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年需喚醒文脈詩心短文
新年需喚醒文脈詩心
作者:郭翰
(一)
放下手頭的工作,當我用心平靜下來的時候,感覺一股淡淡的烙守充盈于胸。思考生活,思考人生,追求一份內心的平靜,這是一種與自然貼近的美好感覺。
喚醒內心的真,讓生活充滿詩意,貼著心與心的花開花落,恰恰可以找到一種溫暖的向往;蛘哒f,很久也沒有這樣了。于是乎,真想提起筆,記錄著這種生活的體驗。
有人說,生活可以提取“厚重”,過去我一直也不相信。我們每天面對著紛繁復雜的生活,總有那么多事情讓我們惴惴不安。然而,當我們回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園子”里,找尋著一些失落或者驕傲的片段,“淺薄”慢慢消失,一切沒有了,傾心的熱愛,重拾了生活的初心,道與養,成為了主宰心靈的重要角色。
(二)
沒有一種美好的感覺,可以在書本里找到。我非常喜歡看富有哲理的文章,特別是那種能夠引起生活思考的經典,融入文化的深度,有種饑渴之感。因為把持著每一個詞句,都會找到生活中一扇敞亮的天窗。這不是故作高雅,恰恰是文心賦予的精神張弛。
但是,很多媒體網絡的發達,恰恰忘記了這樣一種雛印。浮躁、滾燙、直視、甚至是解饞。已經讓這樣一種文脈的初心,早已付諸歷史,緣起的衡量,成為了一種金錢和物質的標尺;蛘哒f,這是一種現實的需求,而恰恰這種需求滿足的同時,永遠成為了一種無法溝通的生活標準。
(三)
新年正好到來,看看那些具有時代影響力的媒體引導。周立波持槍有罪還是無罪?周立波罵郭德綱的經典語錄揭秘。然而,真正的屬于中國年的引導,卻很少看到能量釋放。
中國是文化大國,是傳統大國,是愛與善積累的歷史大國。一個名人一句調侃可以炒幾十天,一個藝人離婚可以深挖幾年,甚至幾十年。然而,真正屬于民眾的文化、民眾的冷暖,似乎都與自己沒有一點兒關系,或者說,新年到來之際,根本找不到一點兒影子。。
文脈、詩心究竟是什么?或者很多人一看到就會“討厭”。要說談論這些話題,已經越來越找不到依據。每個人都在說年味不見了,可是我們又覺得年味去了哪里?
十年前,很多人那時沒有錢,可是再苦再累,也要回家過年。如今,路網發達,開著私家車,回家越來越方便?墒青l村里,依然看不到太多年輕人的身影。上前一問,幾天春節過了,都要忙著自己的事業,無暇顧及父母,無暇顧及親人。捎點錢回來,都不來過春節了。似乎捎點錢,就可以彌補家人思戀的情懷。
(四)
確實,中國的進步,給每個人帶來了強大的震撼力。物質富裕,鄉村美麗,文化發達。然而,認真搜尋,失落的年味,依然需要逐步提升。嚴格來說,要把這種局勢扭轉,真正重啟每個人的幸福感,找回新年的味道,不僅需要每個人努力,還需要更多是啟動文化的影響力。
打開電腦,很多文化人也都會寫一些紀念春節的文章、詩詞。然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記憶的、童年的、感動的、呼吁的較多。而真正直擊分析如今現實的確很少,或者田際間確少之又少。
前幾天,看過一段網絡視頻,一家人千里迢迢開車回家看望父母,陪著父母過春節,而當父母把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來,正想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時,每個人都抱著手機搶紅包,無奈的父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神傷。
這就是現實帶來的無奈,也是親情次間的分離。于是,一種年味的淡化,必然就在每個國人心中,失去了魅力。年味真的淡了嗎?沒有,不僅沒有淡,而且幸福感越來越強烈。
(五)
今年,參加過一次文化“三下鄉”,偶感一種濃濃文化的鄉村,卻找不到很多值得贊揚的理由。因為我們都做得很少,沒有用一種內心的感動,去思考城市和農村文化的對接。而政府、社會團體、文化人這么做,真的是一種寶貴的實踐。這和了解生活,體驗城鄉對接一樣,認真去思考,就會看到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奮斗的方向。
每個人,都有一個空曠的世界,如何把我們的這個世界裝扮,那就需要我們要會去培植。當是春天,就會是漫天花海;當是草原,就會是草長鶯飛;當是大海,就會碧波蕩漾;當是黑夜,那不一定星星點點,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有句話說得好:“純潔的良心比任何東西都可貴。”這就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內心折射的思想。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個人只是一個個體,每天沉渣泛起,而又亮點頻落。我們得有自己的一個獨立個性。所謂的不忘初心,其實就是要真正的走進自己內心去,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純真世界。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虛華驕橫。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懂得落地生根、鄉愁情思。
新年不也是這樣嗎?回家過年,除了陪陪自己的親人,關鍵一點,勞累了一年,能夠回到自己親人身邊,看一看父母的笑顏,感受一下鄉愁的豐滿。也許到來年,不僅會更加投入工作,也會更加找到人生價值觀的構建。
(六)
這是一種文化的根脈,也是一種詩心的保留。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些一點,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坐標系上,蕩起生活的槳帆。
沒有誰是一帆風順,也沒有誰是真正強者。有了文化根脈,有了詩心萌動,就會有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年到來,我們就會有更多年味的愉悅,也會有更多寧靜的?,更有更多新年的美好體察,更有許多對人、對事的謙遜與恩賜。
如今國家要求創新與改革,要求發展與和諧。就是需要走進自己的生活,把一種對自己的責任,提升到社會的責任。真正的不忘初心,真正的找到屬于這個社會發展的文脈,用包容、善意、涵養,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文脈是一種守候,也是一種堅持,文脈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創新。有了這種文化的根脈,就會有一種對新年無限的敬畏與珍惜。多一些舍與,少一份貪欲,多一份圓潤,少一份恩仇。從人生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詩心,一種善意,更是一種渴望生活幸福的真美。
詩歌暖心
作者:郭翰
如果需要一種意向的精神支撐,無疑詩歌是最好的橋梁工具。因為在內心的世界里,永遠捆綁不了詩歌理想和追求。除非把詩歌當成一種框架,一種固定模式,但誰也做不到;蛘哒f,做到了,那意義又會在什么地方。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融合體,即使某些意識形態,或者說規范性的把握詩歌的重心,那也只能在一些邊緣上找到某種契合。比如報刊、雜志,或者說主流媒體,依然只是站在一種時代的大環境下,但總體要找到符合每位詩人的立足點,同樣是做不到的事情。
詩人就是作品說話,詩人就是一種時代的影響力。專注于屬于自己圈子,也依然把詩歌當成了一種信仰或者偏性。其實,真正的詩歌,一定需要時代的沉淀,就像礦層,時代給予的風雨,歲月增添的磨礪,也才能蘊含出耐人品讀的好詩。
但從文化的角度,需要把詩歌理解簡單一些。不能說,沒有好詩,就不能算是一個時代的詩人。因為詩歌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符合一個時代的心跳,能夠溫暖一群詩歌愛好者,同樣也是詩歌美好的集大成。
很多年來,筆者對詩歌沒有一種深層的理解,其實如今也只是走走風景,看是熱熱鬧鬧,真正理解內涵,估計還有很多路需要跋涉。但單單從學習的視角,也是一點自己的淺薄理解,不能深究,只要能夠讓內心多一些能量,能夠在時代的進步中感受一段美好,也同樣是一種詩歌的魅力贈與。
記得之前有人告訴筆者,說如今的詩歌是沒有生命力的。聽到這話,筆者思考了很多。首先,武斷的把詩歌未來和現在聯系,這是沒有遠見的行為。其次,誰也不是評判者,更不是未來歷史的“審判官”。相對于之前的比如很多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之類大詩人,確實現在看不了太多的前景。
然而,一個時代過去,物是人非,但詩歌的力量一定永遠存在,或許我們自己也無法知道,這是一個詩歌的偉大時代,還是一個詩歌沉渣泛濫的開始,可以說,都姑且不論。然而,說這話的人,又有誰擔負起了責任心。因為過多的擔心,恰恰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對時代的不信任。除此之外,沒有一個其他可能。
詩歌是一種自然,詩歌是一種友誼,詩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責任。任何一個大詩人,也不能說在詩歌的世界里,就是“最高峰”。因為這個衡量標準,永遠不能朦朦朧朧。一定要相信人民大眾,相信時光沉淀。
詩歌的虛無性,恰恰都有一個生活的影子,這些通過詩人的大腦,就會變成一種思想,一種智慧,然后進行折射,于是好詩歌的標準,也就有了一定的量尺。
好詩歌暖心,好詩歌啟迪人性。這是哲學的厚度,也是美學的感知。不管詩人的視角,是大愛、大美,疑惑是大智慧;貧w到個人的世界里來,也依然是一種活生生的現實需求,然后讓更多人激發生存的力量。
換句話說,詩歌是通靈性,有感知,那就是能在人們心里形成一股燃燒的火力。這種能量,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四季更替,依然如春風一樣,沐浴更多的溫馨。反映到人們的世界里,同樣引起一股溫暖的真性情。
因此,詩歌暖心,不能過于放大,只要能讓生活鮮活起來,能讓思想哲思照人,就應該算是詩歌最大的功勞。至于此時,還是過去,無數人能夠明白這樣一種詩意,詩歌都會是最大的贏家。
楊杰的“堅守”與“詩風”
作者:郭翰
在貴州,很多詩人已經忘記“主旋律”三個字的時候,突然被詩人楊杰拾起,這是一種富有戲劇性的現象。
楊杰,筆名小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理事、《貴州詩人》主編。作為一個70后,楊杰算是一個對詩歌很虔誠的人。在筆者書房里,有很多詩歌集子,有空時,或者就寢當下,筆者都會翻閱,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品讀別人思想的仰聞。其中就有幾本楊杰的作品《沒有退路是路》《大道出黔》《決戰貧困》《旺草堂》。
和詩人楊杰很熟,實話說,都是源于詩歌這個概念。四年前,貴州省詩人協會秘書長郭思思私下就推崇過幾次楊杰。在我心里,偶爾就會有一些印象,直到一次私人聚會上,真正看到這個如風般的男人,竟然對詩歌還會如此熱愛,甚至長期堅守。楊杰性格不是很安靜,大大方方,耿耿直直,似乎與詩人特質,就沒有一些聯系;蛘哌@也算是對詩人楊杰一個基本的性格勾勒了。
楊杰對詩歌確實很嚴肅,對生活也特別熱愛和執著。因此,給圈子和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堅守詩歌,蔚然形成了自己的“詩風”,這是一種難得的品質,或許與他一點就破的思想悟性,這也算是詩人群體中,一種獨特的風景。
泰山不畏懼老
他的心事和雄壯
被刻在半山的石壁
沖不走也抹不去——楊杰《泰山有心事》
這些年,貴州詩歌得到了極大發展,詩歌的熱度也與日俱增,詩人們的身影,也會在不同場合閃現。楊杰就算是一個很突出的詩人,除了很多新作品不斷涌現,特別是他對于貴州詩歌的貢獻,同樣是抹不去的一個點睛之筆。
貴州省詩人協會成立以來,楊杰就負責《貴州詩人》編輯部的工作,每天自己除了工作,還要打理《貴州詩人》雜志的一切事務,關鍵一點,《貴州詩人》雜志是一本民刊,很多細膩工作難度較高。但目前為止,《貴州詩人》出版的每一刊,不僅質量高,而且品質好,口碑也日漸高漲。可以說,這與詩人楊杰的很多付出,完全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我在你的西部
看見晨
爭艷春色
滴落芳芳心事
甚至那些豪放的花朵
也風花雪月
那么,我就提著酒
匍匐著讀你——楊杰《雄姿》
很多人以為,詩人就是自由無拘無束,甚至大大咧咧,或者是瘋狂的群體。這是一種業余眼光,更是一種誤讀。正是這些詩歌的虔誠者解讀生活,理智分析人性,我們也才能更加真實的找到美好向往。正是這種追求生活的動力,以及對未來現實的熱愛和飽滿的熱情,詩歌的熱度才有增無減。
記得楊杰在自己的詩集里說過一句話,“詩人的春天不只是思念,還有人生不能走低的立場和姿態”。這是一種思維的高度,也是一種詩歌的大視野。詩歌不是拘泥于人性和內心的那一點點。還有高屋建瓴的大美學、大德性,甚至還有哲學融合的大包容。
近來,我的牙
老是咬著自己舌頭
血,流很久
咽的時候
隱隱約約嘗到
變味的春天——楊杰《旺草,換一種稱呼叫痛》
從楊杰的詩歌角度,主要是敘事為主,但他融情于詩,也算是一種極致。一種枯燥的題材,一種淺顯的生活偶遇。楊杰都會通過詩意的手段,寫得激情而且升華。應該說,這是作為一個詩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和技術。通常來講,這個道理一般人不一定做得到。即使做得到,但真正的細節處理當中,也會看得出有粗糙的成分。但楊杰沒有,相反給人一種越寫彌深的感覺。
我手提這壺烈酒
壯行一部輝煌
恰好落在第18代王的堂屋
給他生14個兒子
全部征戰驍勇
戰爭中那些風雨
養不活百姓的平靜——楊杰《紫云秘藏“亞魯王”》
楊杰是一個軍人,從軍十余載,對于詩歌的干練,多了太多軍人的直接與曠達,或者說,是因為這段從軍的日子,讓楊杰更加多了一些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于是,就有了他不斷寫詩的能量和沖勁?梢哉f,這是歲月賦予他最直接積累。相對于詩歌來說,人的生活體驗,更是一種抹不去的軌跡。于是,楊杰常常在詩歌里,總是流露著一種扎實的內涵和底蘊。這是一個優秀詩人需要的情感和思考方向,更是一個相對來說,詩歌步伐走得較慢的地域土壤,應該孕育出來的胸懷與詩風。值得深深扎根的不是屬于自己的感覺,而是民眾釋放出來的需求和情懷。
億年前,上帝整理地殼
就愛上了這片山水
把發育完美的喀斯特
輕擱貴州最南的門
取一個秀美的名字茂蘭——楊杰《生命》
在貴州詩歌界,近幾年,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詩人的凝聚力特別強。很多詩人互相的聯系和交流也在進一步加深。這是一種很好的詩歌現象。這是一種團結向上的詩趣,也是一種力量合用的精神。大家跨越時光,跨越年輪,甚至是跨越了詩歌的孤獨感。敢于用一種情真意切的方式,融合詩歌的思想和路徑,進一步俯瞰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時間余久,詩歌聚合的力量就會越鏗鏘有力。至此,楊杰也算是一個有功之臣,為地方詩歌發展,不僅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動說話,也用最真的感情投入到地方詩歌的發展之中,這是文化發展的軟肋.楊杰不僅作品上乘而且真知灼見,且對詩歌發展也是無怨無悔付出和努力,這是真正的初心,也是誠心的付出。
著名詩人北島說過一句話:“是筆在絕望中開花,是花反抗著必然的旅程,是愛的光線醒來,照亮零度以上的風景。”詩人就是這樣一種群體,默默的思想,總會給人以光明,真實的語言,總是帶來世界的光輝。“我和這個世界不熟。這并非是我安靜的原因。我依舊有很多問題,問南方問故里,問希望,問距離。我和這個世界不熟。這并非是我絕望的原因。我依舊有很多熱情,給分開,給死亡,給昨天,給安寂。我和這個世界不熟。這并非是我虛假的原因。我依舊有很多真誠,離不開,放不下,活下去,愛得起。”
楊杰還是一個鄉愁很濃的詩人,鄉愁是詩人的初心,是詩人的情懷,從《旺草堂》詩集,我們也可以看出,楊杰對家鄉的熱愛,對自己身邊父老鄉親真誠的感情。甚至是一花一木,一草一葉,他都帶著真實的感情去撫摸,去解讀,甚至是去深入內心的付出與擁有。因此,有人說,楊杰是一個對詩歌非常專注,而且又非常激情的人。特別是這幾年,楊杰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水平,不僅多產,而且還有無數大手筆的思想深度。
近年來楊杰專門策劃的詩歌〔日懋園林杯〕全國詩歌大獎賽頒獎盛典暨全省電視媒體“走進白云”采風活動、“迎國慶、贊家鄉”詩歌朗誦會暨“龍騰匯川·詩照山海”(日懋園林杯)全國詩歌大賽活動、“舍不得鄉愁離開胸膛”主題系列長詩“突圍”推進活動等。這些貴州詩歌的大手筆,不僅在地方產生了極大影響,對于全國詩歌來說,也是一種很少遇見的影響力。
這不只是搭一個梯能過去的地方
或者一程簡單的煅燒就能穿越
當一切以旺旺的草命名的時候
就注定
今生的千瘡百空
唯有你的包容能熬歲月成璞——楊杰《旺草,我詩意的故鄉》
夜已深,當我默默守候這些文字的時候。真的無法把控稚嫩的思想,同時也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個人之見。但我沒有習慣,更沒有一點誠心的虛無。原本詩歌就是這么美好,詩人同樣也是和藹可親,甚至是更加的理解生活。當然楊杰也不例外,他作為一位優秀把控文字的詩人,更希望真心的筆跡,能夠“暖人心扉”,不管這種說法詩歌界如何定斷,但楊杰確實正在把詩歌做到極致。“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相信楊杰,也相信真心付出的信念。“堅守”不是“輕輕地來,又輕輕的走”,“堅守”就是“望斷天涯路”,他依然在“燈火闌珊處”,而在未來,未來必然“更是一層樓”。
(作者:郭翰,貴州大方人,現居貴州貴陽,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新聞發言人、副秘書長、時評人。大學期間開始寫作,曾在《散文詩》《星星詩刊》《貴州日報》《校園詩刊》《貴州民族報》等刊物發表散文、詩歌上百篇。文章獲得省內外征文獎20余次,文章選入《中國地理貴陽九人詩選》《貴州建省600年》《中國夢,我的夢》、《大道向陽》一書。目前從事媒體文化工作,文章主要有時評、散文、詩歌為主,文章常見于新華網、人民網、中國作家網、鳳凰網、新浪網、網易網、雅虎雜談、多彩貴州網等主流媒體網站。
2011年9月,獲得貴州省委宣傳部征文三等獎。同年11月,《鄉村不在寂寞》獲得中國散文家協會征文一等獎。
2012年6月-12月,連續6次獲得鳳凰網情感雜談征文獎,同年獲得鳳凰網十大寫手提名。同年11月,獲得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宣傳局主辦、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臺承辦的“十年發展、點滴印記”征文一等獎;
2013年1月,獲得貴州“解放思想,推動跨越”征文三等獎;
2014年6月,獲得貴州建省600周年征文三等獎。同年11月,獲得貴州省委宣傳部網絡辦公室“優秀時評人”稱號;2015年4月,《農村空房,誰在守望?》獲得人民網優秀文章獎勵。同年9月,《國學之道潤心田》榮獲首屆“孔學堂”杯征文三等獎;
2016年1月,榮獲中共貴州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辦公室先進個人稱號。
2016年6月,獲得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貴州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多彩貴州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記憶:網上重走長征路”——“新長征故事”征文大賽二等獎和三等獎
2016年10月,獲得多彩貴州網“優秀時評人”稱號)
版權作品,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新年需喚醒文脈詩心短文】相關文章:
喚醒12-09
新年絮語短文04-03
心放精美短文04-03
新年祝福詩散文12-07
新年簡短文案05-24
新年祝福打油詩01-05
喚醒的作文12-24
暖心簡短文案10-09
心能走多遠短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