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至理明言格言

時間:2022-12-09 10:58:45 格言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至理明言格言大全推薦

  至理明言格言大全

至理明言格言大全推薦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接受正確的意見如登山一樣的難,接受錯誤的意見像崩山一般容易。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季冬紀

  石頭可以被擊碎,但不能改變其固有的堅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原有的紅色。引申指高貴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驗而絕不改變。

  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禮記·坊記

  尊重他人勝過自己,先為別人著想。

  不食嗟來之食。—禮記·檀弓下

  雖窮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嚴,不接受帶侮辱性的施舍。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漢·司馬遷史記

  先考慮國家大事,然后再顧及個人恩怨。

  至誠則金石為開。—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

  真誠所至,最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打動。

  疾風知勁草。—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猛烈的大風中展現草的剛勁,引申指越惡劣的環境越顯堅貞的品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寧靜修身,節儉修養品德。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

  抵御寒冷沒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別人的誹謗,沒有比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更有效的了。

  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晉·陳壽

  人誰能不死,為國捐軀,大忠大義。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諸葛亮后

  不辭勞苦,默默貢獻,至死方休。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北齊·劉晝劉子

  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的紅色,蘭草可以被焚燒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變它的潔白,金可融但不能改變它的剛韌。引申

  指堅貞的品格永不會改變.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藥北齊書

  寧可像玉被擊碎,也不做一塊完瓦,引申指寧可保全氣節而死,也不愿茍且偷生。

  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好事就積極參與,壞事就立即離開。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唐

  水源潔凈,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則影子也直。

  士窮乃見節義。—唐·韓愈

  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窮困之時愈發顯現出來。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唐·韓愈

  不懼怕為正義而死,不因僥幸存活而心喜。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唐·韓愈

  一個人的名聲好壞是由大家決定的。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饑渴。—唐·韓愈

  痛恨壞人壞事像仇敵,看見好人好事像餓而求食、渴而思飲一樣迫切需要。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抨擊惡行,表彰善舉。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唐·柳宗元

  品德修養破敗了,其余的事也就像瓦片一樣破裂,意指品德修養是的根本。

  火不侵玉。—唐·劉禹錫

  火不能燒灼玉石,意指邪不壓正。

  烈士之所以異于恒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唐·劉禹錫

  剛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能保持節操,堅持正義。

  修身?行,言必由繩墨。—宋·王安石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檢查自己的行為,言出必須符合準則。意指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違背道德準則。

  君子出處不違道而無愧。—宋·歐陽修

  有品德的人無論做官還是閑居都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所以問心無愧。

  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宋·歐陽修

  寧可為正義而死,也不茍且偷生,而是視死如歸。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宋·歐陽修

  廉潔知恥是一個正人君子最重要的節操。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宋·歐陽修

  不知羞恥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宋·歐陽修

  痛斥邪惡小人全無羞恥之心。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

  善與惡就像火和水一樣完全對立,不能并存,意指有德才之人當疾惡如仇,有鮮明的是非觀念。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

  意指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宋·蘇洵

  意指在鎮靜沉著,在突發事變前毫不驚慌失措。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

  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壞事,一件就足夠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壞事一件也不能做。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

  一個人做好事,不必自夸,周圍的人也會稱許;一個人做壞事,不必自毀,周圍的人也會詆毀,意指一個人的言行好壞瞞不過周圍的人。

  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宋·蘇軾

  英雄豪杰必定具有超過常人的節操。

  涅于混濁而不緇。—宋·蘇轍

  雖然被混濁侵染依然不黑。比喻品格高潔,不受世俗污染。

  不以私愛害公義。—宋·蘇轍

  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而損害公正道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

  蓮生污泥而纖塵不染,沐浴清水,艷而不妖。此處以蓮花的潔凈比喻君子的節操。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宋·朱熹

  心中不胡思亂想,就不會輕舉妄動。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

  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為國事憂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讀書人應當心懷天下。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明·馮夢龍

  對于一個有才德的人來說,錢財不過是糞土,仁義才千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馮夢龍

  接受了別人的委托,就要忠實地去辦理。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顧炎武

  保衛國家,雖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

  極言祖國山河之可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吳研

  國家興亡大事,每一個人都有。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清·程允

  強調行善棄惡的意義。

  立志篇(23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自然界的萬物都在剛健地運動變化,一個有品德的人也應當自強不息。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統帥三軍的將領可以被人奪取,但是人的意志卻難以動搖,指人應當有堅定的意志。

  后生可畏。—論語·子罕

  年輕人有銳氣,朝氣勃勃,不能輕視。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之人。

  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Kou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尸子卷下

  虎豹的幼獸雖然皮毛還未長出花紋,但已有吞食牛的氣勢;天鵝的幼鳥雖然羽翼未豐,但已有遨游四海的志氣。指從小應當有大志向。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漢·司馬遷

  不飛便罷,一飛便沖天而起;不鳴則罷,一鳴則令世驚異,喻指要干就干一番大。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漢·司馬遷

  小小的麻雀怎么理解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漢·徐斡

  君子不為年紀將衰而憂慮,而憂慮自己的意志倦怠。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宋·范曄

  有志氣的人終究能成功。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曄

  男子漢應當戰死沙場,豈能死在兒女手中。喻指男子漢當懷四方之志。

  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晉·陳壽

  蛟龍一旦得到云雨就會騰空而去,終究不會長久屈服于池塘之中,意指有才能的人終將有所作為。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以害大。—晉·陳壽

  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停止;謀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計較小利而妨礙大事。

  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矣。—晉·葛洪

  登山如果不畏艱險而止步,必能達到頂峰。

  天生我才必有用。—唐·李白

  堅信自己的天賦之才必有大用。

  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宋·蘇軾

  能成就大業者,不僅有超過一般人的才華,也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宋·蘇軾

  感嘆壯美如畫的江山,引發了無數英雄豪杰的雄心壯志。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宋·蘇軾

  應當抱定志向不動搖,以此成就可能建樹的大功業。

  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元·劉廷振

  神馬在天空奔馳,步伐不同凡俗。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說第一等話,抱第一等識。—明·呂坤

  意指要高標準要求。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如果沒有堅定遠大的志向,天底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英雄出少年。—清·吳敬梓

  少年人要從小立下雄心壯志。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

  不計較一時得失。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清·程允

  只要還存一口氣,就不能讓自己的意志稍有松懈。

  好學篇(57則)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

  喜歡提出問題向別人請教,知識就豐富,自以為是,知識就淺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比喻一個人品德的進修砥礪以及學問的研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思想敏銳而勤奮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讀書不思考,問題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讀書,精神就會疲倦。指要有所收獲就應多讀書勤思考。

  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

  聽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喻善于學習,會動腦筋。

  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

  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從中學到新的知識。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努力學習而不,教導別人而不疲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也很高興,指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我曾經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沒有什么益處,不如去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

  發憤學習而忘記了吃飯,的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有限而知識無邊無際。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返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

  強調對于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修

  強調沒有比培養人才更好的了。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比喻經過努力學習可以超過前人。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強調學習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孟夏紀

  善于學習的人,借用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獨自一個人學習而不與朋友一起探討,往往孤陋寡聞,強調互相交流和互相促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學習就不明白道理。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雖然有美味佳肴,不親自品嘗就不知道個中滋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認真去學就不知道其好處。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才知道自己學識不夠。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禮記·學記

  在求學的所有方法中,尊師最難做到。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禮記·學記

  會提問題的人,就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砍容易之處,然后再砍結。喻要循序漸進。

  謂學無暇者,雖暇亦不能學。—淮南子·說山訓

  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的人,雖然有空閑也不會去學習。引申只要想學習,總能擠出時間。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不學習就不能成功,不請教別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漢·王充論衡·量知篇

  胸無學問,如手中沒有錢一樣。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人有了知識學問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漢·劉向說苑·建本

  少年好學如同初升太陽那么鮮亮;壯年好學如同中午的陽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學如同燃燭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奮治學。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

  書經過熟讀,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意林引物理論

  人學習知識如同渴了飲水,多飲則水多,少飲則水少。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學習如種樹,春天賞花,秋天收獲。首先可以玩味自得,還可以所有成就

  學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篇

  學習的人多如牛毛,學業有成的人很少。即學業成功是不容易的。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知識最有。

  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唐太宗語

  玉石雖然有的質地,混雜在石頭之內,不經過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頭一樣。引申為人縱有良好潛質,不努力修身學習,也不會有成就。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柏學士茅居

  欲求富貴,必經勤奮刻苦,好男兒當飽讀詩書以闊胸懷。

  業精于勤,荒于嬉。—唐·韓愈進學解

  學業精進在于勤奮,學業荒廢在于懶散。

  未嘗一日去書不觀。—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

  表示日日勤讀不輟。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唐·韓愈師說

  沒有貴賤老少的分別,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師所在。

  圣人無常師。—唐·韓愈師說

  意指圣人善于向各種人學習。

  不恥相師。—唐·韓愈師說

  不以從師學習為恥。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既然學了又怕不繼續。

  強學力行。—唐·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刻苦學習,努力實踐。

  學問勤中得。—宋·汪洙神童詩

  學問是靠勤奮讀書得來的。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宋·歐陽修雜說三首

  君子學習難道可以稍有懈怠嗎?

  人之才,成于專而毀于雜。—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人才的培養,成功在于專心致力,而于雜學而不精。

  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庸言

  學習而不懂得融會貫通,不是好的學習方法。

  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宋·朱熹學規類編

  學習應該有自己的創見。

  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義

  讀書最可貴在于循序漸進,最后達到精通。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宋·朱熹學規類編

  讀書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有專心致志,虛心探索,深刻領會,才能受到成效。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寒冷的季節,眾樹凋而松柏青翠依舊,引申指越在艱苦中越能見人的品格。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才德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有人追隨。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眼見正義的事卻不做,乃缺乏勇氣。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怎么能夠沒有信用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有道德之人總是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人為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貴不生淫亂之心,貧賤不改節操,武力不會屈服。引申指具有堅貞不屈的意志,不因任何外部而改變。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懼怕死亡,勇士不懼怕掉腦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同天下人共樂憂。

  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

  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

  有德不可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高尚的道德不可戰勝。

  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接受正確的意見如同順流而下,非常快意。

  私仇不及公。—左傳·哀公五年

  不因私廢公。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池塘的水為什么如此清澄,因為源頭不斷流來活水。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方能進步。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宋·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

  把書閑置不讀,說起話來沒有底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明·顧炎武日知錄卷七

【至理明言格言】相關文章:

教師勵志格言經典格言04-11

格言大全:關于珍惜時間的格言10-29

愛心的格言05-11

友誼的格言05-11

精選的經典人生格言04-06

人生格言精選04-08

快樂的格言05-11

經典愛情格言05-11

經典幸福格言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