才知道那是盜版的海洋。當時我毫不猶豫的湊了上去,一眼就相中了那本《三國演義》。回去后,顧不上吃飯就急不可耐的看了起來。小說比歷史確實精彩,我被那些驚心動魄的戰爭史和智斗史吸引了,好幾次都沒顧得奶奶叫我吃飯的喊聲。從此之后,一發不可收拾,除了上課外,我放學回來看,吃飯前看,吃飯后看,上廁所看,睡前還想看。一本盜版的《三國演義》就這樣被我翻爛了,從頭到尾我看了不止3遍,在那個書籍匱乏的年代,它伴隨我走過了枯燥的年月,也徹底的激活了我的“風雅病”。我像著了魔一樣,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談論“三國”里的人物是非,常常是吵得不可開交,和他一較高下,總想顯示自己的博學多知。奶奶發現了不尋常,趁著一次我出門上課后,她把書拿給鄰居看,問這是本什么書。大概鄰居也是似懂非懂,說了一句:是本小說。奶奶立刻聯想到是所謂的青春校園玄幻之類的小說,被嚇得不輕,以為我墮落了。回到家后,她立刻和我說了這件事,還叮囑我以學習為重,不要看亂七八糟的書了。我固執己見,告訴她這是四大名著,是好書,可以看。她不明就里,也堅持的告訴我:再看我就告訴你媽。后來我看的更加隱蔽了,我發現它就像一部知識寶庫,包含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它更讓我明白,睿智優秀的人,應該像孔明一樣內秀,而非公瑾一般外露。
到了后來,背井離鄉去外地讀大學,沒有父母的管教、學業的重擔,整個人像被釋放一樣。大學給我的驚喜在于巨大的圖書寶庫,在逸夫圖書館里收藏者大量的數不清的書。無論是理論的、實踐的、傳統的、創新的,都層出不窮。而且它居然可以任我隨意進入,借閱自己喜歡的書。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可以任自己選擇而沒有約束的讀書圣地。四年間,我出入那里,翻閱著各式各樣的書,享受著精美的裝幀,整齊的排版,素雅的封面,厚實的內容。有的時候,僅僅只是拿著幾本書放在手里,就有種擁有全世界的感覺。內心里像是浸滿了水分的海綿,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但我知道,這些水分遲早會被風干,這并不是我的成分。但“風雅病”還頑固的存在著,我計劃著讀完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可僅僅是讀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其余的我每每借來,滿足一小會后就是長久的擱置,最后遺憾的退還回去。退還回去的不僅是沒看完的書,還有無窮的風雅分子,每退一次我都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風雅病”的嚴重,直到后來自己麻木了,也坦然了、淡化了。這種病癥的結果就是,如今的我,總是會被大家一眼識破中文出身,嘖嘖感嘆于我的文縐縐,無論是贊賞的,還是譏諷的,我全盤接受著。無可厚非,這是職業病罷了,誰都會有,只是表現的不一樣。
直到今天,我還是會經常逛各種書店,哪怕僅僅是去那里呼吸書的芳香,摸一摸書的脊梁。我知道我的病還沒有好,也不好醫。它就靜靜的存在著,有機會就竄出來叨擾幾天,我很歡迎它來提醒我,時刻不要忘了治療。
【經典散文:風雅病】相關文章:
1.病經典散文
3.千年風雅抒情散文
5.病精選優秀散文
6.城市病散文隨筆
7.《病娘》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