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文章讀后感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下面就有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朱自清文章讀后感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朱自清文章讀后感篇(一)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春天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朱自清的筆下,也是充滿著生機,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都是那么有活力。
作者筆下的春景圖,使春天充滿了詩情畫意。運用了短句、排比、疊字、動詞疊用等手法,讀來朗朗上口。更加增強了這種詩情畫意。此外,文中的許多比喻、擬人的手法使春天更加的形象化。我仿佛看到了天真熱情、欣喜歡快的作者,以及一個生機勃勃、充滿詩意的春天。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春天是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的季節,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花兒在趕著趟的開放,家家戶戶的老老小小也都趕著趟的出來了。春天是充滿希望的。
春雨是尋常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是多么安靜又和平。春天的味道是青草的芳香。“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那是怎樣鮮嫩的綠啊!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讀完文章后,我眼前一片美景:桃花、杏花、梨花、野花伴隨著清脆的鳥叫聲,如同天堂一般。我愛春天!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美,也是對新生活新世界的憧憬和追求,表達了他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國家民族以及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決心。
朱自清文章讀后感篇(二)
正如書上所說“《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氣,拂過我們靈魂深處;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給文字注入了新生,為讀者打造了樸素流暢、清新自然的美。其各個時期的經典散文,使讀者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世界平凡中的美麗。”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們忽略,但他們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強大力量。這力量源自平凡,卻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顏!
讓平凡擁有“美麗”,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寫作宗旨。他以其獨特的方式寫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意境優美的圖畫,令人回味無窮!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詞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寫法營造出別樣氛圍,滿足感溢滿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語“歲月匆匆,有誰真正留意過愛的背影,有誰沒遇到過人生的冬季,又有誰的心不曾孤獨的飄零,走進這本書,然我們聆聽那槳聲燈影里秦淮河上的歌聲,駐足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隨著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麗的生命之春。”所給我的啟發:誰沒有過低潮時期、困難階段呢?誰又曾一直是一帆風順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人之常情。我認為,到那時,只有書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給予人的心靈最大的慰藉這是什么也無法取代的。正如吃飽飯的滿足感無法取代讀完一本好書的滿足感一樣。(亦或有人認為吃飯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書所無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舊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后仍然想著她、念著她,并給她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將內心壓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傾心交談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追悼亡妻。從日常瑣事中體現一個愛子敬夫的賢妻良母形象。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妻子多年操持家務卻無怨無悔的感激與愧疚,語言真摯感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人們往往會將一些東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觀察及體會,努力發現他們的美好,就會感到很滿足,不至于到老來一事無成!
朱自清文章讀后感篇(三)
我合上書,回味著他純熟、老練、獨特的用筆,總有種莫名其妙的快感。
他——朱自清,與我們這些文學大海中的一滴水相比,他在無垠的文海中算上占有一席之地了。若他能存活至今,創出的作品該令上帝、眾神為之傾倒,更是有一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他還是于1948年8月12日因病逝于北平。
他的散文在用詞上不免精雕細琢,嫻熟的技術使他膾炙人口的佳作更加有力、優美。他善于抨擊、打擊轉載自讀后感請保留此標記黑暗社會;也善于寫出情景交融、給人以身臨其境般感覺的作品留傳千古。稱他文學界一顆奪目的明珠一點也不過份。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的。縝密而嚴謹。“設眼有致”。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散文是長于抒情的文體,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尤應抒寫“作者心靈的歌聲”。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與他的抒情藝術分不開的。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敘事之中,追求一種“真摯美”。
在散文的創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寫實主義”的方法,注意抒寫自己的真切感受。都善于通過娓娓動人的敘事將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情意化”,質樸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以此獲得另一番抒情的“聲色”。
②、抒情與描寫相結合,追求一種“繪畫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較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筆描繪各種風景畫、風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就無所謂轉載自讀后感請保留此標記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種繪畫的美。他的寫景作品確實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經過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帶上了“個人”的色彩,現出一種繪畫美,使感情的抒發也愈具真切、細致。
③、抒情與議論相交錯,追求一種“理趣美”。
"理趣”就是詩與政論的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繼承了韓柳雜說的“理趣美”,又頗受魯迅雜文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敘事中有論理的美,在論理中有抒情的美。
總之,朱自清的抒情是與敘事、描寫、議論交織起來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題材的不同,而顯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摯“美”、繪畫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寫的寫景篇章則是細致綺麗,偏重于議論的雜感則見機智深沉。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賦于音樂美、詩美的同時,也兼有樸質無華、蘊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種美,這就是用詞的樸實和口語化。這正為他的為人不虛偽、不浮華、不講排場和客套。他曾說“用筆如舌”是文章的極境。他說富有“說話風”的作品“讀了親切有味”。
【朱自清文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朱自清寫景的文章07-21
朱自清愛國文章04-04
朱自清的時間名言11-25
朱自清惜時名言12-09
高考文章勵志文章04-03
夢想文章勵志文章11-26
銷售文章勵志文章11-26
經典勵志文章短文-正能量文章勵志文章04-06
水果文章-關于水果的文章-寫水果的文章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