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糧轉載」北師大出版社,又欠寺莊頂小學郭學志老師一個回復
【觀糧轉載】北師大出版社,又欠寺莊頂小學郭學志老師一個回復
觀糧轉載原文原標題:北師大出版社,又欠郭老師一個回復
轉載按語:
寺莊頂小學真有一個名叫郭學志的老師,并且是觀糧的一個良師益友。
寺莊頂學校是觀糧的母校和早年工作起步之地,學校不大但不乏人才。
藏龍臥虎的寺莊頂村的寺莊頂小學現有三大奇才,郭學志是其中之一。 ( )
另一個是“黑旋風”趙志檢,其體育教學成績非常突出已經聲名遠播。
再就是校長路莉莉,創新機制把個200師生之校,打造成近郊特色名校。
郭老師經歷坎坷、閱歷豐富、知識淵博、頭腦靈活,屬于學者型人才。
實踐中,他對管理、新聞、法律、教育、歷史頗有研究并有奇特成就。
聞省報再次大幅報道他發現教材有錯力糾之事,今天特地拜訪以證實。
楊觀糧
2016.9.14日
↑ 郭學志老師讓觀糧看了2016.9.12日《河南日報》第10版有關他的大幅圖文報道之后,又打開電腦搜索出電子版,同時將相關報道整個過程娓娓道來。↓
以上圖片 均系牧野大地天仙真人空名君觀糧 手機拍攝
[ 河南日報 ] 作者: 李虎成 代 娟
2016-09-:58:55 | 我要分享:
郭學志寄給北師大出版社的信件。
2014年11月10日《河南日報》關于郭學志糾錯教科書的報道。
小學教師郭學志
2014年11月10日,本報曾報道新鄉市牧野區寺莊頂小學語文教師郭學志,發現并糾正了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處錯誤(見下圖)。時隔近兩年,近日,郭學志再次聯系上記者,說他又發現了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師指導用書上的一處錯誤,且北師大出版社的處理方式與上次驚人相似:“靜悄悄”地對教材作了改正,卻未對糾錯者予以任何回復或說明。
自己兩次提意見,出版社都采納并作了改正,這讓58歲的小學教師郭學志很欣慰,甚至很自豪。但郭老師同時又感覺有點不爽,甚至如鯁在喉:既然采納了我的意見,即使不表示感謝,是否也應該給我一個回復呢?
郭老師的糾結
8月26日下午,在新鄉市新華書店新版教材發行現場堆積如山的教材中,郭學志急切地翻找北師大版今年6月新版的六年級語文教參書。當他翻到該書第42頁時,發現北師大教材編輯部已刪除了整句“《東施效顰》中的最后一句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斷句: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新教參中的錯誤表述終于被刪除,那一刻,郭學志長舒一口氣,久懸的心也終于落地。
不過,他轉念又想,當初寄給出版社的信有沒有收到?出版社刪除此處不當表述的行為跟自己提出的建議有關系嗎?
糾結10天之后,郭老師終于還是鼓足勇氣,撥了北師大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編輯部的電話。
輸完號碼再一個一個刪去,然后再輸……9月6日,上午課少,因為一個該不該撥打的電話,郭學志就這么一遍遍糾結著,難以自拔。
在他看來,打電話這個行為本身,怎么說都有點“索夸”的嫌疑。終于,電話接通了。那一刻,郭學志有些尷尬,竟然還夾雜著一絲羞愧。
“張老師,你好,我是河南的一名小學教師,今年上半年給您寄過一封用毛筆寫的信,內容是建議修改或刪除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師指導用書上關于《東施效顰》中的斷句問題。有印象嗎?”郭學志輕聲問。
對方很熱情,說記得,今年6月份新印刷的版本正是采用了郭老師的建議而修改的。郭學志得到了他想要的回答。可是,這份“求表揚”得到的微弱自豪感過后,更大的失落感也油然而生。
自從寄走那封“糾錯”信件起,到新版本錯誤改正,這前后近半年時間,郭學志沒有收到北師大出版社任何部門任何人的任何回復。
“如此斷句不妥”
2014年9月起,郭學志擔任寺莊頂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老師。
學期開始不久,郭學志在為第二單元《寓言二則》中的《東施效顰》一文備課時,發現與學校使用教材配套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參(語文教師教學用書、2011年7月第四版、2014年7月第4次印刷)第42頁的“教學建議”第2條中赫然寫著:“《東施效顰》中的最后一句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斷句: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郭學志認為不妥,按照古代漢語通行語法規則,這句古文的正確斷句應是: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因為,“顰之所以美”是作為賓語的一個句子成分,不宜再分。本句話是一個復合句,由連詞“而”連接起兩個結構相同的分句,謂語動詞皆是“知”字。后一分句中的“顰之所以美”與前一句中的“顰美”一樣,都是以主謂結構出現的名詞性短語,作為前后兩個謂語動詞“知”的賓語存在,是一個句子成分,詞與詞之間結構緊密,不宜再分。
為此,郭學志還先后與十多位語文教師探討過這一問題,他的觀點得到大家的肯定。他甚至專門請教了區進修學校的一名老師,得到的回復稱,應該是“印刷錯誤”。
本想寫信給編輯部反映問題,可想起之前自己曾為教材糾錯的經歷,郭學志便有點打退堂鼓。他想,既然是“印刷錯誤”,就別太過計較。但郭學志堅持一點:堅決不向學生傳授錯誤知識。于是,他在教學過程中對這段內容做了“冷處理”,并沒有按“教參”要求,而是以自己的理解來指導學生“斷句”。
不料,郭老師因此惹出了麻煩。
不按“教參標準”講授,他指導的學生全被扣了分
2015年2月,“新鄉市牧野區小學六年級上期期末測試卷”中,這道“斷句”題赫然出現在考卷上。看來,出卷者并沒有將此看做“印刷錯誤”,而是將其視為“權威指導”,鄭重其事地將其列入期末試卷中。
郭學志所教的全班學生面對這道5分的題目“全軍覆沒”,這件事引起不少家長和學生非議。
2015年10月,郭學志在參加由區教研人員主持的一次教學觀摩會時,專門在會后請教出卷部門——區教研室的教研員楊老師,討論這道斷句題的斷法是否合適。慎重查看后,楊老師表示,這種斷法是有些不妥,但出卷時主要考慮的是與教材要求保持一致……
聽楊老師這么一說,郭學志坐不住了。他所在的牧野區尚如此,那么全市,全省乃至全國使用該版教材和教材指導的區域又當如何?
出于教師本能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讓郭學志無法繼續保持沉默。
2016年1月,在寒假的最后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家里,提筆給出版社寫了一封《如此斷句不妥》的信件——工工整整的毛筆小楷,足足寫了5頁。
信寫好了,卻沒有立刻寄出去。想起自己之前屢次提出教材修改意見時,不僅沒得到各級教育部門和教材編寫組的肯定,還被一些人嘲笑為愛出風頭,郭學志默默地把信件放進抽屜里。
“教育無小事,如果錯誤的內容不改正過來,不知還要貽誤多少孩子?”直到3月份,想到各大出版社又在準備印刷下學期的教材,郭學志猶豫再三,終于把早已寫好的那封信寄了出去。
寄出的信件石沉大海
在向北師大出版社寄出糾錯信后,郭學志還于4月份向區教研員楊老師報送了一份該信件的復印件。信件發出后,郭學志幾乎天天都在等回音。但遺憾的是,從發出信件直到秋季開學的近半年內,郭學志并未收到任何回復。
事實上,這并不是郭學志第一次糾正權威教材錯誤。擔任小學教師5年來,郭學志已經向國家語文教材編輯部門先后提交過4篇糾錯文章。
郭學志曾在新鄉市一所廠辦學校當過多年校長,2011年調到寺莊頂小學,擔任語文教師。
2013年9月,郭學志第一次接觸到北京師范大學版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這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已經沿用10年之久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備課時,他發現古文《楚王好細腰》中有一句“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被教材翻譯成“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郭學志認為,此處譯文錯誤有兩二:一是在戰國時期,人們吃飯普遍是“一日兩餐”,還沒有進入“一日三餐”時代;二是原文中沒有涉及一日幾餐的表述,“一日三餐”即便是正確,在這里也有“畫蛇添足”之嫌。
2014年2月17日,郭學志將他發現的這處錯誤分析及改動意見寫成《“一日三餐”不能這樣使用》一文,寄給北師大出版社編輯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的責任編輯張洪玲,并談了自己對此句翻譯的看法。張洪玲很快回信,表示收到來信,會考慮他的建議。
新學期開始后,郭學志發現教材將翻譯改為“所以朝中一班大臣都節制飲食,每天只吃一餐”。然而,出版社并未在教材后面注明修改原因,至今也未給郭老師任何回復。
責任編輯:xwzb
【「觀糧轉載」北師大出版社,又欠寺莊頂小學郭學志老師一個回復】相關文章:
「衛水」觀糧轉:欠的不止是“回復”03-09
「重陽節快訊」寺莊頂老年人過節★迎來市區文化事業領導03-09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邵志芳 課后答案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03-10
欠我一個擁抱美文摘抄12-09
你欠我一個微笑的愛情美文03-10
頂出一個春天作文03-08
「觀糧攝」這美麗的叫什么?03-09
你還欠我一個夢心情隨筆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