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春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巴金春讀后感
《春》是巴金的小說三步曲中繼《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說,它介紹的是:在一個舊社會封建體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個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獲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巴金春讀后感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巴金春讀后感篇1
“我控訴舊社會,宣判舊制度的死刑,作為作家我有這個權利,也有責任。我恨那個制度,蔑視那個制度。我只有一個堅定的思想:它一定要滅亡。”——巴金。
《春》是巴金的小說三步曲中繼《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說,它介紹的是:在一個舊社會封建體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個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獲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這是一本表面看起來輕松、喜悅,脫離當代現實社會思想禁錮的故事,但實際上,當你在讀故事的每一個情節時,心里卻總是傷感、郁悶、憤怒的。
特別是當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軟弱勁兒,真想走進去,一把掐死她們,然后再扔到糞坑里。或許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膽、活潑、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學、樂觀時,緊蹙的雙眉才會稍稍展開一些。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老媽告訴我,小姑年輕時剪了一個齊肩的短發,而被隔壁老太太罵男不男,女不女的閑話,算來,小姑至今也有40多歲了吧。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女人必須遵循三從四德、包了小腳便有炫耀資本的封建年代,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條件,讓我們這一代人被父母縱容得少了很多對生活的辛酸體會。偶爾聽老人們或者CCTV科教頻道里的“探索。發現”講著他們那一代人的生活歷程時,是多么讓人值得敬佩啊!
巴金春讀后感篇2
今天,我又回顧了那本匯集了無數悲傷感情的作品——巴金的《春》。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著“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仿佛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里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么“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腐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么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里,作者著重刻畫那些丑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致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為,巴金這么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為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為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腐敗的老規矩。
那么,我將用巴金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巴金春讀后感篇3
讀過了巴金的《家》,小說中人物的結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公館中發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厭惡生活在丑惡的高公館中。淑英的父親克明將要把淑英嫁到陳克家,陳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過去會受罪,但他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仍是答應了下來。淑英的母親張氏雖然心疼女兒,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舊社會女子真的就這么沒地位嗎?淑英每天在家里靠書本打發時間,整天愁眉不展。還好,琴和覺民這兩個憎恨封建禮教的新青年把淑英從保守沒有反抗的閨閣少女帶到追求自由的.現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漸漸地從悲向開朗轉變。然而,每次提到這件事,她仍會蹙起眉頭,為自己將來的命運而擔憂。蕙,另一個遭受這樣命運的女孩。她的命運與淑英一樣,但是她卻走進了這個惡夢,受盡鄭家的折磨。最后生病了,鄭家都不請西醫給她治病,白白耽誤了這年輕的生命。身為高家長子的覺新,梅和瑞玨這兩個對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軟弱妥協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責中,他的兒子海臣也病死了。覺新喜歡這個蕙表妹,卻無法挽救她,使她的命運與梅和瑞玨一樣。他最后終于醒悟了,他和覺民。琴。劍云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覺慧那里,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封建統治下人們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我們應當好好珍惜。
【巴金春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春讀后感600字04-06
關于巴金的經典名句12-09
關于巴金的名言11-25
巴金寫景的文章04-04
寫給巴金的信10-20
巴金的經典名言名句12-09
寫給巴金的信12-01
給巴金爺爺的信12-01
寫給巴金爺爺的信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