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讀后感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種子的力來說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戰。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野草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野草讀后感篇1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讀幾遍了,頭腦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說非得找幾個詞來概括它給我的印象的話,那就是:曠野,荒原,燃燒。我甚至已經記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這幾個詞,也不想翻書去求證。我想有時候讀書不求甚解也好,起碼留給自己一個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想極力避開人們對《野草》的解讀,雖然那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并且會讓我了解到諸多關于革命、荒誕、存在、本體等等之類的偉大意義。我并非不承認或者不贊同人們的看法,只是這些東西看多了產生審美疲勞,甚至產生深惡痛絕之感。因為是讀后感,因此就減去了學術上的種種規范,說話可以相對放肆坦誠,所以下面我將張口胡言亂語了,請諸君做好心理準備。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總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從而做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來,這樣事情就變得有趣了。我很喜歡《野草》,也很尊敬魯迅先生,他文中所顯示出來的荒原意識讓我的神經異常活躍和興奮,以至于在閱讀時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場景里了。不過這個場景僅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魯迅先生在寫作時頭腦所浮現的場景。但我覺得這并不妨礙我對它的理解,我總是相信有那么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這個世界它不應該屬于任何一個時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個意義,它因為具有無限的擴張力而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該具有的'時代和現實意義外,還有一個世界它從未展示,那就是荒原。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魯迅先生的文字進行荒原的場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們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魯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個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極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別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這里我并不是說人們對魯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種吹捧,我也相信人們對它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與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訴自己,人們對《野草》的無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問題在于,人們都想極力讓別人去認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這種想法將歸結于嚴密邏輯的勝利呢,還是思維空間過于狹小的悲哀?也許根本就無法回答。
上面的說法或許過于武斷。人們會不禁要問: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曠野?這些詞從哪兒來?具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不得而知。太過于抽象了,我們壓根無法觸摸,又何來的理解?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擺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這樣刨根問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過我仍然在想,“燃燒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別人如何想,我先第一個贊同。確切來說這是一種夢境,或者說這種夢境與我心靈深處的夢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別有感覺。覺得特別的興奮和有意義。說到這里連意義也是抽象的了。我無法解釋這種奇怪的念頭。這也許就是《野草》在我這里所產生價值,一個抽象的價值,一個拋開了時代和現實意義的價值。我相信這個世界允許這種價值的存在。
看到這里估計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厭煩透頂了,但我還是要把話說完。《野草》留給我的印象只有三個詞:曠野,荒原,燃燒。這個印象不僅僅屬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它讓我相信——有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
野草讀后感篇2
野草,在我們周圍處處可見。但是毫不起眼的它,卻擁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本書收集了魯迅先生所寫的二十三篇散文詩,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別》等。文章的主題都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勇于戰斗的精神。
這本書的題辭中,作者寫道:“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朽腐。”這句話說得非常深刻,野草既沒有花兒的芬芳,也沒有喬木的高大。而一旦有明火,野草就會被迅速點燃而燒盡。但是,古人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永遠是頑強的,它們從來不向危險低頭。
作者還寫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惡這以做裝飾的地面。”這句話是有隱含的意思的'。野草比喻無辜的中國平民,而這以野草做裝飾的地面則比喻當時黑暗的舊社會。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老百姓的同情和對黑暗勢力的憎惡。
如今,中國人民受欺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我們要永遠記住歷史,記住野草那不屈不撓的精神。
野草讀后感篇3
站在書屋里,看著眼前滿目琳瑯的書籍時,腦海里突然一片空白,在我腦海里不停地旋轉著一個問題,我到底該看那一本書呢?手指不停地在書上面一本一本的劃著過去,手停頓了一下,是《現代散文鑒賞辭典》,拿起這本書,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哇!好重!好厚哦!我看得完嗎?看著目錄表,瀏覽了一下里面的內容,感覺寫得蠻好的。于是在心里面暗暗地下了一個決定,就是你了——《現代散文鑒賞辭典》。
雖然還沒看完這本書,不過我對《野草》這一篇散文,頗有體會。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歌頌的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揭示了一個真理:民眾(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有人問:世界上什么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紛的很多,有的說“象”,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金剛有多少氣力,當然大家全不知道。
是的,答案千萬種,個個都不一樣,但作者卻給了一個我們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植物種子。在我們認識里,種子它是那么的渺小,怎么會是世界上氣力最大的?一粒種子所呈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以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致密而堅固的頭蓋骨,種子卻可以分解為例,印證了植物種子的力量之大。接著作者又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筍和小草的生長為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點。“為著向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必定要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鉆,它的芽往地面挻,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種子的力量的大。”
是的,沒有一個人會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無形的,是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才會顯現,上面的石塊、土壤,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征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唐朝白居易的詩中就有寫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說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無論生長的條件怎么惡劣,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環境并不決定一切,改變世界的動力來源于自己,只要你不屈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永不滿足,那么,你就有可能實現你的理想。把阻力化為動力,看成是磨煉自己的機會。
作者寫這一篇散文時,正是抗日戰爭中期,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我們要學習“種子”和“野草”的精神,絕不能悲觀失望,要具有一種“長期抗戰”的力,能屈能伸的力,不達目的決不停止不善罷甘休的力。如果認真這樣做了,我們就能掀翻壓在我們頭上的石頭,就能趕走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取得最后的勝利。
最后,作者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的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它以生命作為力量的源泉,它堅忍不拔,能屈能伸,“長期抗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二是把一切困難、挫折都視為對自己的鍛煉,決不悲觀嘆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人們對野草生命力早有的認識,在《野草》里,作者把種子、野草和人民的力量聯系起來,賦予它新的意義和境界。
【野草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野草12-09
燒野草作文12-16
《野草》讀書筆記12-01
描寫野草的好詞好句12-09
野草作文450字12-09
《野草》讀后感05-05
野草我對你說作文12-09
描寫野草的好句好段12-02
野草與花的寓言故事03-27