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水質的調查報告
水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物質之一,水能滿足人們最為基本的機能,萬物生長也是必須要通過水資源的滋潤。如今水質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朋友們要多加保護現有的環境。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資料,歡迎閱讀。
篇1:廣東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
在市縣級領導帶領系,一起來廣東水庫開展調研,主要目的是針對當前嚴峻的旱情形勢,進一步了解水庫水資源保護、大型灌區建設和水庫在當前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中發揮的作用等情況,分析形勢、克服困難,明確下步工作要求,推動水庫水資源保護工作做得更好,效益發揮得更好。
對水庫近期各項工作的基本估價
(1)工作思路比較清晰。通過實地調研,我深切地感受到,水庫管理局立足于發揮水庫的功能作用,把抗旱減災作為當前的重點工作,超前謀劃、及時安排,保證了灌區的抗旱用水需求;把水資源保護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水庫水質總體上保持在二類水質;把推進大型灌區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積極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啟動實施了大型灌區
廣東灌片一期工程項目建設;把提升水庫和灌區運行管理水平作為根本任務,落實責任、強化管理,確保了水庫和灌區的安全有效運行。總體上看,工作思路清晰,工作重點突出,工作安排立足實際、著眼長遠,能基本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3)水資源保護成效初步顯現。去年,水庫水體顏色發生異常變化,水資源保護的壓力空前加大。面對困難和問題,水庫管理局新班子站在全局的高度,帶領全體干部職工緊緊抓住水資源保護這一重點措施。
分析形勢,查找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水庫工作
水庫各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形勢不容樂觀,依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還必須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認真落實各項措施,才能確保水庫各項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真正發揮水庫應有的效益。
(1)抗大旱和長期抗旱功能發揮不足。抗旱和灌溉是水庫的重要功能,但由于去年以來降雨偏少,水庫來水量小、蓄水少,上游來水僅1.73億立方米,為多年平均來水量的50%左右;目前水庫蓄水量僅1.7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0.51億立方米,可利用的僅1.17億立方米。如果干旱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像今年降雨量持續偏少,水源將成為最嚴重的問題,同時由于灌溉面積有限,水庫抗大旱和長期抗
旱能力受到嚴峻的考驗。我們務必認清這一現狀,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增加徑流區植被,涵養水源,增加來水量;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擴大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庫的抗旱功能。
(2)水資源保護工作困難較大。水庫承擔著城市供水任務,但由于徑流區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群眾生產生活方式落后,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同時,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相關保護責任還不夠明確,保護措施還不到位,水資源保護效果還不十分明顯,水質安全問題仍然存在。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務必整合項目資金投入,強化保護措施,切實保護好水庫水資源,確保水庫水質保持在安全飲用標準以上。
(3)大型灌區灌溉設施不配套。在前一階段的抗旱救災工作中,水庫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灌溉設施不配套、有水不能用等問題,尤其是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我們必須以這次抗旱救災為契機,在管好用好現有灌區工程的基礎上,下更大的決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緊緊抓住中央擴大內需、增加水利投資的重大機遇,主動爭取和大力推進大型灌區建設,盡快扭轉灌溉設施不配套的局面。
(4)灌區分級管理不夠到位。在這次抗旱過程中,灌區清淤工作成效明顯,但仍然存在工作滯后、灌區工程帶病運行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基層同志認識不足、職責不清、工作不夠主動,渠道維護保養措施不夠有力。對此,我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強化灌區分級管理,確保供水暢通無阻。
突出重點,積極而為,努力抓好水庫的各項工作
當前,加強水庫水資源保護,充分發揮水庫的功能,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工作任務還相當繁重。大家必須以只爭朝夕、雷厲風行的作風,堅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搶時間、趕進度,一項一項抓好落實,扎實推進水庫各項工作的開展。
(1)全力做好抗旱救災工作。旱情就是命令。當前,全市的抗旱救災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恪盡職守、顧全大局,切實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協調組織到位、職責任務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全力投入抗旱救災工作。同時,要緊緊抓住中央擴大內需、增加水利投資的重大機遇,加大向上匯報銜接力度,盡快啟動大型灌區昭陽灌片一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整個灌區建設。
(2)多措并舉,多管齊下,進一步加大水庫水資源保護力度。保護水庫水資源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來完成保護任務,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水庫管理局要加強統籌,積極協調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水質安全。要認真做好水庫水資源保護十二五 規劃,明確優先項目,突出重點,穩步實施。要加大協調力度。要加強調研,在徑流區大力發展經濟林果,增加植被,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要著力實施水保項目,盡力控制或減少水土流失;要加強環境監督執法,規范處理各種垃圾,確保徑流區河流不受污染;要加強水質監測,及時準確提供準確的監測數據,便于隨時掌握水質情況。六是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建立 三八 生態林和 五四生態林等,切實改善和保護庫區、徑流區生態環境。
(3)全面提升水庫運行管理水平。水庫管理局要增進團結,強化機關內部管理,加強干部職工教育和隊伍建設,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要嚴格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在5月1日前完成水庫管理局的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同時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爭取實施城市和電站供水價格改革。要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對策措施,強化經營開發與管理。要嚴格程序、科學調度,加強監測檢查,開展水庫大壩安全鑒定等工作,確保設施設備處于良好狀態,保證大壩安全運行。要落實責任,強化安全生產管理,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4)切實加強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設。大旱之后必有大澇,務必積極做好防大汛的準備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完善防洪預案,從抗洪搶險組織程序、工作責任和各種險情下的防、搶、撤 處置措施等方面進一步細化,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要加強對預案的宣傳和組織演練,做好預案準備工作。二是要按照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原則,創新管理機制,加強技術培訓,備足備齊防汛物資,確保防汛搶險需要。三是要大力加強防汛通訊預警設施建設和管理,搞好現有設施設備維修養護,保證正常運行。四是要加強值班工作,密切關注天氣和汛情變化,加強災害性天氣及汛情、水情的預測分析和會商,做到準確監測、科學預報、及時預警、快速發布,為防汛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進一步加強對水庫的規范化管理。建是基礎,管是關鍵。要確保水庫的安全運行,必須健全規章制度,搞好水庫的規范化管理。一尤其是以徑流區群眾、學校為重點,開展經常性、重點性的宣傳,進一步強化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公眾的環保義務,切實搞好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四是要加強科學調度,充分發揮好水庫的綜合效益。要做好統籌規劃、合理調蓄,努力做到既能多蓄水、又能安全度汛,既能保障生活用水、又能提供生態用水,既能保障城市供水、又能兼顧農業灌溉,力爭水庫的各項功能效益實現最大化。
調研的幾點體會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加強水資源管理,有效地解決水資源短缺,是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水資源保障為基礎,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原有之意。30年來我市累計投資60余億元,相繼完成了引碧、引英入連供水工程,有效地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但根據對我市現狀供水能力分析20XX年和2020年我市缺少量將分別達3.3億立方米和5.4億立方米。因此,在大連區域內已無較大規模水資源開發項目的情況下,我市正投巨資實施大伙房水庫輸水入連工程。因此,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沒有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水資源,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多年來,我市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近10年來社會GDP年遞增15%以上,用水量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的需求,城鎮生活用水增長較快。再加之農業用水效率普遍不足,城市用水跑冒滴漏 仍很嚴重。資源有限,發展無限。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增強全民節水意識,提高各行各業的用水效率和效益。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必須為之努力的歷史性任務。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維持人類生存與生態平衡的先決條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水資源既是一種動態的循環系統,又是一種極為脆弱的'自然資源。如水生態環境遭到肆意破壞或污染,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受到嚴重威脅。破壞水生態環境是極易的,但欲恢復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不可能的。大連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地區,一旦水環境遭到破壞,后果不堪設想。對此,我們必須高度戒備,努力營造和維護一個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增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
非常規水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是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大連地區可利用的非常規水資源主要是海水和中水。目前,我市在海水利用方面,在全國處領先地位。但在中水利用方面還不盡人意。我市現日處理能力37萬立方米,但中水回用量不足1/3。中水是國際公認的 第二大水源 ,可替代優質水用于諸多方面,是其他非常規水資源不可比擬的。中水的利用效率,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集中表現,這必然也是我市應著力抓好的一項重要任務。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發展之本。只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才能為大連地區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可靠的支撐和保障,才能讓廣東發展的更好,讓廣東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篇2: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水的質量決定了生命的質量。我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然而,水則與此息息相關。為此,我們夢痕假日小隊開展了一次關于西湖景區各水源質量的調查實驗活動。
1、西湖的水文特征
西湖的底質是由含有機質特別高的湖沼沉積而成,屬于粉砂質粘土及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為泥炭層及沼澤土層,最下層為基底粉石砂層。
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k㎡,湖中島嶼面積6.3k㎡,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泥濘最深處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著救生衣物。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了6.5k㎡,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
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后,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二、調查方法
1、調查法
實地調查太子灣公園的珠簾壁瀑布、花港觀魚、曲院風荷和游船碼頭,用醫療檢驗瓶采集水樣。
2、實驗法
用PH試紙實驗西湖水質是否達標
3、資料收集法
從網絡、書刊、雜志等渠道調查污水給人體、動物帶來的危害。
三、對西湖水質的調查結果
1、珠簾壁瀑布
我們發現,珠簾壁瀑布的水遇到PH試紙后,試紙變成了青綠色的,青綠色代表堿性,說明珠簾壁瀑布的水含堿量高于標準水源,但沒有高太多。
2、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的水在遇到PH試紙后,試紙呈黃色狀態,與原來并無不同。
3、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中荷花池中的水也保持著良好的狀態,PH試紙顏色無變化。
4、游船碼頭
游船碼頭的水或許是因為游客在里面吐痰、洗手,還亂丟垃圾,導致這兒的水含堿量高于標準水源,試紙呈綠色。可見,這兒的水質量不太可觀。
四、對西湖中的生物觀察結果
經過對西湖旁生物生長活動的觀察,我們發現,在健康的水源處,長著很多水草,水草都碧綠碧綠的,隨著水的流動而擺動著,魚兒也逍遙自在的生活著,在水草中游來游去。而在游船碼頭這種游客聚集的地方,情況卻不太樂觀,經常有游客在里面吐痰、洗手、亂丟垃圾,嚴重污染了水資源,雖然也有水草,但畢竟比那些干凈的地方差多了,魚兒也很少,總是讓人感覺沒有那么富有生機。盡管每天有工作人員坐船從水里打撈垃圾,但可見效果仍不太理想。
五、資料整理
1、在干旱地區,一年的降雨量遠遠不夠灌溉農田,而一些污水廠又把沒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向江河湖海,導致許多農田由污水灌溉,有毒物質通過這些被污水灌溉的農田長出來的果實,進入到人體,從而嚴重威脅到了人體的健康。
2、一些污水廠又把沒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向江河湖海,污染了水資源,水生動物因此大量死亡。以捕魚為生的動物斷了食物鏈,將瀕臨滅絕。
3、當水受到污染,會危及到水生生物生長和繁衍,并造成漁業大幅度減產。如黃河的蘭州段原有18個魚種現已絕跡。自1987年以來連續3次發生的死魚事故,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萬元。我國淡水捕撈量50年代為60萬噸,60年代為40萬噸,70年代為30萬噸„„由于水體污染也會使魚的質量下降,據統計每年由于魚的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300億元。
4、污水蒸發后融入空氣中,影響空氣質量,也影響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
5、 污水中還含有一些可致癌物質。據統計水污染引發的癌癥死亡率90年代比30年前高出1.45倍。飲用受污染水體的人群,癌癥(主要是指肝癌和胃癌)的發病率比飲用清潔水的高61.5%左右。
6、營養型污水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引起水生植物的過渡增殖,打破原有水體生態平衡,導致水生動植物因缺氧的死亡,而死亡的動植物尸體的分解,會形成水體的正反饋調節,直到整個水體系統崩潰。
六、總 結
1.物理處理法
通過物理作用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廢水處理法,可分為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和篩濾截留法等。以熱交換原理為基礎的處理法也屬于物理處理法。
2.化學處理法
通過化學反應和傳質作用來分離、去除廢水中呈溶解、膠體狀態的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廢水處理法。在化學處理法中,以投加藥劑產生化學反應為基礎的處理單元是:混凝、中和、氧化還原等;而以傳質作用為基礎的處理單元則有:萃取、汽提、吹脫、吸附、離子交換以及電滲析和反滲透等。后兩種處理單元又合稱為膜分離技術。其中運用傳質作用的處理單元既具有化學作用,又有與之相關的物理作用,所以也可從化學處理法中分出來 ,成為另一類處理方法,稱為物理化學法。
3.生物處理法
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的廢水處理法。根據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處理法又可分為需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類型。廢水生物處理廣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處理法,按傳統,需氧生物處理法又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類。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種處理單元,它有多種運行方式。屬于生物膜法的處理設備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以及最近發展起來的生物流化床等。
4.生物接觸氧化法
用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廢水,即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在生物反應池內充填填料,已經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經填料。在填料上布滿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廣泛接觸,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凈化。最后,處理過的廢水排入生物接觸氧化處理系統與生活污水混合后進行處理,氯消毒后達標排放。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介于活性污泥法與生物濾池之間的生物膜法工藝,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同浸沒在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這種曝氣裝置稱謂鼓風曝氣。
篇3: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開化市位于浙江西部邊境(東經118°01′-118°37′,北緯28°54′-29°30′),地屬衢州市,是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為生態優良的休閑天堂。擁有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和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80.4%。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水標準。開化屬浙西中山丘陵,溫暖濕潤,降雨量1814毫米,日照時數1712.5小時。全境峰巒重疊,山嶺連綿,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常年平均氣溫16.4℃,晝夜溫差平均為10.5℃,年降水量達1814毫米,無霜期252天。素有“中國的亞馬遜雨林”之稱。 處于閩、浙、皖、贛四省邊界旅游“金三角”中心,是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的天堂。身為開化人的我自然無比自豪。那么,為什么開化擁有如此之好的生態自然環境呢?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決定對其進行探究。
二、探究的目的
1、探究開化縣優美的生態環境與所處地理位置和地貌的關系
2、探究開化縣水質優良的原因
3、思考開化縣旅游開發
三、探究工具及途徑
1、通過查找資料明確開化縣地理位置
2、利用網絡及查閱相關資料探究開化縣地貌的形成
3、走訪錢江源、古田山等著名景點,觀察其地質結構,取山泉水化驗并獲取其水質情況;走訪水利局,獲取相關資料。
4、撰寫調查報告,得出結論
四、探究過程
查找資料
地形地貌:
開化山地具有典型的江南古陸強烈上升的地貌特征,谷狹坡陡,山脊脈絡清晰,其中≥25°的.陡坡面積172.99萬畝,占51.77%。全縣按坡度級分類,坡度在46度以上的險坡 6.5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1.97%;36°~45°的急坡55.91萬畝,占16.73%;26°~35°的陡坡110.51萬畝,占33.07%;16°~25°的斜坡93.42萬畝,占27.96%;6°~15°的緩坡36.18萬畝,占10.82%;5°以上的平坡為31.58萬畝,占9.45%。
開化縣境內共三條山脈,為白際山、懷玉山和千里崗。
白際山發脈于浙江省淳安縣余家鄉與安徽省休寧縣白際鄉交界的白際嶺(海拔1208米),在休寧縣內西南行15公里到馬金嶺(1130米) 再西南行11公里,折向南走9公里后,進入開化縣境內。巍峨高大的花崗巖山體,聳立于縣西北部的齊溪、何田、長虹、蘇莊諸鄉鎮,連綿46公里,為浙江省白際山中山山脈之南段(北段在臨安縣、中段在淳安縣)。有千米以上山峰25座,其南段最高峰為齊
溪鎮的外溪崗(1276米),往西南6公里有蓮花山,主峰傘老尖(1145米),為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白際山南段有四條呈西北往東南走向的支脈:一是馬金嶺,二是高樓尖,三是馬金溪與池淮溪的分水嶺,四是白象尖往南一分支,均為開化西北各鄉的自然分界。
清光緒《開化縣志》載:“懷玉山由贛省三清發脈,為開邑之來龍”,即指江西省玉山縣境內的三清山主峰玉京山(1816.9米)。北行15公里,進入開化縣境內,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1座,為楊林、桐村兩鎮與江西的界山。懷玉山脈進入開化后,有兩個分支,一支往東經過1135米、1143米、1146米、1027.1米四座無名高峰,總長7公里到達菜刀崗(1114米)再往東北2公里即為南華山(1166.2米),又東9公里,盡于龍山溪,為楊林與桐村兩鎮之分界。另一分支沿北經中黃崗、豪嶺關(340米),銀嶺關280米,盡于小關。為開化縣楊林鎮與江西省德興縣的境界。
千里崗山脈,斜貫浙西中部,有一條從杭州到開化之間多條山嶺的復式山地,山嶺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東南為蘭江,西北為新安江,長280千米,寬約40千米,山地內部多丘陵盆地,巖溶地貌特別發育。其南段即為千里崗山脈。由淳安、常山兩縣的邊界進入開化縣境。其主峰磨心尖(1522米)在常山縣境內,往西3公里即為開化縣最高峰白石尖(1453.7米)。
形成原因:
開化縣境域,因新地質構造運動作用,形成四周高,中間低,整個地勢,自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的基本地貌格局。具有典型的江南古陸強烈上升的山地特征,切割作用明顯,山脊脈絡清晰。由于受下古生界加里東旋回的影響,出現焦坑口—陰山壩,薛家嶺—華埠,里洪丘—泉坑三條斜交斷層,控制龍山港、池淮港、馬金溪三條水系的形成。除沿河分布小面積河谷平原外,其它均系高低起伏,綿延不斷的山丘。
水質水系:
開化縣地下水質評價主要是指淺層地下水(含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經分析評價,開化地下水為重碳酸鹽類鈣質水,水質較好。基巖裂隙水多為未受污染的優質水;河谷孔隙水極大部分未超標,基本未受污染,可作為生活飲用水;而淺埋孔隙承壓水,由于原生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因素的影響,一般說水質較差,為基鐵、氨根、總硬度、氯化物超標。
綜上所訴,開化縣的水質極好,而這些與其上流森林覆蓋,土壤肥沃有關,因此,也可見開化縣生態保護之好。
開化縣主要河流屬錢塘江水系。有馬金溪、池淮溪、龍山溪、馬尪溪,流域面積2092.11平方公里,其中開化境內1947.16平方公里。四溪均在華埠鎮匯合,入常山境。另外,屬于長江水系的蘇莊溪和下莊溪注入江西省樂安江,流域面積261.85平方公里。屬于新安江水系的東坑溪,溪長8.5公里,流域面積9.65平方公里。
1、馬金溪,又名金溪。發源于浙、皖、贛三省交界的開化縣齊溪鎮,海拔1144米的蓮花尖。流至西坑口,與安徽省休寧縣龍田鄉流入境內的龍溪匯聚成河。
自北向南,逶迤而下。全長104.17公里,河道比降5.92‰,流域面積1067.46平方公里。
該溪峽谷較多,谷窄流急。自西坑口至霞山鄉25公里為齊溪峽谷,兩岸山高坡陡,巖石裸露。再南流密賽至龍潭三公里流程為密賽峽谷,兩岸高山夾峙,中間碧水似鏡。縣城以下,至華埠谷地平原全長約25公里的河道,河寬水深,宜于通航。
2、池淮溪源出江西婺源縣大鳙嶺頭東麓,主峰海拔1060米。起點為江西婺源縣之坳頭村,高程750米。入常山港。河長53.8公里,河道比降9.27‰,流域面積413.03平方公里。該溪河床多為卵石沙,自虹橋村以北長虹鄉河段,床巖石裸露,河道狹窄,兩岸高山陡峭,水流湍急,僅18公里落差卻有164米。
3、龍山溪,發源于楊林鎮王山,古名云霧山,主峰海拔1143米,起點為王山東坡,高程730米,山中樹木蒼郁,植被茂盛。
4、馬尪溪,發源于海拔1454米之白石尖,西麓起點黃谷鄉林場,高程為970米。注常山港。河長56.7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5.3‰,流域面積為278.78平方公里。
5、葉溪:發源于華埠鎮雙林村與常山交界之葉溪嶺,海拔300米。自雙林出流經許家源,從漁塘村出口注入常山港。河長10.4公里,河道坡降為9.13‰,流域面積為36平方公里。
6、東坑溪發源于黃谷鄉東坑村,流經東坑、伏塢、姥女辛坑等村,于淳安縣大源村,匯楓樹嶺溪,注新安江。該溪河長8.5公里,河道比降10.9‰,流域面積為9.65平方公里,建有東坑水庫。
7、蘇莊溪
又名漳溪,屬江西省信江二級支流,為長江水系樂安江之上游。發源于開化縣蘇莊鎮石耳山青尖,高程1257米。該溪河長40.60公里,河道坡比降9.36‰,流域面積226.5平方公里。流域內有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茂盛,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
8、下莊溪有兩源,皆在開化。一出蘇莊鎮高坑村丙龍山,海拔667米。一出張灣鄉歇嶺關,海拔300米。兩源在上莊匯合流向下莊,至小關,進入江西省德興縣境,注入婺源江(至海口匯入樂安江)。該溪境內流程10.7公里,河道坡降18.6‰,流域面積為35.3平方公里。
資料分析:
開化縣地貌以丘陵為主,經陸地上升,形成大小山峰數百座,美麗景點百余個。
開化縣河流眾多,大小密布,屬山溪性河流,有三個特征:第一,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第二,洪枯水位變化明顯,暴漲暴落。第三,含沙量少,清澈見底。共有大小河流數十條,水質清純,主要屬錢塘江水系(馬金溪),蘇莊溪、下莊溪屬長江鄱陽湖水系。
五、得出結論
開化縣位于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干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因此形成了極高的森林覆蓋率和優美的生態環境。也使水系上游水土流失極少,形成了高水質的丘陵地區。
旅游方面,我認為開化可以以森林、山泉為主,主打休閑牌,加大對錢江源、古田山一類地區的開發,聯系四省交通,形成一個以開化為主,黃山、三清山、千島湖為輔的旅游金三角。
【水質環境分析調查報告-水質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水質分析調查報告-關于水質的調查報告04-01
關于水質的調查報告10-16
水環境調查分析報告-關于水質的調查報告04-02
21世紀的水質02-27
水質異常處置工作報告04-04
水質化驗員辭職報告12-06
水質檢測中心的實習報告精選范文12-09
水質調查暑期社會實踐個人總結12-09
大學生暑期水庫水質調查工作總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