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儀式以真意抒情散文
猶記清明祭祖時,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與虔誠,既是對先人的瞻仰,更是對肩頭之任的勇敢擔當;猶記畢業典禮上,校長的致詞里滿懷希冀,老師的目光里飽含欣慰,心頭激蕩著感恩與憧憬——此刻,畢生難忘。
任光陰荏苒,時代變遷,紛繁的儀式幾經精簡,而終不可被簡單取締——只因儀式背后,那對于個體生命,對于文化流傳的非凡意義,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與傳承。
儀式不只是形式,儀式還為其獨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價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個民族甚至人類對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懷。中國古代便有“紅白喜事”,結婚生子便是“紅喜事”,而老人仙逝則是“白喜事”。中國人自古便以喜慶熱鬧的儀式恭賀一對璧人喜結連理,又將對新生命的熱忱與祝福融入“滿月酒”的傳統儀式中。而對于乘鶴西去的老者,用莊嚴肅穆,哀而不傷的儀式表達對逝者誠摯的'緬懷與追憶——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死觀,無不體現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對生命價值的追問,以及對生命本身至誠至真的關懷與熱愛。
任光陰荏苒,婚禮儀式由繁就簡,而葬禮儀式簡介虔誠,在繼承與發展中,儀式背后那點滴入微的生命關懷,那淵遠而來的對生命價值的不懈求索,卻是儀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傳。
立足于民族文化發展的廣闊視野,傳統儀式所蘊含的民族風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價值連城的寶藏。苗族的“邊邊場”,便是青年男女聯誼,互表心意的民俗儀式,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節日文化內涵,裝點了繽紛的華夏文明。而進來習一行參拜曲阜孔廟,這簡潔的儀式中卻飽含著對先賢的敬畏與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領略崇圣尚禮,尊師重道的民族品格……以傳統儀式為窗口,我們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華文明,得以從中汲取民族氣節與風骨,反本開新,在多元文化沖擊下堅定文化自信,在紛繁冗雜的價值取向中,明確個人成長,乃至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順時代之流,儀式可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如此方可為之賦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便難以于轉化蛻變中實現真正的傳承發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現代生活,拋棄儀式,進而拋棄對生命虔誠的叩問,進而拋棄對傳統文化的追溯景仰,社會便痛失千年積淀的文化根基,而時代亦會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喪失靈魂。
去粗取精,還儀式以真意。我們需深刻的智慧,實現其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需要果敢的魄力,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華夏之魂。
【還儀式以真意抒情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