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長笛入門:昆曲笛樂初探
為您整理了“少兒長笛入門:昆曲笛樂初探”,方便廣大網友查閱!更多少兒興趣相關信息請訪問少兒興趣網。昆曲的演唱對于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在字聲、行腔上,注重聲音的控制以及咬字發音并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并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在節奏上,節奏速度的徐疾,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于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曲在器樂編配的織體、橫向旋律潤飾手法(潤腔)上有其獨特的講究由于以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可以說,正是這種細膩委婉的“水磨腔”,塑造了昆劇演唱的美學特色。
昆曲經明代魏良輔等人的革新后,創立了的“水磨調”。與此同時,也確立了笛子為主奏樂器。昆笛演奏在與昆曲演唱的水乳交融中,形成獨特的演奏特點,表達了深邃的意韻,這些都使昆曲音樂更加典雅秀美、嫵媚迷人。
(1)昆笛是在與昆曲聲腔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美學品格
“曲笛”是因為伴奏昆曲而得名,在與“水磨腔”珠聯璧合中,產生了曲笛的演奏藝術。因此,有必要對昆曲的音樂表演進行研究。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昆曲笛子的演奏與昆曲特有的'潤腔有著緊密的聯系,昆曲有著豐富的聲腔演唱技巧,為了表達不同的情緒變化和角色,有帶腔、撮腔、帶腔、墊腔、迭腔、擻腔、豁腔、罕腔橄欖腔、頓挫腔等技術,為了與昆曲聲腔有更好的融合,也為了表達出劇情曲意,笛子必須使用不同的技巧與聲腔配合默契形成整體的藝術風格,發展出了顫、疊、震、打、贈、喚等細膩的手指演奏手法:還需要運用氣息的控制來演奏出不同的“腔”,因此形成了平穩悠長、強弱相宜、虛實相間、聲若游絲的氣息控制技術。
【少兒長笛入門:昆曲笛樂初探】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