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
名魯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下面就有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篇(一)
上學期,我閱讀了《童年》這本好書,讀后感觸頗深。
這本書是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寫的名著,通過以自己為原型對孩童、少年和青年時期的命運進行了深刻描寫。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后,跟著母親、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里,生活得并不平靜,只有外祖母隨著關注著他。隨著不幸的事情相繼而來,十一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阿廖沙不得不走向社會獨立謀生,飽受欺辱,但都熬了過來,都因為是堅強不屈服的意志和信念在支撐著他。
阿廖沙的童年是那樣的坎坷,吃不飽、穿不暖、挨打,得到不家人的呵護,再看看我:同樣十一歲,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論做什么事嘴一張就喊媽媽幫忙,連最基本的洗手臉都要媽媽揪著小耳朵手把手來洗,爸爸經常批評我依賴性強,是生活和學習上的小懶蟲。
《童年》讓我深深體會到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要學會感恩,有付出才有回報,在學習上我們更是如此。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篇(二)
在寒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為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后,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著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不僅如此,在《故鄉》中為我們呈現出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小閏土,曾是該作者魯迅先生多么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后,還不是分出了地位階級,閏土還不是生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這不正表現出了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的情形嗎?
而那個以偷為職業孔乙己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最后死去,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沒有錢,但是渴望學習,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墮落。同時也讓我越發的敬佩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的一生。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篇(三)
在這個快樂的寒假里,我讀了《朝花夕拾吶喊》這本書。
《朝花夕拾吶喊》的原名是《舊事重提》,書中講了二十三個故事,在初中和小學就學過魯迅先生的《故鄉》魯迅的童年還是比較幸福的。
魯迅對家鄉和家鄉的每一個人都記得非常清楚,與故鄉的感情沒有因時間而生疏的,阿長被稱為長媽媽,發生的一些事由開始的仇恨而變成敬意,阿長去世時,作者特意寫了小時候和阿長之間的一些故事。
作者由社會現象來描述人間黑暗,反映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而自己有身單力薄無法抵抗,只能借用文字反映現實和阿長之間的故事,魯迅先生應該是認為文字的力量是偉大的。
魯迅沒有受那種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不迷戀紙醉金迷的生活,近墨者黑的例子也并不全都是。近墨者主要是看一個人的心靈如何。如果一個人的意志堅定,品格高尚在骯臟的環境中不但不會受其污染,反而更能顯示其高風亮節。魯迅這種近墨者而黑的精神令人敬仰,由此書可以聯想現在在近代社會又何嘗不是這種現象呢?現在社會尤其需要高風亮節的精神。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篇(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表現出作者由童年的玩樂到入學讀書的成長過程。第一部分寫在“我的樂園”百草園中游戲,描寫的很詳細,那里快樂、有趣,滿溢著生機與活力。第二部分寫長大了,不得不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讀書,作者抓住幾個記憶猶新的側面,寫書塾的景物、飽學又和藹的教師和孩子們尋找到的讀書之外的樂趣,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第二段景物描寫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個文章內容豐富,放得開,收得攏,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文章本身文體結構語言上的優點就更值得我們學習了。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摯,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向往著,無論現在能否實現。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350字】相關文章:
贊美魯迅的文章04-01
關于寫魯迅的文章04-03
贊美魯迅精神的文章04-01
魯迅描寫景觀的文章04-04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04-03
關于魯迅文章的讀后感04-03
關于魯迅的文章讀后感04-02
魯迅文章讀后感200字04-03
高考文章勵志文章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